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8823
现行中国一级行政区多数都与历史政区存在沿承关系,但也有的政区为近年所设,如海南省为1988年设置。就行政区划界原则而论,海南省为纯粹的“随山川形便”。海南省以琼州海峡与广东为界,辖区以海南岛为主,并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样纯粹的“随山川形便”在中国行政区中为继台湾设省后的第二例。纵览整个中国历史,历代帝王费尽心机在“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类划界原则之间寻找最佳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基础的稳定;行政区界限的确定稍有不慎,就会殃及国家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更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审度海南省的划界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1705378824
1705378825
行政区界限躺在大地上是标识,画在地图上则是线条,决定界限走向的是“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类划界原则的组合。两类划界原则各自选取的要素完全不同,前者得之于自然,后者取决于政治,因此行政区界限在界分彼此的同时,也将政治渗入地理之中。人类立足在大地之上,利用的不仅仅是资源与环境,空间与政治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也必定影响将来。
1705378826
1705378827
[1][宋]郑樵:《通志》卷四○《地理略》第一《地理序》。
1705378828
1705378829
[2]史念海:《论〈禹贡〉的著作年代》,《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91—434页。
1705378830
1705378831
[3]《战国策·燕策三》。
1705378832
1705378833
[4]《史记·刺客列传》载,(傅鞠)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肴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易水以北”《史记正义》释之为:“以北谓燕国也。”
1705378834
1705378835
[5][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一九《治国平天下之要》。
1705378836
1705378837
[6]《汉书》卷九五《西南夷南粤朝鲜传》。
1705378838
1705378839
[7]参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238页。
1705378840
1705378841
[8]《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载:“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
1705378842
1705378843
[9]《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唐德宗建中二年五月丙寅。
1705378844
1705378845
[10]《宋史》卷三○六《柴成务传》。
1705378846
1705378847
[11][清]魏源:《圣武记》卷一二《附录·武事余记》引。
1705378848
1705378849
[12]李俊杰:《关于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协作的思考》,《商业时代》2006年第3期。
1705378850
1705378851
1705378852
1705378853
1705378855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1705378856
1705378857
道路是人类交通的途径,关乎国事民生。然而道路却不是从来就有的,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踩出来的,远古时期,当先民在洪荒大地上踏出第一行脚印,留下第一个标记时,最早的道路就萌生了。从此,伴随先民的狩猎、采集、播种、收获……足迹成行,一条条道路延伸出来,交织成大地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1705378858
1705378859
道路固然是人踩出来的,但在没有技术可以从容不迫地逢山劈路遇水架桥的时代,先民的脚步落在什么地方,踏出一条伸向何方的道路,则与地理直接相关。中国大地上的重要道路均可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人们以自己的聚落为中心采集、渔猎,每向远处前进一步都需要探索与冒险,难以成行的地方自然无路可通,得以立足的地方则相联成行,为后辈所传承。道路的形成既受制于山川自然,也取决于人们足下的选择。最初的道路仅是人类在探索中形成的由家居之地到食物采集、渔猎地的途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道路增添了更多的功能,不仅服务于政治,也服务于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帝国建立,在完成政治统一的同时,凭借驰道的修建,使车同轨、书同文成为秦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建了中国最早的道路交通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驰道由数条道路构成交通网,囊括东西南北,“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1]。经过研究,可以确定的驰道分别为:(1)由咸阳沿渭河、泾河河谷西北越六盘山通向河西一带。(2)自淳化沿子午岭向北经鄂尔多斯高原至秦九原郡(今包头市西南),这条北上之路也被称为直道。(3)由咸阳东北行于临晋关(后改称蒲津关)渡黄河,沿汾河河谷北上,经平阳、太原至云中、代郡。(4)由关中经故道、褒斜道、子午道越秦岭至汉中,经金牛道越巴山入蜀。(5)由咸阳东南行出武关,沿丹江至汉水。(6)由咸阳东出函谷关,经洛阳、成皋至临淄。(7)由洛阳北渡黄河,沿太行山东麓经邯郸至蓟。陆上道路之外,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菏水、鸿沟运河的开凿又将黄河、淮河、长江各大河流水系南北相联,构成水路通道。[2]这些相联成网的道路不仅维系着地域间的联系,而且在代代相承中融入中国历史。
1705378860
1705378861
道路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但明以前历史文献很少留下集中记载,追寻这些道路延伸的方向,相关信息散见于各类历史事件与考古学成果,其中与军事相关的事件几乎成为研究历史交通道路的关键性信息,故古代交通道路的研究多与军事地理研究相伴而行。明清两代商贸活动盛于前朝,为便于商旅出行,系统记载天下道路的著述越来越多,明人黄汴撰写《天下水陆路程》、憺漪子撰写《天下路程图引》等,意在为天下商旅指点行商路径,却也成为今日了解古代交通道路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中涉及天下主要道路,这些道路虽然见于明人记载,其历史却可溯至数千年前。
1705378862
1705378863
1705378864
1705378865
1705378867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1705378868
1705378869
太行山东麓道路是以北京为起点,沿太行山东麓南北纵贯的交通道路,对于华北平原的道路体系具有支撑性作用。
1705378870
1705378871
太行山东麓道路具有久远的历史,大约形成于距今9000年前。确定这一年代与磁山文化相关。磁山文化诞生于距今9000—8000年前,发现地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武安县境内,考古成果显示不仅磁山文化的传播经行这条道路,此后起源于河南、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也沿着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直抵拒马河以北地带。[3]远古时期先民的串串足迹开启了这条道路,自此数千年间太行山东麓道路始终是中国南北向交通道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以北京为起点经保定、石家庄、邯郸、鹤壁、新乡一线的京广铁路北段仍然穿行于这一地带。
1705378872
[
上一页 ]
[ :1.7053788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