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8182
1705378183
图9-1 秦三十六郡形成途径
1705378184
1705378185
1705378186
1705378187
秦三十六郡研究之所以为各代学者留下疑义,不仅来自《汉书·地理志》对三十六郡记述方式导致的迷惑,而且对于哪些郡隶属于三十六郡也存有分歧,其中内史就是一例。内史是秦朝在京城咸阳周围地区设置的郡级政区,相当于后世的首都特别行政区。内史虽然较一般郡级政区特殊,但三十六郡基于天地之数十二而来,既然是象征天地之积,就理应涵盖普天之下每一块土地,京畿重地更不应该轶出天覆地载之外而不预于这一成数。所以,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必定要包括内史在内。此外裴骃三十六郡列有鄣郡,其他文献却出现“故鄣郡”,后人一贯认为“故”字指过去,鄣郡是本名,其实此郡的真正名称就是故鄣郡,因此三十六郡有故鄣郡,而无鄣郡。另外,三十六郡包括九原郡,而且根据传世秦封泥,泗水郡秦代应称四川郡,三川郡应为叁川郡,辽东郡为潦东郡,辽西郡为潦西郡(图9-2)。
1705378188
1705378189
1705378190
1705378191
1705378192
图9-2 秦三十六郡示意图
1705378193
1705378194
1705378195
1705378196
经过研究与改订,裴骃所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天下时划定的三十六郡应为如下诸郡:
1705378197
1705378198
内史 叁川 河东 陇西 北地 上郡汉中 巴郡
1705378199
1705378200
蜀郡 九原 云中 雁门 代郡 太原上党 上谷
1705378201
1705378202
渔阳 右北平 潦西 潦东 邯郸 巨鹿东郡 齐郡
1705378203
1705378204
琅邪 南阳 颍川 砀郡 四川 薛郡南郡 九江
1705378205
1705378206
故鄣 会稽 黔中 长沙
1705378207
1705378208
秦始皇三十三年攻取岭南后,也征服了东越,并在越人故地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和闽中四郡;同时,为保持以十二为基数的郡制,根据各种不同的实际需要,对旧郡进行了调整,重新析分始皇二十六年并入其他郡内的恒山、河内、济北、胶东(原即墨)、淮阳五郡,又从面积较大的郡内分出东海、衡山、庐江三郡,合之共新增十二个郡,与原有的三十六郡加在一起,最后调整为如下四十八郡(图9-3[21]):
1705378209
1705378210
1705378211
1705378212
1705378213
图9-3 秦四十八郡示意图
1705378214
1705378215
1705378216
1705378217
内史 叁川 河东 河内 陇西 北地上郡 汉中
1705378218
1705378219
巴郡 蜀郡 九原 云中 雁门 代郡太原 上党
1705378220
1705378221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潦西 潦东 恒山邯郸 巨鹿
1705378222
1705378223
东郡 济北 齐郡 胶东 琅邪 南阳颍川 淮阳
1705378224
1705378225
砀郡 四川 薛郡 东晦 南郡 衡山九江 洞庭
1705378226
1705378227
苍梧 庐江 故鄣 会稽 闽中 象郡桂林
1705378228
1705378229
南海[22]
1705378230
1705378231
秦三十六郡研究属于学术问题,秦代设置三十六郡却是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重大政治举措。秦代制定的郡县制不仅为后世所继承,构成郡县制制度核心的行政区划分与地方行政管理也为后世所本,各朝代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寻求政治与空间最良性的结合方式。
[
上一页 ]
[ :1.705378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