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4488
1705474489
1925年,曾经的紫禁城变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那些曾经严格隔离于世的珍宝得以迎接众人作为“欣赏者”的目光,就在紫禁城,在它们自身历史的遗留地上。在太和殿,访客透过门外的阑干,能够看到御座后矗立的金色龙屏,回忆起前朝帝王举行盛大仪式时端坐其上、身负屏风的威严,脑海中甚至能够浮现出两千年前明堂内的天子负黼扆南面而听、号令天下的庄严场景(图103)。对过去的呈现的确可以让我们展开一种“国家的想象”,使得历史的此在的追溯更为容易。然而,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伴着文人孤衾寒梦的画屏却由于不再“可见”而难以恢复。即便逃过历史的涤荡幸运地流传到今天,它们曾经存身的物质性也在历史中化为了风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饱经沧桑、辗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与当年玉堂屏风上的《春江晓景图》——假设它们是同一张——不可能一样了。而这个整体又必然寓于更大的整体——生活的情境当中;消失得更彻底的,并不是画屏的物质本身,而是它在历史中的原意。对屏风意义的追寻,不仅是找寻一件原物,更是找寻一种生活世界,一种历史价值。这一历史价值并不因为具有历史的流传性,而是由于“历时性的此在”而有意义。绘画是可交换的形式,通过交换得以流传,但是“屏”的意义却不能交换。在庐山草堂与白居易为伴的素屏、苏辙在醉眼朦胧中梦到的山水枕屏、苏轼眼中“兴于此深”的雪林砚屏,都停留在那被遗忘的时光当中。
1705474490
1705474491
1705474492
1705474493
1705474494
图103 紫禁城太和殿内的座扆
1705474495
1705474496
时间毕竟无法回转。对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古人还是通过文字和图像留下了他们性灵深处那面屏风的痕迹。透过这些此在之物,一段屏风的意义史得以重现。尽管无法“看到”那时屏风的样貌,但想象之手终于撩拨开历史与政治的变革带来的障翳,此时的我们与彼时的他们有了心灵的碰触,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段时空之中屏风与人交会时划过的光亮。
1705474497
1705474498
[1]Nelson Goodman, The Language of Art: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 1968, p.99.
1705474499
1705474500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全集》第3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1705474501
1705474502
[3][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30页。
1705474503
1705474504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1—183页。
1705474505
1705474506
[5][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页。
1705474507
1705474508
[6][美]大卫·卡里尔:《博物馆怀疑论》,丁宁译,第67页。
1705474509
1705474510
1705474511
1705474512
1705474514
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705474515
1705474516
第一部分 古代文献
1705474517
1705474518
白居易:《白孔六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5474519
1705474520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05474521
170547452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705474523
1705474524
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宋绍定刻本。
1705474525
1705474526
陈骙、佚名:《南宋馆阁录 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705474527
1705474528
程大昌:《演繁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1705474529
1705474530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705474531
1705474532
董其昌:《容台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1705474533
1705474534
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705474535
1705474536
杜牧著,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705474537
[
上一页 ]
[ :1.7054744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