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57190
1705457191
巍巍故宫,竦峙苍穹。雕梁画栋,巧及人工。文华武英,太和乾清。体象天地,寔丽且宏。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1705457192
1705457193
巍巍故宫,古物攸同,环姿玮态,百代是崇,殷盘周彝,唐画宋瓷,亿万斯品,罗列靡遗。谁其守之,惟吾队士;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1705457194
1705457195
1705457196
1705457197
1705457198
传奇 “文字和历史就是我们的信仰”
1705457199
1705457200
这是10块命最硬的石头。它们逢战乱,则消匿,遇盛世,则现身。
1705457201
1705457202
全因这每面石鼓上的神奇文字。石鼓上原刻有718个字,用大篆体书写,是汉字从金文到小篆演进历史过程的活化石;而石鼓上的诗句,看似只记录了秦国君主征战、渔猎的场景,却能够证明《诗经》是孔子编订而成,而非后世增补。
1705457203
1705457204
即使今天,历经2300多年,718个神奇的文字仅存327个,石鼓仍能跻身于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的行列,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1705457205
1705457206
唐朝时期,石鼓横空出世,从安史之乱便开始了逢战乱即丢失的坎坷之路。幸运的是,几乎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都竭尽全力地寻找石鼓。
1705457207
1705457208
1705457209
1705457210
1705457211
历史上,不少名人都与石鼓结过缘。韩愈、苏轼为其赋诗。宋徽宗为保存文字还给石鼓镀了金身,康有为更是称它为“中华第一古物”。在下面这个故事里,与石鼓结缘的名人,是司马光和他的父亲。司马光是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正是由他编撰。而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是一代名士。石鼓的前世故事,就从司马光追忆少年时期与父亲的感人岁月讲起。
1705457212
1705457213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司马光经常想起父亲的诗。
1705457214
1705457215
自从他决定要编撰通史,很多挚友同人皆为他忧心。他说:“也许他们以为我埋头修史书,是为了躲避落寞的仕途。其实,自我幼年在父亲左右,就见他不惜前途尽毁,也要保10面石鼓,保千年文脉,以正史观。”那场年少时的父子对话近日常常浮上司马光心头。
1705457216
1705457217
司马光看到司马池手里拿着拓本:“哎,父亲,您怎么还在研究石鼓啊,不是已经集齐了向圣上交差了吗?”
1705457218
1705457219
司马池:“是集齐了,可其中有一面,我也不知道真假啊。”
1705457220
1705457221
司马光:“啊,这是欺君啊!”
1705457222
1705457223
司马池捂住司马光的嘴,说:“喊什么喊,待会儿把圣上招来!”
1705457224
1705457225
父子两人正在忐忑中,耳边传来了太监的声音:
1705457226
1705457227
“圣旨到。”
1705457228
1705457229
司马池:“乌鸦嘴啊!”
1705457230
1705457231
“臣司马池接旨。”
1705457232
1705457233
太监:“朕膺昊天之眷命:凤翔知府司马池,成命自我,觅石鼓于关中。卿竭智能而不辞,遂成之。然我究其奥秘,疑乍原或虚。敕三日断其真伪,若绐,当诛。”
1705457234
1705457235
心慌意乱的司马池偷偷将手中的拓本藏于袖中,慌忙应答:“臣谨遵圣命。”
1705457236
1705457237
太监:“司马公,圣上特意叮嘱,石鼓不得有假。否则,上伤先祖之名,下愧后世子孙。”
1705457238
1705457239
司马光:“父亲,儿子不明白,不就是10块大石头吗?陛下为何说得这么严重?又是愧对先祖,又是愧对子孙的?还要治父亲的罪?”
[
上一页 ]
[ :1.70545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