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29862
1705429863
由长江三峡和四川盆地东南缘再向南侧延伸,西汉初兴时,本来放弃了秦时已经“颇置吏”于彼的滇池附近地区,而与西南诸夷“关蜀故徼”〔61〕。汉武帝元鼎六年,复又新增设有牂柯郡,使得大关中区域的东南界,也比从前向外有所拓展。《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廷在牂柯郡设有柱蒲关和进桑关,进桑关位于进桑县境内,侧临麋水即今红河;柱蒲关所在不详,但参照《水经注》的记载,应侧临牂柯江即今红水河。这两座关口的具体位置,虽然还需要详细考索,但应当分别是牂柯郡东境上控制牂柯江和麋水这两条重要水上通道的关隘〔62〕。下牂柯江水道东出番禺,是元鼎五年伐南越时汉军选用过的进军路线〔63〕。显而易见,汉武帝在东南部的这一“广关”举措,可以大大增强朝廷通过水上通道控制和威慑岭南的力量,使其难以割据自立。
1705429864
1705429865
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指出,除了向东大幅度扩展之外,迄至元鼎年间,与汉初相比,大关中区域向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也都有很大扩展。在西北方面,元朔二年,卫青率军大举反击匈奴,收复秦始皇时占据的河南地,重新在阳山上设立边防线〔64〕;在西面,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尽管众说纷纭,但至迟在元鼎六年已经设置酒泉郡,应该说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65〕,这也就意味着此时汉廷至少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上酒泉以东的所有区域;在西南方面,元鼎六年开拓西南边地,在设立牂柯郡的同时,又设置有武都、越嶲、沈黎、文山诸郡〔66〕,控制的地域范围,延展至今云南地区。至元封二年秋平西南夷未服者增设益州郡,复又进一步扩展了关中的地域范围以及汉朝在西南的疆域。
1705429866
1705429867
综合以上所述,在汉武帝元鼎三年至元鼎六年之间,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与此同时,大关中的西部区域,从北到南,也都有了大幅度扩展。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政治和军事地域控制方略的效力。
1705429868
1705429869
2008年1月12日记
1705429870
1705429871
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1705429872
1705429873
〔1〕《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六《武帝纪》,页183。
1705429874
1705429875
〔2〕《汉书》卷六《武帝纪》唐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语,页183。
1705429876
1705429877
〔3〕《汉书》卷九○《酷吏列传·杨仆》,页3659。
1705429878
1705429879
〔4〕北魏郦道元《水经·谷水注》,据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上海,中华书局,民国排印《四部备要》本)卷一六,页2b—3a。
1705429880
1705429881
〔5〕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吕祖谦全集》第8册)卷一二,页827。
1705429882
1705429883
〔6〕元方回《古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影印《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卷五“关中”条,页179—180。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之河南府新安县,页1104;西安府潼关县,页135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卷四八《河南》三河南府新安县,页2260。清朱一新《汉书管见》(长沙,岳麓书社,1994,《二十五史三编》本)卷一,页340。
1705429884
1705429885
〔7〕史念海《函谷关和新函谷关》,据作者文集《河山集》四集,页381—401。
1705429886
1705429887
〔8〕宋王益之《西汉年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卷一五,页218。
1705429888
1705429889
〔9〕清邵晋涵《南江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清人考订笔记(七种)》影印清嘉庆癸亥面水层轩刊本)卷四,页185。
1705429890
1705429891
〔10〕清沈钦韩《汉书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影印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卷二“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条,页34。
1705429892
1705429893
〔11〕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卷一五《前汉书·纪》,页248。
1705429894
1705429895
〔12〕《汉书》卷九〇《酷吏传·杨仆》,页3659—3660。
1705429896
1705429897
〔13〕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国学基本丛书》本)卷三,页44。
1705429898
1705429899
〔14〕清朱一新《汉书管见》卷一,页340
1705429900
1705429901
〔15〕唐刘知幾《史通·烦省》,据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卷九,页265—266。
1705429902
1705429903
〔16〕清佚名《汉书疏证》(京都,1939,京都大学吉川幸次郎等“《汉书补注》未收书之一”影印抄本)卷二五(案原书无页码)。
1705429904
1705429905
〔17〕《汉书》卷九〇《酷吏传·杨仆》,页3659—3660。《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二〇《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页1050;又一二二《酷吏列传·杨仆》,页3149。
1705429906
1705429907
〔18〕清王荣商《汉书补注》(清末民初间刻本)卷三,页6b—7a。
1705429908
1705429909
〔19〕案拙文原稿误将王荣商“何说得之”语中之“何”字解作语气助词,发表后承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马孟龙博士指出,因修改相应文字表述,并向马孟龙同学致以谢意。
1705429910
1705429911
〔20〕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卷一,页57。
[
上一页 ]
[ :1.705429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