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32149
宋代永兴军城中有一项重要建置,这就是元祐五年(1090)在漕运使吕大忠的建议下,把许多汉唐石刻集中收藏到了府学之北(今碑林),奠定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基础,妥善保存了许多重要石刻文物。
1705432150
1705432151
至元年间,元世祖在韩建新城东北约8公里的地方,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安西王忙哥剌修筑了一座规模壮丽的宫城。安西王宫城垣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两垣略长,四面均1里馀,城的四角均呈圆形向外突出,与元代改修的安西城完全一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至元十二年(1275)到陕西时,曾对安西王宫大加赞叹。安西王宫的遗址今称“达王殿”或“斡尔垛”。“斡尔垛”是蒙语宫殿城郭或行宫的意思,应该是从元代一直传袭下来的叫法。
1705432152
1705432153
安西王宫的修建,反映出自五代以来一直利用着的唐皇城范围狭促,已有些不敷需要。因此,在明洪武初年将奉元路改称西安府后,即动工把北垣和东垣向外拓展约四分之一。拓展后四面仍各设一门。南门(改称永宁门)和西门(改称安定门)依旧不变,新设的东门(称长乐门)和以前一样还是和西门相对,北门(称安远门)改变了过去的位置,直与南门相对。至此,今西安城的名称、范围和城内由东西南北四门间的十字大街所构成的街道框架已经确定,以后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西安在明代以前的历代城垣,都是夯土构筑的。明隆庆二年(1568),西安城的夯土城墙外,包砌了一层青砖。崇祯末年,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了瓮城,把这座城市修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明代拓城时,原来的南墙和西墙都没有移动,所以改建后的西安城,东北、西北和东南三个城角都是按照一般传统习惯修成方角,只有西南城角还是因袭元代的外突圆角。此外,明代西安城较之前代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韩建改城以来,一直分治城外东、西小城的咸宁、长安两县,分别在洪武三年(1370)和四年(1371)迁到了城中,这两座小城也从此废弃了。
1705432154
1705432155
1705432156
1705432157
1705432158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上的元《奉元城图》
1705432159
1705432160
明清时代西安城内的布局,最突出的变化是万历十年(1582)把元代设在敬时楼(今鼓楼)西面的钟楼,移到十字大街的中心(即今钟楼所在的地方),使这一建筑变成了整个城市的中心。西安府署因袭宋元以来的位置未变,在新建钟楼的西北侧。明清西安城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王府或旗人占去了很大区域。明洪武三年在城中兴修秦王府(即今新城),在东门大街北侧出现了一座城中之城。除了秦王府以外,明西安城中还有永兴郡王府、保安郡王府、兴平郡王府等六七所王府。至清顺治二年(1645),从钟楼向北筑墙到北门东侧,向东筑墙到东门南侧,把城东北隅这一大块地区(连同东门和钟楼在内),划为供满人居住的驻防城,明秦王府被圈入城内,改拆做满人习武的八旗教场。康熙二十二年(1683),西安城中添驻汉军,又在今大差市西侧的马厂子街,从满城南垣向南筑墙抵西安城南垣,称为“南城”,供汉军居住。但南城使用的时间不长,乾隆四十五年(1780)汉军出旗以后,就又归为普通城区了。满城则到辛亥革命时才被夷为平地。
1705432161
1705432162
1705432163
1705432164
1705432165
清西安府城示意图
1705432166
1705432167
1705432168
1705432169
1705432171
旧史舆地文录 七、新时代的展望
1705432172
1705432173
从清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西安城区一直没有太大发展。1949年以后,千年帝都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1705432174
1705432175
起初西安城区基本上还是限制在明清城垣之内,城市建成区只有13.2平方公里,而现在的城市建成区已发展到133平方公里,超过原来的10倍。今天的西安城是按照规划逐步建设起来的,所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专门区域。东郊是发电、纺织、印刷和机械工业区,特别是在东郊的白鹿原北部,已建成南北连绵6公里、从纺织到印染体系比较完整的“纺织城”,包括5个大型现代化工厂和许多工人新村,是我国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集中区域之一。西部是电力、机械、仪表工业区,已形成电工企业集中的“电工城”,是我国研究和生产高压、超高压成套输变电设备的重要基地。南郊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和许多中等专业学校构成了一个文化区域,有“文教城”之称。城垣内的旧城区,已被改造成为繁华的商业集中区和行政办公区。
