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29758e+09
1705429758
1705429759 〔90〕清王昶《金石萃编》(北京,中国书店,1985)卷四《峄山刻石》,页1a。
1705429760
1705429761 〔91〕《史记》卷二七《天官书》,页1347。
1705429762
1705429763 〔92〕《史记》卷二七《天官书》,页1325,页1328。
1705429764
1705429765 〔93〕案《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唐张守节《正义》(页1348)引《星经》云:“太白在北,月在南,中国败;太白在南,月在北,中国不败。”所说中国与外夷的方位关系,虽然是南、北对立,与东、西相对者略有出入,但正如前引《史记·天官书》本文所说:“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其西北则胡、貉、月氏诸衣旃裘引弓之民,为阴。”南与东同属中国所在的阳国,而北与西同属胡、貉等族居处的阴国,此太白在北抑或在南,实质上亦犹如其在西或者在东。
1705429766
1705429767 〔94〕《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并唐颜师古注引曹魏张晏语,页2981。
1705429768
1705429769 〔95〕《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页252。
1705429770
1705429771 〔96〕Derk Bodde, “The State and Empire of Ch’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I, ed. by Denis Twitchett and Michael Loew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1986. p. 79, p. 97.
1705429772
1705429773 〔97〕《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页1402。
1705429774
1705429775 〔98〕《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页3913。
1705429776
1705429777 〔99〕清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影印清道光十四年刊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本)卷三〇“天文”条,页2203。
1705429778
1705429779
1705429780
1705429781 〔100〕唐官修《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刻本)卷三《职制律》,页4b。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北京,中国书店,2008,重刷民国徐氏退耕堂刻本)卷九《职制》上“收藏禁书及私习天文”条,页26b。案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曾阐述天文知识之演变大势云:“古者农夫戍卒,皆知天文,后世设为厉禁,知者始鲜。我朝康熙年间,特除私习天文之禁,由是人文蔚起,天学盛行,治经之儒,皆兼治数,各家著述,考证俱精。”因知天文之学,系与顾炎武氏并世复兴,而援之破解疑难史事,尚有所不足。奕说见清陈弢辑《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上海,上海书店,1985,影印清光绪元年刊本)卷五恭亲王《酌议同文馆章程疏》,页36b。
1705429782
1705429783 〔101〕唐张说、李林甫等监修《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卷一○“太史局”条,页303。
1705429784
1705429785 〔102〕唐王维《王摩诘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影印宋蜀刻本)卷一《陇头吟》,页6a。
1705429786
1705429787 〔103〕案孔颖达等撰《毛诗正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影印日本杏雨书屋旧藏南宋刻单疏残本)卷二○《小雅·大东》(页223),就已经弄不清楚金星的出没规律,以为“启明是太白矣,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一星出在东、西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至南宋建阳书坊所刻《纂图互注毛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影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刻本)卷首《毛诗举要图》(页2b),竟谓“启明者,辰星也,位生于北而先于东,启明之谓也;长庚者,太白也,位主于西,长庚之谓也,而朝夕迭见”。对星象的认识,愈加错乱。此等经书,唐宋间人类皆幼而习之,所作疏释既已如此暗昧,词人骚客舞文弄墨,自然难以切合实际。
1705429788
1705429789 〔104〕案明人严衍弄不明白个中缘由,在所撰《资治通鉴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影印清光绪二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当中(卷七,页638),依据皇甫谧的错误理解,为《通鉴》补入“彗见西方”四字,实则徒增新的谬误,还不如司马光之避而不录,要更显稳妥一些。
1705429790
1705429791
1705429792
1705429793
1705429794 旧史舆地文录 [:1705427234]
1705429795 旧史舆地文录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1705429796
1705429797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1〕。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函谷关原本设在今河南灵宝附近,这次迁徙是将其东移约三百里上下,移至今河南新安境内,但却依然沿用原来的关名。这道关隘是关中东出第一门户,是拱卫都城长安头等重要的防卫要地,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几乎无与伦比。因而,若是没有特别重大的缘由,当政者似乎不应轻易更动它的位置;汉武帝何以会做出这一举动,非常耐人寻味。
1705429798
1705429799 东汉时人应劭最早对此做出疏释说:
1705429800
1705429801 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2〕
1705429802
1705429803 楼船将军杨仆的家住在宜阳县,正处于今河南灵宝函谷关旧关之外、今河南新安函谷关新关之内〔3〕,故后之论者多依从应氏此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函谷关的迁徙过程时,不仅完全采录了上述记载,而且所记要更为具体一些,较颜师古引述的文字,尚增有“(杨仆)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云云〔4〕;南宋时人吕祖谦在阐释这一问题时,同样全文抄录了应劭的说法〔5〕;又如元朝学者方回和清人顾炎武、顾祖禹、朱一新等对此亦一直笃信不疑〔6〕。在当代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当中,史念海对新、旧两座函谷关的遗址,都做过不止一次考察,很多研究都涉及到函谷关问题,并且撰著有《函谷关和新函谷关》一文,专门从历史军事地理学角度论述这座关隘的作用,同样依然秉持应劭以来的传统说法〔7〕,这也可以视作当今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通行看法。
1705429804
1705429805 但在另一方面,至迟从宋朝时起,也就有人针对应劭“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的解释,相继提出疑问。如宋代学者王益之曾考辨说:
1705429806
1705429807 杨仆以伐南越,方为楼船将军,犹在二年之后,兼是时仆亦未尝有大功也。
[ 上一页 ]  [ :1.7054297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