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30670
1705430671
黄河自龙门流出山陕间的峡谷之后,河谷骤然展宽,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部和大荔县东部,直到潼关一段的南流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河、渭河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由于河道两岸,坦荡无阻,没有高亢的地形束缚,同时,涑河、渭河和洛河几条大水,同时汇聚在这里,水文情况,变化很大,致使这一段黄河河道,在历史时期经常左右摆动,很不稳定。
1705430672
1705430673
迁徙不定的河道,不仅反覆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馀”的凄惨景象〔10〕,使沿岸民众饱受其灾,而且根据近代水文资料可以知道,黄河西徙,就往往要袭夺洛河下游河道,与渭河相汇,因而,洛河也就会直接东流注入黄河;黄河河道东偏之后,洛河则又将会复归于渭河。所以,大荔以东一段黄河河道的变迁,还直接影响到洛河和渭河下游河道,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1705430674
1705430675
在汉代以前,战国时期成书的地理学名著《禹贡》上,记载有一条漆沮水,在泾水之东,注入渭河。按照《尚书》伪孔传的看法,这条漆沮水,就是洛水的异名〔11〕。这一说法,符合实际地理形势,因而,也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12〕。与《禹贡》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之“西山经”篇,更明确记述说,洛水注于渭水〔13〕。因此,在这一时期,洛水应是流入渭河。这也就是说,今大荔以东一段黄河河道,若与今天的情况相比,大体相似,并没有较现在向西有较大幅度偏移。
1705430676
1705430677
《山海经》和《禹贡》以后,一直到西汉时期,在历史文献中,再没有见到有关这一段黄河河道和洛河口情况的记载,估计可能变化不大。在记载西汉地理情况的《汉书·地理志》中,并存有渭河入河和入渭两种说法:在洛河口的左冯翊怀德县下,记洛河流入渭河;而在洛河源的北地郡归德县下,却又记洛河流入黄河。今人则多遵从入渭之说,而未做详细甄辨。
1705430678
1705430679
对《汉书·地理志》这两种不同说法曾进行过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看法的人,有清朝学者胡渭和王念孙。
1705430680
1705430681
胡渭认为,《汉书·地理志》这种歧说并出的情况,是由于“杂采古记,故有不同”。胡渭以为西汉时洛河应当是入渭;之所以会有入河之说,则是因为“其曰入河者,以二水合流,渭亦可称洛耳”〔14〕。也就是说,《汉书·地理志》关于洛河入黄河的记载,是指先入渭河,再与渭河同入黄河。这种看法,显然是很牵强的。古人记述河流水口归属,总是很明确的,不应这样含混。如果都是这样含混不清,那么,这种记述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1705430682
1705430683
王念孙的看法,与胡渭不同。王氏认为,《汉书·地理志》北地郡归德县下的“入河”二字,乃是后人妄加,并非《汉书·地理志》原文。他这样看的理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和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都没有洛河入渭之说,而这两部书的相关记述,又都是以《汉书·地理志》为依据,因而,可以证明,《汉书·地理志》本来只有入渭一说,当时的洛河,与黄河不相关涉〔15〕。
1705430684
1705430685
王念孙之所以这样看待这一问题,是因为他认为“记大川所入,前后异文,《汉志》从无此例”。其实,不仅《汉书·地理志》不应如此,其他任何一种地理书中,按理也都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杂采各种不同材料而在编排时有所疏失所致。后人如许慎、高诱等人,完全可能只采取其中一说,而舍弃相矛盾的另一说;或是只随手摘录所见到的其中一种说法,而根本没有见到与此相异的另一种说法。所以,不能由此证明另一种说法根本不曾存在。