1705432176
1705432177
在西安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保持古都风貌。在今城区的范围内,有许多唐代以来的历史遗迹,例如唐代圜丘(天坛)、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大兴善寺、兴庆宫、曲江池,宋代兴建的碑林,明清的西安城墙、钟楼、鼓楼等,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维修。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城市的各项建设要与古城的传统特色和自然特色密切结合,力求“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城的伟大遗址”,并配合旅游事业,把有关遗迹点、线、面地组合联系起来,把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1705432178
1705432179
【附记】本文原为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中的一章,系遵奉业师史念海先生之命撰写,并与先师合署。因当时碍于陈桥驿先生恳切邀请,筱苏师不得不列名鼎助,实际上却无暇顾及,只好指示我来起草这篇文稿。德勇涉学日浅,所知无多,且文笔拙涩,惟勉力应命而已。文稿呈送先生审阅时,幸蒙宽宥,未加批改,故今从实收录在这里。又此文原题“西安”,现在的篇名为今所拟定。
1705432180
1705432181
1705432182
1705432183
1705432185
旧史舆地文录 长安城寺院的分布与隋唐时期的佛教
1705432186
1705432187
隋唐两代是佛教在我国的兴盛时期。由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原因,都城长安也成为当时的佛教活动中心。长安城里寺院遍布,梵塔林立,僧侣云集,俨如佛国。
1705432188
1705432189
长安城在隋代称为大兴城,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曾受封为大兴郡公。大兴城是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下诏兴建的,兴建大兴城时没有因循西汉以来长安城的旧址,而是在汉城的东南另择新址。因而,隋文帝有条件对新建的都城事先做出全面规划。在隋文帝禅周而立之前不久,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毁灭佛法,各地寺院废毁殆尽,都城长安自然禁毁更甚。隋文帝则素来笃信佛法,受禅即位之后即普诏天下,大兴释教,所有废毁寺院一并重立。因此,在规划新都时,他也特别着意建置寺院。大兴城在开皇二年六月开始兴建,当年底就基本完工。时间急促,当时财力也有限,所以在初建都城时只修成了大兴善寺、菩提寺、灵感寺、月爱寺、万善尼寺等很少几所寺院。隋文帝力虽不足,心却有馀。在迁入新都之始,他就指令朝廷预定120个寺额,宣布只要有人有力量兴建。就可以领取寺额,建造寺院。这样许多权臣贵戚陆续出资兴修寺院,或者捐舍自己的宅院作为佛寺。到隋炀帝大业初年,120个寺额已全被建满。
1705432190
1705432191
大业初年的120所寺院,现在还有110多所可以确定其名称和所在位置(见图1)。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是由隋代的杰出建筑设计家宇文恺具体规划的。按照他的设计,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所有的佛寺都分布在住宅区里。大兴城的住宅区被纵横交织的街道分割成一个个矩形小区,每个小区外面都有围墙,被称之为“坊”或者“里”。一座座佛寺就坐落在这些坊的里面。
1705432192
1705432193
1705432194
1705432195
1705432196
图1:隋大兴城寺院分布示意图
1705432197
1705432198
大兴城最初有109个大小不等的坊里,因此,在大业初年时平均每个坊都可以有一所寺院。然而,大兴城里寺院的分布,却不是这样均匀,有三四十个坊根本没有寺院,另一些坊却有不止一所甚至四、五所以上。从图1可以看出,隋大兴城内的寺院,大致有四个相对集中的分布区。最大的寺院分布区以西市为中心,包括了皇城南面和西面的一些坊里。其中以西市东南的崇贤坊寺院最多,高达8所。西市北面的隆政坊(唐玄宗时改名颁政坊)、醴泉坊和居德坊也有四、五所寺院。这个分布区内的寺院占城内寺院总数的70%以上。其次是以东市为中心的分布区。这里寺院的集中程度远不能与西市周围区域相比,每个坊内最多也只有两所寺院。再其次是在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也有一小片寺院相对集中的分布区,统共不到10所寺院。最后一个分布区是城西南角上孤立分布的两所寺院。总的看来,城南部僧寺分布很少,城北部也相对稀疏,大多数寺院都集中在中部地带;从城市东、西两侧的对比来看,西部又明显高于东部。
[
上一页 ]
[ :1.7054321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