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55384e+09
1705455384 在南越国短短93年的历史当中,开国国君赵佗在位67年。如今在象岗发掘的是第二代国君之墓,他在位时间为10余年。第三代国君赵婴齐之墓已经在三国时期被吴国孙权派兵搜寻挖掘。至于第四代国君赵兴和第五代国君赵建德,一共在位时间也不过3年,因此他们并没有时间去为自己准备豪华的墓葬。如今象岗发掘的第二代国君之墓已经如此庞大,随葬品众多精美,那么开国之君赵佗之墓一定规格更高,随葬品更加丰富,艺术和文物考古价值更加巨大。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赵佗墓的位置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人们根据各种史料的相关记载,推测了可能存在赵佗墓的几处地方。
1705455385
1705455386
1705455387
1705455388
1705455389 根据《水经注》中所引文献记载,南越国国君赵佗生前创造了宏大的基业,死后拥有非常隐秘的墓葬,他的墓以山为坟,墓穴地宫庞大,堆积着各种罕见的珍奇宝贝,虽然他僭号称帝,极为奢侈,但对于死后之事非常慎重,没有人知道墓葬的具体位置。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赵佗墓葬的具体所在,但是说明了赵佗之墓确实是以山为陵而建的。无独有偶,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在县内西南方向有一座禺山,赵佗之墓就葬在此处,由此人们推断赵佗之墓便在禺山。但是禺山位于今广州市的何处,没有人能够说清。有人考证了广州市内地名,发现了一处玄机,市内有一块几百米长的高地,叫做高坡,而古诗曾经有过“欲问禺山何处是,路旁童子说高坡”的句子。另外清代时此处还曾建过一座禺山书院,因此这里应当是禺山无疑。考古人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秦汉时期的工场遗址,根据土层采样判断这一高地并不是先天形成的禺山,而是历代杂物堆积而成的。另外史料也有记录,早在五代时期,南汉国君曾经凿平番禺二山建造宫殿,因此即使存在禺山,也不可能有任何线索能够找到了。
1705455390
1705455391 根据番禺当地县志记载,赵佗死之前曾经建造墓地多处,死后他的送丧葬车从番禺城四门出发,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墓地所在。在葛蒲涧附近,曾经有人说“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骠裹,近似石麒麟”,由此可见,赵佗之墓可能就在附近。如今葛蒲涧南侧有荒坟几千座,有人推测这些可能就是赵佗的疑冢。而葛蒲涧位于广州市白云山,这样一来赵佗之墓的位置便增加了一处可能。后来考古队曾经针对这一说法在白云山地区展开调查,但是除了发现几处明清墓葬外,并未找到西汉时期的遗迹。
1705455392
1705455393 除此之外,传说最多的地点当属越秀山了。此山是广州白云山余脉,东西长约1500米,是市区主要山峰。根据越秀山志记载,越秀山下临万井,中锋正脉对应越王宫殿。因为这座山的主峰高度仅有75米左右,周围又分布着蟠龙岗、鲤鱼岗等更加矮小的山坡,地理环境优越,前临珠江,可将番禺城一览无余,风景秀丽,一直是广州的名胜。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汉文帝的使者陆贾前来说服赵佗,赵佗便携其前往此处游览,并在山上大摆宴席,山上还留下了越王台。另外在象岗发现的南越王墓所在之地,便是越秀山的分支。由于南越国墓葬一直具有合族而葬的特点,因此从象岗墓葬独占一岗的情况来看,赵佗之墓很可能也是独占一处,而且非常可能就在越秀山主峰之下。还有人参考了汉代陵墓特点,汉惠帝的安陵位于汉高祖长陵右侧,参照的范本是《礼记》,而南越国在各种制度上均沿袭汉制,因此可以判定,象岗墓葬应该在赵佗墓葬的右侧,那么赵佗之墓应该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之下。然而此地现在是中山纪念碑所在地,其下是否存在墓冢,谁也无从知晓了。
1705455394
1705455395
1705455396
1705455397
1705455398 关于赵蓝印,学术界也一直存有争论。此印上刻“赵蓝”二字,象牙质,是在右夫人龟钮金玺旁边发现的,按以往的发掘经验判断,赵蓝印便应是右夫人所携带的名鉴之一,因此右夫人的姓名便是赵蓝无疑。然而,为何堂堂南越国国君的右夫人,使用的名鉴居然是区区象牙呢?这又明显与历史传统不符。原来,由于南越国宫制均沿袭汉朝制式,而汉朝规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印鉴材质使用白玉,俸禄为2000石至400石的官员贵族的印鉴材质为黑色犀牛角,200石以下的普通官吏或学士才使用象牙作为印鉴材料。如果说右夫人真的名叫赵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在她升为右夫人之前,肯定是以普通宫女身份存在的。否则的话,只能认定右夫人根本不叫赵蓝,赵蓝是其贴身侍女之类的人。另外,作为南越王的右夫人,竟然和王室家族同姓,由于名讳缘故,这在传统皇族中是非常罕见的。对此有人认为,这可能确实是同姓通婚的实例,虽然这样的例子较少,但还是存在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鲁、蔡均为姬姓,但当时的鲁昭公就照样娶吴女为妻,并改称其吴孟子。另外汉代王莽曾娶过宜春侯的曾孙女王氏。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南越国独有的风俗,即妻子无论原姓氏如何,均要从丈夫之姓。