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57090
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盛言车徒之多、角弓之美,并且描绘了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1705457091
1705457092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1705457093
1705457094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行经鄜地,銮车上车饰甚盛,又有大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戎徒如堵,非常热闹。
1705457095
1705457096
霝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渡过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1705457097
1705457098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1705457099
1705457100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1705457101
1705457102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1705457103
1705457104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1705457105
1705457106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1705457107
1705457108
在石鼓被发现的唐代,石鼓文的内容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因此,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看到石鼓文后,作《石鼓歌》一首,韩愈写道:“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1705457109
1705457110
他老人家认为孔子所编纂的《诗经》三百篇皆如星宿,而石鼓刻诗如同日月,大有苛责孔夫子粗心的意思,可见石鼓文文学水平之高。
1705457111
1705457112
而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后人也知道了石鼓文成诗晚于《诗经》编纂时间,但石鼓文的句式、内容、情调风格、遣词用韵等均与《诗经·秦风》相似,从出土实物的角度佐证了传世《诗经》的真实性。
1705457113
1705457114
当年的秦国君并不知道他的后代嬴政将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并以秦小篆作为标准,统一了全国文字,实现了“书同文”,而秦人所开创的刻石文化还在继续。
1705457115
170545711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所到之处,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刻石,共有7处,分别称“峄山刻石”(前219)、“泰山刻石”(前219)、“琅邪刻石”(前219)、“之罘刻石”(前218)、“东观刻石”(前218)、“碣石刻石”(前215)和“会稽刻石”(前210)等,即“秦七刻石”。
1705457117
1705457118
初见 书既同文
1705457119
1705457120
石鼓既承载了中华的文字,同时又是书法艺术之祖。从文字研究,到书法研究,再到石刻艺术研究,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705457121
1705457122
——马宝杰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1705457123
1705457124
公元627年,唐贞观年间,石鼓第一次被发现,时逢大唐盛世,国家再次统一在辽阔的版图之下。
1705457125
1705457126
800多年的文字演进,大唐文人所写的文字也从小篆经隶书变成了楷书,文学、书法鼎盛发展。
1705457127
1705457128
石鼓文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但石鼓无年代款识,也无作者姓名,加之诗文缺文少字,以及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等诸多原因,人们往往不知所写为何,产生于何时,所作何用。因此,自石鼓被发现之时起,历朝历代文人都对其历史进行了探究,可谓文人怀古的首先之物。
1705457129
1705457130
韩愈在《石鼓歌》中,除了对诗文的文学性大加赞扬,也赞誉石鼓文书法是“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1705457131
1705457132
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1705457133
1705457134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更是在《书断》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他说出了石鼓文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意义,即:“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1705457135
1705457136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因此,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1705457137
1705457138
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的自家风格。
1705457139
[
上一页 ]
[ :1.705457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