1705430686
1705430687
那么,如何解释这两种相互歧异的记载呢?事实上,这种矛盾情况,正好说明在这一时期,黄河河道有过较大幅度的移徙,并且已经影响到洛河尾闾的归属。胡渭和王念孙都没有意识到,河道是随着时代而有变化的〔16〕,所以,只是静止地看待这一问题,自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1705430688
1705430689
汉武帝元光六年开凿漕渠之后,河东太守番係在汾阴、蒲坂开垦了河壖弃地5,000顷,浚引河水灌溉。汾阴、蒲坂就在今大荔东面一段黄河的东岸,这说明当时这一段黄河河道,正向西移徙,所以才会有河壖弃地可耕。番係开渠作田数年之后,“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17〕。由于河道移徙而导致河东的渠道引水不利,渠田废弃,这说明这一段黄河河道,又继续向西有所移徙。因为假若是向东移徙的话,就要冲溃淹没东岸河壖上新开的田地,而不是引水不利的问题了。番係在河东任太守的时间不长,元朔五年时,已升任御史大夫〔18〕。所以,这次河徙,应当发生在汉武帝开凿漕渠之后不久。
1705430690
1705430691
这次河徙,又可以以番係所开河渠的废止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番係在河徙的第一阶段就已经轻而易举地开垦出5,000多顷新地的情况来看,这次黄河西徙的幅度,应当很大。这一时期开凿的漕渠,也恰好是直接入于黄河〔19〕,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今黄河在潼关县东北一个叫做“港口”的地方,向东转折。这里地势高亢,由西向东延伸的漕渠,已经无法通过。漕渠最远只能延伸到今潼关县西北的吊桥街一带。因而,当时大荔以东一段黄河河道,也一定西徙到了今吊桥街以西,始转而东折;而黄河西徙至此,也就必然要袭夺洛河下游河道,造成洛河直接入河的局面。
1705430692
1705430693
《汉书·地理志》中洛河汇入黄河的说法,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情况。这次黄河河道移徙最初发生的时间,可能在番係垦田以前不久。因为若是时间已长,就应早被垦殖耕种了。从《汉书·地理志》的行文来看,入河之说系于洛源,可能是抄袭汉初资料而未经留意考订;入渭之说系于洛口,则是不大容易疏忽的,说明在西汉中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洛水入渭。也就是说,到了西汉中期以后,今大荔以东一段黄河河道,重又东归故道,恢复到了战国时期的状况。
1705430694
1705430695
(三)漕渠的开凿
1705430696
1705430697
西汉由函谷关以东地区向国都长安城输送粮食和其他物资,最初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渭河水运。可是,由于渭河下游河道河曲发育,迂回萦折,当时人称由渭口到长安城下,“水道九百馀里”〔20〕。这虽然或许有些夸张,可是弯弯曲曲的河道,大大地增加了航行时间,却应当是事实。
1705430698
1705430699
为改变这种困难局面,汉武帝时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在渭河南岸,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引渭河水直达黄河,以免却迂曲的河道,徒然耗费航行时日。同时,在航运之馀,还可以利用渠水,灌溉农田,增加关中的粮食生产〔21〕。郑当时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于是,汉武帝在元光六年春,征发数万人,由水工徐伯负责规划施工,前后耗时三年,在元朔二三年间,完工通水〔22〕。
1705430700
1705430701
由于史籍记载简疏,漕渠引渭渠首地段,现在已经不易考究。有人根据现代地形,把渠首定在今西安市西北鱼王村附近。这种观点认为,漕渠在这里分引渭水后,缘着汉长安城北今新民村、西营等地北侧而行,在今张家堡附近,与西汉昆明渠相汇,然后东过灞河〔23〕。新民村和西营,距汉长安城遗址均在二里以上。可是,如前文所述,根据卫星照片分析和文献记载,汉初的渭河,距长安城也只有二里左右,漕渠不应当反在渭河之外,也不可能紧逼渭河河床。