《史记》记载,南越国统治者实行民族融合政策,鼓励汉越通婚,因此右夫人赵蓝乃是取其夫姓,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有以上种种说法,但反对观点也有很多,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对于象岗南越王墓主人名讳,则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虽然墓葬所有文物都已逐一清理研究,而且其中的“文帝行玺”确实证实了该墓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之墓,但是墓主身边表明自己姓名的“赵”印章却让历史学家大伤脑筋。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清楚显示,南越国第二代皇帝名叫赵胡,至于这个“赵”却从未有过哪怕蛛丝马迹的记载。通常来说,大家宁可承认墓主人名叫赵,与史书记载的赵胡是同一个人。但事实上,到底“赵”和“赵胡”是否是同一个人,还是像某些学者所说他们是兄弟两人,或者说是从司马迁撰写《史记》便留下的笔误从而以讹传讹,再或是其他的原因,只能由历史来解答了。
1705455399
1705455400
1705455401
1705455402
1705455403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705454075]
1705455404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沸腾的艺术海洋——敦煌莫高窟
1705455405
1705455406 敦煌,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着东方艺术宝库之美誉。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享有如此盛誉,并非言过其实,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震,因为这里是沸腾的艺术海洋。
1705455407
1705455408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705454076]
1705455409 风雨敦煌话沧桑
1705455410
1705455411 敦煌是甘肃省最西边的—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这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南枕祁连雪峰,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连嶙峋逶迤的北塞山与蒙古高原的茫茫大漠,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是一个由南祁连山流来的古氐置水(今党河)泛滥冲积而成的绿洲,面积约3.12万平方千米。这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不过由于四围群山环抱,中有党河水滋润着肥田沃土,旱涝保收,四季瓜果飘香。
1705455412
1705455413 敦煌历史悠久,从该地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刀、石斧和陶器可以判断,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有三苗人在此繁衍生息,过着狩猎和原始农业的生活。夏、商、周时,敦煌隶属古瓜州,三苗后裔羌戎族在此游牧定居,至今敦煌地区还保留着他们留下的许多岩画。自战国至秦代,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在敦煌一带居住。后来大月氏强盛起来,不仅兼并了羌戎,而且赶走了乌孙人、塞种人。
1705455414
1705455415 INFORMATION
1705455416
1705455417 考古档案
1705455418
1705455419 年代:十六国至元代
1705455420
1705455421 地点:甘肃敦煌
1705455422
1705455423 发掘时间:1943年至今
1705455424
1705455425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705455426
1705455427
1705455428
1705455429
1705455430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走廊,打垮了大月氏,迫使其西迁。匈奴由此占据整个河西走廊,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不仅控制了丝绸之路,而且经常骚扰掠夺内地,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继位后,为打垮匈奴,一方面在军事上积极部署和出击;一方面于建元二年(前138)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统率万骑进军河西,此役大获全胜,生擒匈奴王子,缴获其“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率骑兵涉居延水,逼祁连山,大破匈奴,斩杀3万余人,迫使匈奴浑邪王携部众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1705455431
1705455432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据丝绸之路之要冲,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顶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
1705455433
[ 上一页 ]  [ :1.705455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