1705376444
1705376445
[1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551页。
1705376446
1705376447
[11]Jane McIntosh, How We Know What We Know about the Past, New York: The Paul Press Ltd., 1986, pp.156-157.
1705376448
1705376449
[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8页。
1705376450
1705376451
[13]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7页。
1705376452
1705376453
[14]赤峰中美联合考古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2、178页。
1705376454
1705376455
[15]孔昭辰等《中国北方全新世大暖期植物群的古气候波动》、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裘善文等《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5、1—18、153—160页。
1705376456
1705376457
[16]〔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1705376458
1705376459
[17]Mark Nathan Cohen, The Food Crisis in Prehistory─over pop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8-70.
1705376460
1705376461
[18]R. S. MacNeish, “Reflections on my search for the beginning of agriculture in Mexico”, In Willey G..R.e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Retrospect, Cambridge, Masssachusetts: Winthrop Publishing Inc., 1974, pp.207-234.
1705376462
1705376463
[19]目前考古学界对于红山文化遗址提出比较明确分期的研究,以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年第8期)最具代表,他提出红山文化具有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时期,属于早期的遗址多集中在400—700米高程,中、晚期部分聚落在保持原有环境选择取向的同时,另一部分逐渐向低于400米高程地带移动。
1705376464
1705376465
[20]孔昭辰等:《中国北方全新世大暖期植物群的古气候波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5页;武吉华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赤峰市沙区)8000年来土壤和植被演变初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年版,第55—70页。
1705376466
1705376467
[21]赵志军:《从兴隆沟遗址浮选结果谈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问题》,《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99页。
1705376468
1705376469
[22]赤峰中美联合考古项目:《内蒙古东部(赤峰)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1705376470
1705376471
[23]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诸考古学文化与邻境同期文化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
1705376472
1705376473
[24]姚檀栋等:《祁连山敦德冰心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11页。
1705376474
1705376475
[25]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31页。
1705376476
1705376477
[26]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毗邻地区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理学报》2004年第4期。
1705376478
1705376479
[2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575页。
1705376480
1705376481
[28]详见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1705376482
1705376483
[29]据敖汉旗人民政府《敖汉旗地名志》所载,1987年该旗有1859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为1个聚落。
1705376484
1705376485
[30]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12页。
1705376486
1705376487
1705376488
1705376489
1705376491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1705376492
1705376493
地理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若将国家作为研究空间,疆域变迁则是最根本的问题。疆域一词具有界限以及界限所包纳空间的含义,若将疆域与政治共同思考,则应从属于国家的概念。当代政治学认为国家包括三要素,即领土、人民、主权,疆域与三要素中的领土有着相近的内容,但又有所不同。当代政治涉及的领土为立体形态,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其中领海不仅包含内海,还包含领海基线以外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这样看中国古代的疆域仅属于狭义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局限,多数历史时期疆域没有明确的边界,其包纳的空间又分实在管辖与松散管辖两类。中国古代疆域不仅与当代政治学的理念不一致,而且表现出动态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经国务院、外交部同意,确定以18世纪50年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版图作为历史时期中国境域,历史时期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政权。[1]本讲述及的疆域,即以这一空间为基准,探讨其变迁过程以及支撑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
上一页 ]
[ :1.705376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