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8971
[6]《旧唐书·李光弼传》载:“会郭子仪军东下井陉,收常山郡。贼将史思明以卒数万来援常山,追击破之,进收藁城等十余县,南攻赵郡……六月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战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河北归顺者十余郡。光弼以范阳禄山之巢穴将先断之,使绝根本。”
1705378972
1705378973
[7]《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四》。
1705378974
1705378975
[8]《新唐书》卷二○六《杨国忠传》。
1705378976
1705378977
[9][元]王恽:《秋涧集》卷八○《中堂事记序》。
1705378978
1705378979
[10]《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土默特之变》载:“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命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师成国公朱勇率师以从,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学士曹鼐、张益等扈从。吏部尚书王直及大小群臣伏阙恳留,不允……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诸臣连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会前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镇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势决不可行,振始有还意。明日班师大同,总兵郭登告学士曹鼐等,车驾入宜从紫荆关,庶保无虞,王振不听。振蔚州人因欲邀驾幸其第,既又恐损其禾稼,行四十里复转而东还。”“是日驾至土默特(土木堡),日尚未晡,去怀来仅二十里,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千余两(辆)未至,留待之。邝埜再上章,请车驾疾驱入关,而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殿力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驻土木,旁无水泉,又当敌冲。十四日辛酉欲行,敌已逼不敢动。人马不饮水已二日,饥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额森(也先)所据。”
1705378980
1705378981
[11]杨文才:《下辽河平原第四纪海陆变迁》,《中国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172页。
1705378982
1705378983
[1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46页。
1705378984
1705378985
[13]雷晋豪:《周道:封建时代的官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0—115页。图11-2根据雷晋豪此书中插图改绘。
1705378986
1705378987
[14]《战国策》卷一《东周策》之《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1705378988
1705378989
[15]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7页。
1705378990
1705378991
[16]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谭其骧:《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均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
1705378992
1705378993
1705378994
1705378995
1705378997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1705378998
1705378999
西北、西南地区地处中国地形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道路的走向,并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1705379000
1705379001
1705379002
1705379003
1705379005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1705379006
1705379007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或政权将都城设在这里,其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道路对于政治、军事的支撑作用共同成就了历史的辉煌。
1705379008
1705379009
关中属于地堑式平原,地貌学认为地堑属于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因此地堑在地形上往往呈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大者可延绵数百公里。正是地质史上这样的构造运动,在互成反向力的作用下,使秦岭与渭北山地出现抬升,关中平原表现为下降,进而形成四周高中部低的断陷盆地。关中平原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窄处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古称关中平原为“八百里秦川”(图12-1)。关中平原在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的冲积下堆积了深厚的沃土,依凭沃土良田与丰富物产,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1705379010
1705379011
1705379012
1705379013
1705379014
图12-1 关中地区地形
1705379015
1705379016
1705379017
1705379018
地堑式平原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不但营造了关中平原与四周巨大的地形反差,而且在平原与山地相交地带形成众多关隘。“关中”的得名即取意于分布在平原四周的关口。寻览关中周围的关隘,主要有:函谷关(旧关位于河南灵宝市,新关位于河南新安县)、潼关(陕西潼关县)、蒲津关(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武关(陕西丹凤县)、峣关(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北周移蓝田县,称青泥关,后改为蓝田关)、萧关(汉代设于宁夏固原县,北宋改置于同心县)、散关(陕西宝鸡市)、金锁关(陕西铜川市)。这些关隘不但营造了关中平原四塞之国、形胜之区的地理形势,且屡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作用,成就了关中十三朝立都之地的光辉历史。
1705379019
1705379020
关中四周众多关隘中,函谷关的地位最为重要。函谷关是关中向东延伸至中原地区东西向大道上的重要关隘。旧关所在之地,一侧崤山,一侧黄河,这样的地理形势被古人誉为“崤函之固”。函谷关不但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而且成为重要的地区界限,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往往以函谷关为界划出关东、关西两个区域,或以崤山为界称之为山东、山西。中国历代均有在重要关隘设关验照的制度,而函谷关界分东西的地理位置又使关口的政治军事意义非同寻常。商鞅在秦国任丞相时制定了严格的过关必持关文制度,而他逃避秦君追杀时也因没有关文难以出关,最后落得作法自毙、五马分尸的惨烈结局。[1]战国时期继商鞅不远,齐人孟尝君田文入秦面临危机,门客凭“鸡鸣狗盗”之术助其混出函谷关关门,进而平安东归齐地。同一关城之下,商鞅与田文有着不同的命运。
[
上一页 ]
[ :1.705378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