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37264e+09
1705437264
1705437265 乾隆时,不特清朝庙讳有禁,李廌《济南集》有“汉彻方秦政”之句;《北史·文苑传·叙》有“颉颃汉彻”之句,馆臣亦遭痛斥,饬令改为汉武。并将此谕载之《四库提要》卷首,使天下知皇帝之尊,百世下犹可为厉也。道咸而后,讳例渐宽。前此二名皆讳,道光后上一字与亲王同者不讳。今故宫中门号有宁字者,当时亦未尽改易,盖国力至此已衰矣。
1705437266
1705437267
1705437268
1705437269
1705437270
1705437271
1705437272
1705437273 史讳举例 [:1705435229]
1705437274 史讳举例 征引书目略
1705437275
1705437276
1705437277
1705437278
1705437279
1705437280
1705437281
1705437282
1705437283
1705437284
1705437285
1705437286
1705437287
1705437288
1705437289
1705437290
1705437291 史讳举例 [:1705435230]
1705437292 史讳举例 附录
1705437293
1705437294 史讳举例 [:1705435231]
1705437295 历史补助科学的避讳学
1705437296
1705437297 陈垣
1705437298
1705437299 避讳一事是专制国的特产品,又是象形文字国的特产品,故此可说是中国特有的东西。避讳是不能随便书写君主名字的意思。因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的,是有一定写法的,与拼音文字不同,所以从前就有避讳的必要。假若是拼音字,如华盛顿(Washington)、佐治(George)等,那就没有避讳的必要了。
1705437300
1705437301 契丹、女真未入中国前,其名皆用本国语,既入中国后,才有汉名。其避讳的方法,是专避汉名的,而国语的名不避。辽太祖契丹语名“阿保机”,这三字不避,汉名亿,“亿”字就要避了。金太祖女真语名“阿骨打”,这三字不避,汉名旻,“旻”字就要避了。清太祖名“努尔哈赤”,这四个字不用避,顺治名“福临”,这两字亦不避,康熙的“玄烨”,雍正的“胤禛”,就都要避了。乾隆时江西有个举人名王锡侯,因为他著一本书名《字贯》,开篇的凡例,就将康熙、雍正、乾隆的名写出来,好给人家回避。但是他写这些名字时,都是整个字写出来,没有拆散字体,就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满城的官员都要处分了。这岂不是专制国和象形文字国特有的历史吗?
1705437302
1705437303 这种历史在我们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可是从今以后,便宣告停止,也应该为它作一个总结束。
1705437304
1705437305 我们为甚么要研究避讳呢?因为避讳乃是一个时代的特别的标记,好像旗帜和纹章一样。没有这个时代,便没有这种标记。或是这个时代以前,或是这个时代以后,也没有这种标记。所以很有研究的价值。
1705437306
1705437307 校勘学和古文字学,近来研究的很多,避讳学可说是校勘学的一支,也可说是和古文字学有同等的重要。我们要研究校勘学或古文字学,也应该研究避讳学。避讳学研究的结果,可以利用他来解决古书的真伪和时代,以及其他种种的讹误。所以我们便叫他做历史的补助科学,也可说是历史的工具科学。
1705437308
1705437309 避讳学这种学问,从前虽然也有,但还没有成为一种专门学。且研究的目的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各异。这个名词,乃是我个人硬造出来的。能成立与否,尚不敢确定。
1705437310
1705437311 现在且把前人研究避讳的经过来说一说:
1705437312
1705437313 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楙的《野客丛书》、周密的《齐东野语》,便有关于这种学问的研究。其他如清朝顾亭林的《日知录》、赵翼的《陔馀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以及王昶的《金石萃编》等书,也多有涉及避讳的地方。不过这都是一种零碎的研究,并非专门的。乾隆嘉庆年间有个浙江人周广业,他用几十年功夫著一部《经史避名汇考》,共有四十六卷之多。这种研究,也很可观了。可惜并没有刻出来,现在不能流传。其他还有两本书是很普通而容易见者:一本是福建人周榘的《二十二史讳略》,就在《啸园丛书》内。一本是湖南人黄本骥的《避讳录》,就在《三长物斋丛书》内。
[ 上一页 ]  [ :1.7054372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