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46067
由于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白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城市化,资源消耗量的增加,环境的负荷不断加重,大理州以洱海为主的湖泊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明显。洱海总氮、总磷(富营养化指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O.10毫克/升(氮),0.011毫克/升(磷),2000年上升至0.32毫克/升(氮),0.027毫克/升(磷)。[14]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已使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仍然面临根本改善水质的挑战。
1705446068
1705446069
随着白族情歌逐渐从青年人生活中淡出,白族情歌生态情感的激发功能、婚礼中民族生态文化熏陶形式的衰微,白族婚俗生态教育效果有所减弱。当白族古老习俗中保留的、对自然原始的敬畏被一些所谓的文明人抛弃,当人类借助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力量增强,出现了对自然、历史文化的野蛮开发,实质是无情践踏了当地白族人民的民生权益。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一是旅游的过度开发,外来游客的进入使当地商业氛围过重,对大理古城文化带来冲击;二是随着民族地区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出现了一些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大跃进”时期的苍山林木砍伐成为历史,洱海公园情人湖变豪宅事件,让团山公园情人湖成为几代人破碎的回忆,就是这种破坏的例证。生态危机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化的缺失,是简单抛弃传统思想文化无知行径的恶果。人类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直接显现了人的文明程度和价值尺度,离开了维护人民权益和福祉的价值取向,就谈不上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着每一届政府的价值观和公信力。
1705446070
1705446071
[1]这部分内容在作者《大理坝区白族婚礼的当代变迁及影响》,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本书有所增改。
1705446072
1705446073
[2]丁慰南:《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现代化新潮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87页。
1705446074
1705446075
[3]曲金良:《论民俗改革》,《民俗研究》1995年第3期,第43—44页。
1705446076
1705446077
[4]马尚云:《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39页。
1705446078
1705446079
[5]黄卓越主编: 《文化的血脉——传统文化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1705446080
1705446081
[6]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白族文化研究动态》2004汇编,第15、17页。
1705446082
1705446083
[7]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1705446084
1705446085
[8]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4页。
1705446086
1705446087
[9]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1705446088
1705446089
[10]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大理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理日报》2009年2月15日第1版。
1705446090
1705446091
[11][澳]费茨杰拉德:《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刘晓峰、汪晖译,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41页。
1705446092
1705446093
[1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1705446094
1705446095
[13]董海珍:《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大龄青年婚姻失配现象探析》,“民族伦理与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4年4月。
1705446096
1705446097
[14]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理州年鉴(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705446098
1705446099
1705446100
1705446101
1705446103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变迁研究 第六章 大理白族婚俗文化的社会建构
1705446104
1705446105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大理白族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加速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时,我们也意识到,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华民族独特、多元、和谐的文化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身份识别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习近平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传统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对思考白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现代建构,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1]
1705446106
1705446108
第一节 白族特色的婚俗经济建构
1705446109
17054461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要使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全国唯一的白族聚居地,民族婚俗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民俗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民族婚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舒适、文明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如何既加快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使民俗文化得到多元发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705446111
1705446112
一 民族婚俗与生态旅游结合
1705446113
1705446114
近年来大理旅游确立了“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旅游二次创业总体思路,以苍洱景区为中心,打造环洱海旅游圈。提出通过建设西洱河旅游文化生态长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理论坛”、整体开发喜洲古镇、改造提升大理古城等十大措施,把大理环洱海一线景区,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这一构想契合了生态旅游绿色消费的时尚潮流,大有文章可做。
1705446115
1705446116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回归自然,在享受清新自然生态美景的过程中,轻松获得生态伦理精神体验。大理的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融合,形成风格独特的生态旅游风景。白族传统婚俗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就是白族人民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转最好的教育素材,可以在旅游中以此加强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和感化。在婚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中,可以采用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于一处、一时进行开发,使游客穿越时空,到古老的白族农家参加婚礼或婚宴,在先期介绍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体验白族婚俗文化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审美建设与生态文明价值渗透,提升旅游者生态情感的体验品位和精神境界,展示大理白族婚俗生态旅游的魅力。
[
上一页 ]
[ :1.705446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