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31208e+09
1705431208 〔26〕参见黄盛璋《历史上的渭河水运》,据作者文集《历史地理论集》,页151。
1705431209
1705431210 〔27〕《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四《惠帝纪》,页94。
1705431211
1705431212 〔28〕梁萧统《文选》卷二〇晋潘岳《关中诗》并唐李善注,页282。参据清陈沆《诗比兴笺》(清咸丰四年原刻本)卷二《潘岳诗笺·关中诗》,页21b。
1705431213
1705431214 〔29〕《魏书》卷一一○《食货志》,页2858—2859。
1705431215
1705431216 〔30〕《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页1869。
1705431217
1705431218 〔31〕东汉刘熙《释名·释船》,据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清光绪丙申刻本)卷七,页32a。
1705431219
1705431220 〔32〕宋官修《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影印宋本)卷七七○《舟部》三引《营缮令》,页3415。
1705431221
1705431222 〔33〕《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页1262—1263。
1705431223
1705431224 〔34〕宋官修《太平御览》卷七六九《舟部》一引《晋令》,页3409。
1705431225
1705431226 〔35〕《续汉书·百官志》一,据《后汉书》志第二十四,页3561—3562。
1705431227
1705431228 〔36〕《晋书》卷二四《职官志》,页739。《宋书》卷四○《百官志》下,页1252。
1705431229
1705431230 〔37〕《晋书》卷二四《职官志》,页737。
1705431231
1705431232 〔38〕《晋书》卷二四《职官志》,页745。
1705431233
1705431234 〔39〕《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页1236—1237。
1705431235
1705431236
1705431237
1705431238
1705431239 旧史舆地文录 [:1705427252]
1705431240 旧史舆地文录 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1705431241
1705431242 隋文帝统一了东汉以后长期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起隋朝。隋朝的统治虽然和秦始皇一样,仅及二世就遭倾覆,但继之而起的唐朝却持续统治了将近三百年。隋唐两朝是我国历史上在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两朝又都以关中腹心地带上的长安为都城,在这两个强盛帝国都城的影响下,今陕西省境内的航运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极为兴盛的时期。五代各国加在一起,前后也只有五十多年,其间战乱频仍,航运大多停废,少有兴作,现一并附在隋唐这一时期之内来论述〔1〕。
1705431243
1705431244
1705431245
1705431246
1705431247 旧史舆地文录 [:1705427253]
1705431248 旧史舆地文录 一、自然航道状况与人工运渠的开凿
1705431249
1705431250 (一)长安附近渭河河道的北移
1705431251
1705431252 在隋唐时期,长安城以北一段渭河河道向北发生了大幅度的摆动。唐代和西汉一样,在长安城附近的渭河上架设了三座桥梁,沟通两岸的交通。这三座桥也分别按照其各自所处的方位,由东向西,依次被称为东渭桥、中渭桥和西渭桥。
1705431253
1705431254 唐代东渭桥的遗址,位于今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西南,距今渭河河床有5里左右〔2〕。杨思植、杜甫亭根据卫星照片分析发现,有一条渭河古河道正通过这处遗址;从照片上看,这条河道比汉代的渭河河道要偏北4里左右,显然就是唐代的渭河河道。整个这段河道比汉代的河道都要偏北4—5公里,大致与汉代河道和现代河道平行,处于二者之间〔3〕。
1705431255
1705431256 (二)大荔以东一段黄河河道的变迁
1705431257
[ 上一页 ]  [ :1.7054312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