1705430702
1705430703
渭河在鱼王村附近,河身宽浅,为游荡分汊性河道,难以筑堰引水。而且这里洪枯水期河宽比为1:5,河身变化较大,在渭河与汉长安城之间的狭窄地段内开渠,也有水浸之虞。因此,漕渠不应当在长安城北引水。
1705430704
1705430705
开凿漕渠,主要是为了向长安城输送关东的粮食,而这些粮食,主要是输往太仓储藏。汉太仓在长安城东南〔24〕,与漕渠相通连的昆明渠,流经其地。但是,昆明渠水量有限,还不足以负载粮舟直抵仓下。昆明渠的水源昆明池,直到唐代,仍然保持相当规模,而漕渠却屡遭废弃,就是因为漕渠的主要水源是渭河,而不是昆明池。所以,只有源于渭水的漕渠主干经由太仓,才能将粮食运入仓中。
1705430706
1705430707
相传汉长安城南覆盎门外,有一座工巧绝世的桥梁〔25〕。可是,却没有见到有关城南河渠的专门记载。班固描述长安城“呀周池而成渊”〔26〕,《三辅黄图》也记载汉长安城“城下有池周绕”〔27〕。但是,实际上汉长安城东、北、西、三面,都是利用其他自然水道,或其他水渠,并没有专门修建护城的池隍。因此,城南可能也是采用的同样办法,即漕渠渠首段在长安城南通过,侧临南垣而东,兼用为护城池。
1705430708
1705430709
环绕汉长安城南墙和东南角,今残存有明显的古渠遗迹(城东南角一部分已被拓凿利用为污水池)。清嘉庆时人董曾臣,在所纂《长安县志》中,对此有明确记述,谓“汉城南有渠道,自西南入壕,折而北至青门外”〔28〕。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1906—1910年间,也对这条渠道遗迹,做过勘查。足立氏当时所见到的漕渠,,还有两米多深、五米多宽〔29〕。
1705430710
1705430711
后来在隋唐时期,又都重新开凿过漕渠。隋代重开的漕渠,称为永通渠,是沿着大兴城北(也就是汉长安城南)东行〔30〕。唐人韩辽,在重开漕渠时,称“旧漕渠在咸阳县西十八里,……自秦汉以来疏凿,其后堙废”〔31〕。由此可知,汉、隋、唐漕渠的渠首段,经行地点,应当基本一致。
1705430712
1705430713
其具体分引渭水的地点,在咸阳城西十八里,唐名兴城堰〔32〕,当在今沣河口下的文王咀一带。元朝时人记载,沣水“北流至长安县西北堰头元村周文王庙,西合于渭”〔33〕。堰头就是指水坝端头。宋元时期这里没有什么水利工程。这个堰头,指的只能是西汉和隋、唐时期的漕渠渠首堰水坝。在文王咀附近,渭河河床束狭,当地人称“十里长峡”,十分便于筑堰引水。
1705430714
1705430715
漕渠在今文王咀附近分引渭河水流,然后向东通过滈池北面,又经过秦代的磁石门南〔34〕,其后即沿着汉长安城南垣流向东去。到长安城东南角后,循城墙折而向北,至汉长安城东面南头一门青门外,与城里流出的泬水枝渠相汇,向东流,至汉霸桥以下,横穿灞河〔35〕。
1705430716
1705430717
《史记·河渠书》记载,新开的漕渠航道,与原来的渭河下游航道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便利之处,就是径直捷近,使原来弯弯曲曲长达900里的航程,缩短为300多里。按照这一记载,漕渠的渠路,自然应该相当平直。渭河谷地,地形平夷,也有条件开挖这样一条平直的渠道。因此,漕渠在灞河以东,直至其终端,都应该是比较平直。而关于这一段漕渠路线的具体复原,则由于一无具体的文字记载,二无清楚的遗迹可为凭依,目前,还很难做出。
1705430718
1705430719
按照《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漕渠的东端,乃是止于黄河〔36〕。然而,现在却有研究者认为,在渭河南岸今洛河汇入渭河的河口地域,即今三河口村附近,有一海拔330米以上的高地,其西侧地势较低,在海拔330米以下。因而,漕渠无法流入黄河,只能在今三河口村以西,注入渭河〔37〕。今案根据20世纪70年代测绘的大比例尺地图,从华阴县西北到三河口村一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三河口村附近,并无特出高地,漕渠完全可以通过三河口村附近,一直流到今潼关县北的吊桥街附近。
[
上一页 ]
[ :1.70543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