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79071e+09
1705379071 图12-2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1705379072
1705379073
1705379074
1705379075 (二)翻越巴山道路
1705379076
1705379077 巴山呈西北——东南向延伸,不仅南北界分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也是川陕交通的一段险途。翻越巴山道路从汉中出发进入巴蜀之地,主要道路自西向东分为三条:
1705379078
1705379079
1705379080
1705379081
1705379082 三条道路中金牛道最为重要,无论军队还是民间翻越巴山主要选择金牛道。金牛道得名于传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褒谷在梁州褒城县北五十里南中山。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为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侯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秦遂寻道伐之,因号曰石牛道。”当地人依据这一传说,也将这条道路称为金牛道。战国时期秦人征服巴、蜀发生在秦惠文王时期,载入《括地志》的这一传说与秦人这段历史相关。剑门关是金牛道上险要的关隘,穿过剑门关道路分为两支,一支进入成都平原直指成都,另一支沿嘉陵江经阆中、南充至重庆。越巴山道路中米仓道与洋巴道沿途均以山谷为主,行走困难,鲜有人经行这里;尽管如此,也并非完全绝迹,唐代诗人杜牧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写的是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喜食荔枝,快马急送的情景,杨贵妃盘中的荔枝并非来自岭南、福建,而是出自重庆一带。四川原本十分炎热,重庆一带小地貌的作用更提升了这里的气温,时至今日仍然属于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在这样的小气候条件下,唐宋时期重庆至三峡一带均种有荔枝,传送荔枝的士兵从这里拿到荔枝,为了保鲜,选择路途较短的洋巴道翻越巴山,然后再经行子午道直下长安,正因此,洋巴道也被称为“荔枝道”。
1705379083
1705379084 上述三条越巴山道路外,金牛道以西还存在一条阴平道,这条道路连接甘肃东部与四川,山高谷深,林森草茂,人烟稀少,为蜀道中至为艰险的一条。阴平道起步于今甘肃文县(西汉为阴平道,东汉为阴平郡),道路沿线主要山脉有今甘、川两省界山摩天岭,摩天岭山脉南为龙门山脉,两条山脉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丘陵谷地,为阴平道必经之处,今四川青川县白水街即位于这里,由此沿白龙江至昭化与金牛道相汇。此是正道,另有一分支,即三国时期魏将邓艾所经行道路,这条道路自白水街翻越摩天岭至乔庄、青溪一线,沿涪江而下至江油。[17]当时,钟会率领曹魏大军已破汉中要塞,并攻破通向金牛道的关口阳平关,但蜀将姜维固守剑门关,魏军无法从正面入蜀,被困于关城之下。邓艾乃率一部魏军由阴平险道摩天岭迂回江油,至剑门关后直指成都,迫使蜀汉后主刘禅降魏。[18]
1705379085
1705379086 蜀道上的往事早已过去,脚下成行的道路也已被铁路、公路取代,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却穿越时空,毫无阻碍地留在后人的记忆中。
1705379087
1705379088
1705379089
1705379090
1705379091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705376112]
1705379092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1705379093
1705379094 西南地区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与重庆市全部,自然地理上分别属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川东平行岭谷三大地理单元。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地、河谷平原交错分布,不仅贵州素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而且区内整体以山地为主,交通道路是将西南地区不同地理单元连为一体的纽带。自秦汉以来,从成都南下主要有两条大道:一条经邛崃,过大渡河南下,即牦牛道,唐代称清溪关道;另一条偱岷江而下,至僰道、键为西南行,即唐代石门关道。牦牛道达云南,僰道通贵州,成都平原正是北上南下的道路核心所在。历史时期以这里为核心,向北联络中原,向南统辖、羁縻诸蛮,并自北向南形成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圈层主要表现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民族分异为前提的经济文化圈,成都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既是西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华夏文化布化所及的范围,自此向南,华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则逐渐加强。
1705379095
1705379096 (一)川滇古道
1705379097
1705379098 沿蜀道一路西南行,进入云贵高原,蜀道也被分为两支:一条沿青藏高原南下,指向云南;另一条东南行,也转向云南。两条道路的分离处在成都,再度相汇则在云南的曲靖、滇池一带。
1705379099
1705379100 石门关道(五尺道):成都→宜宾→昭通→威宁→宣威→曲靖→滇池
1705379101
1705379102 灵关道(清溪道、牦牛道):成都→邛崃→雅安→西昌→姚安→洱海
1705379103
1705379104
1705379105 川、滇两地间有大江峻岭相阻隔,道路开辟十分困难,历史上基本只有两条大道:一条是石门关道,自成都出宜宾,经四川高县境内石门山通往云南昭通、曲靖。这条道路的开通始于秦始皇时期的将军常,由于开路艰辛,道路险狭,也称五尺道。汉武帝时期唐蒙重开石门,“凿石开阁,以通南中”[19],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另一条道路由成都南下,经邛崃、雅安南渡金沙江至洱海。历史文献记载这条道路的通行始于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通西南夷,因途经汉代所置灵关道而得名。[20]近年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北地区与云贵两地就存在文化交往,其中源于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类型的器物均在这一带发现,文化影响最远达滇东、黔西一带。无论间接传播还是人群迁徙的直接输入,文化传播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西北与西南即存在一条可通行之道;若将具有北方文化特点的文物出土地点联为一线,应该就是汉代开凿的灵关道的取向。[21]
1705379106
1705379107 (二)滇黔古道
1705379108
1705379109 西南古道的另一分支,由云南通向贵州乃至广西。《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条道路的走向提供了信息:唐蒙上书汉武帝:“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汉武帝采纳了这一计策,并派唐蒙为郎中将出使夜郎。唐蒙此次出使不仅成功地在夜郎之地设置了犍为郡,还“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牂牁江即红水河上源之一北盘江,江水源于贵州,流入广西,唐蒙自僰道将道路延伸至牂牁江沿线,打通了川、滇、黔、桂数省间的古代交通道路。这条道路也被后人称为夜郎道或南夷道(图12-3)。
1705379110
1705379111
1705379112
1705379113
1705379114 图12-3 西南交通路线图
1705379115
1705379116
1705379117
1705379118 (三)茶马古道
1705379119
1705379120 茶马古道,是因茶、马贸易而得名的古商道。商道源于唐代,那时云南的南诏政权一度依附吐蕃,由此为滇藏之间的商贸往来奠定了基础;而商道的兴盛却在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主要有滇藏、川藏两路道路,其中滇藏古道以今普洱为起点,北上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至拉萨,然后进入尼泊尔、印度境内;川藏古道以今雅安为起点,北上理塘、巴塘进入青藏高原,经芒康、左贡、邦达至昌都西行至拉萨,再南下出境。清人倪蜕《滇小记》提到的入藏路线,基本就是这两条道路。
[ 上一页 ]  [ :1.7053790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