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77834e+09
1705377834
1705377835 然而时至宋代,原有的西部拦蓄工程与东部的太湖泄水河道均发生了变化,其中1042年增修吴江长桥,以致吴淞江水道受阻,下游日益淤塞,引发平原腹地水患频仍是关键。壅水致使“太湖宽广逾于昔时”,逢旱时“水退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今为太湖也”。[39]湖边“水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俗谓之老岸,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在焉”。伴随太湖水面扩展,不仅“环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40]宋代太湖平原是国之粮仓,频繁的水患引起各方重视,宋人单锷总结前人所梳理的水患原因有三:一是“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吴江与太湖泄水通道吴淞江相连接,长堤所在位置正当吴江通入吴淞江咽喉之处,直接影响泄水通畅。二是“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伍堰”,功能在于壅水入江,以便减轻荆溪洪水期的压力;后伍堰废,则“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进入太湖的洪水量大增。三是宜兴百渎本为分散由荆溪入太湖之水,后百渎塞,则水患增(图7-10)。[41]单锷认为此三条虽属实情,但归为原因均有失偏颇,即这些观点都将问题的关键指向太湖西部的拦蓄分流工程,而太湖水患的核心问题是“纳而不吐”,究其原因弊在东部。故单锷力主“凡欲疏导,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则上之水无不疏,若先治上则水皆趋下,漫灭下道,而不可施功力,其势然也”。实现这一主张在于拆除吴江长堤以及入海诸浦由湾变直两项工程,需首先针对吴江东岸沙泥涨塞之地,迁其民户,撤拆长堤,且疏导常州一带入江水道,然后修复百渎等拦蓄分水工程,依循先下后上、先东后西的治理次序。[42]无疑,单锷提出的治理方案不仅具有全局性,而且科学,应是整治太湖水患的最佳方案。
1705377836
1705377837
1705377838
1705377839
1705377840 图7-10 太湖平原地形图
1705377841
1705377842
1705377843
1705377844 单锷之前郏亶所提治水主张影响最大,他认为“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治理太湖水患的关键放在塘浦的营造上,即“所谓高田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谓经界沟洫,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冈门以防其壅,则高田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泾、某家浜之类,循古今遗迹,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而水可拥而必趋于江也。然后择江之曲者,若所谓槎浦、金灶子浦而决之,使水必趋于海”。[43]很明显,郏亶的着眼点在水田与泄水通道,而不是全局,从科学价值与全局性看均在单锷之下。
1705377845
1705377846 太湖平原水乡,治理水患、增加赋收是历代关注的大事,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均提出各种治水理论,但其核心均不出宋人所论。自宋代大规模整治三江,经元、明、清三朝,太湖地区排水通道历经改造、整治、淤废多个过程,即自1042年增修吴江长桥,吴淞江水道受阻,以致下游日益淤塞;1458年另辟新道,形成今日苏州河;黄埔江原是吴淞江南岸的支流,随着吴淞江故道的淤废而日益扩大;18世纪以后,黄浦江不断扩大,而苏州河被夺流,至今黄浦江成为唯一下泄河道。由于排水系统逐渐理顺,因洪水泛滥扩展湖体、形成新湖的现象基本消失,但随之而来的人类围湖造田,同样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44]
1705377847
1705377848 江河湖泊水体的变化,不仅塑造了大地上的基本地貌,且与人类活动结合在一起,既导致了一方灾难,也造就了民生福祉,并将灾难与福祉融入历史之中。
1705377849
1705377850 [1]直接流入干流的河流为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河流为二级支流。
1705377851
1705377852 [2]辛德勇:《黄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5页。
1705377853
1705377854 [3][西汉]贾让《治河三策》载:“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
1705377855
1705377856 [4]《宋史》卷九二《河渠志》。
1705377857
1705377858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戊辰载:“视东西二河,度地形,究利害,见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知河决不可回。”
1705377859
1705377860 [6]《宋史》卷九二《河渠志》。
1705377861
1705377862 [7]《元史·石盏女鲁欢传》载:“方大兵围城,议决凤池大桥水以护城。都水官言,去岁河决敖游堌时,曾以水平量之,其地与城中龙兴塔平,果决此口则无城矣。”
1705377863
1705377864 [8]《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
1705377865
1705377866 [9]《明史》卷九一《河渠志七》载:“安山一湖,周围百里……自许民佃种以来,百里湖地尽成麦田。”
1705377867
1705377868 [10][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一九《河东道》载:“大陆既作泽,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
1705377869
1705377870 [11]“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部分参见辛德勇:《黄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邹逸麟、张修桂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1705377871
1705377872 [12]《汉书》卷二九《沟洫志》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1705377873
1705377874 [13]钱宁、周文浩:《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0页。
1705377875
1705377876 [14][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六《论黄河东流札子》。
1705377877
1705377878 [15]李丞:《北宋二股河地上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二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705377879
1705377880 [16]钱宁、周文浩:《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30—131页。
1705377881
1705377882 [17]许炯心:《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海洋和湖沼》2002年第5期。
1705377883
[ 上一页 ]  [ :1.705377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