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6734
此外,盐源出土的其他青铜器也能看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子,带柄铜镜、双圆饼首剑、曲柄剑、弧背刀、菱叶形矛都是北方草原常见物品。草原的游牧民族惯用曲柄剑或短剑,在马背上冲杀时才容易拔出来。老龙头大墓常常用马头、马蹄随葬,这种葬俗在西南少见,在内蒙古、宁夏、甘肃却屡见不鲜,而诸如节约、马衔、马镳、马头饰、马铃等文物,更是游牧部族的物品,这就构成了一个假设:笮人的起源与北方、西北草原文化有关。
1705476735
1705476736
盐源地处横断山脉中部,横断山脉上接西北、北方草原,南连云贵高原,山脉河流多呈南北走向,自古便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从年代来说,西北、北方草原文化器物的年代比盐源早得多,所以这样的联系不可能通过交往获得,唯一途径便是迁徙。人类学研究显示,大约商周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对外扩张,西北、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以羌人为代表的西北族群从甘肃、青海一带通过横断山脉迁徙到西南,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趋于平静。笮人,极有可能是草原游牧部族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
1705476737
1705476738
依靠铜矿与食盐,笮人无往不利
1705476739
1705476740
战国年间,笮人在盐源盆地站稳了脚跟,强大的军事实力令其跃跃欲试,现代考古学追踪了笮人的行军路线:他们沿着甲米河西进,一度占据了泸沽湖,水草丰茂的泸沽湖是游牧部族的天堂;与盐源毗邻的宁蒗县大兴镇,出土文物与盐源如出一辙,看来笮人的势力曾深入云贵高原。
1705476741
1705476742
当战国七雄厉兵秣马,意图逐鹿中原之时,西南夷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矿产,亦交相攻伐,中国西南一度金戈铁马。笮人西南有昆明人,东有邛人,东北有冉駹,历史上的昆明人一度以武力闻名于世,楚雄万家坝共出土青铜器1002件,兵器就占了647件。夹在这几大部族之间,笮人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唯有固守领土。
1705476743
1705476744
关于笮人的外交,史书的记载语焉不详,文物却透露了一些蛛丝马迹,史前的笮人与周边部族似乎有着频繁的交流。老龙头出土的编钟、铜鼓、铜案,都是古滇国重器,蛇首无格剑、云雷纹剑鞘、靴形钺也是滇国武士的装备;昆明人的墓地常有杖、杖首出土,双环首剑、臂甲、铜镯、柳叶矛也与盐源有亲缘关系;川西高原石棺葬的山字格剑、铜削、铜铃在盐源都能看到,老龙头墓葬以巨石盖顶的做法,也与石棺葬渊源颇深;就连遥远的成都平原,笮人似乎也有交流,三角援戈、巴蜀图语带钩都是巴蜀文化典型器物。
1705476745
1705476746
盐源青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我们不止一次在笮人的遗物中,看到滇、昆明、冉駹、邛等部落的影子。首先,这或许与盐源的地理位置不无关联,横断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大通道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而盐源恰恰是这条迁徙路线上的枢纽之地。其次,中国古代几种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如盐、铜、铁、金在盐源都有丰富蕴藏,又以盐最为常见,从盐源的地名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与盐有关的地方。
1705476747
1705476748
1705476749
1705476750
1705476751
8-8 铜带形饰平面呈圆形,用来装饰皮带
1705476752
1705476753
1705476754
1705476755
1705476756
8-9 铜带形饰
1705476757
1705476758
在盐源到泸沽湖的路上,沿途经过盐塘乡,境内黑盐井有着悠久的产盐历史。黑盐井荒草杂生,种不了庄稼,沟里漫山遍野,堆积着陶片,厚度约70厘米。我随手捡起一片,这是个陶杯残片,上面的绳纹清晰可见。黑盐井陶片形态单一,与一般日常生活用陶区别明显,可能是古时制盐的陶杯。
1705476759
1705476760
《汉书》记载,“定笮,有盐池”,而在此之前,生活在这里的笮人便已熟练掌握盐业开采,并一度行销西南。依靠着丰富的资源,笮人一本万利,坐享其利,食盐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与其他部族交换青铜器、陶器、战马乃至装饰用的玛瑙、绿松石与琉璃,文化的交流也伴随着频繁的交易来到了盐源盆地。
1705476761
1705476762
1705476763
1705476764
1705476765
8-10 蛙蛇铜俎,上饰两条阳线蛇纹,蛇头上昂,俎面四边饰有32只青蛙
1705476766
1705476767
1705476768
1705476769
1705476770
8-11 盐源出土青铜器带有巴蜀、滇、昆明、邛等诸多文化类型,显示出笮人与外界广泛的联系
1705476771
1705476772
汉朝郡县取代西南夷地盘
1705476773
1705476774
此后的历史是一段笮人不愿意提及的往事:西汉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打通了从蜀地通往安宁河谷的灵关古道,面对突然吹入的中原之风,笮人显得无所适从,对武力充满了迷信的他们,逐渐走向了汉武帝的对立面。
1705476775
1705476776
西汉元鼎五年(前122),一位汉朝使者从长安策马来到安宁河谷,带来汉武帝上谕:征发邛人攻打南越,同样的上谕也送到了笮人、且兰国(治今贵州凯里一带)。且兰国君联合邛人、笮人反叛,叛乱很快以失败告终,邛人、笮人的头领皆成了刀下鬼。汉武帝灭笮,看来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既除掉了不从号令的笮人,又坐享食盐之利。盐,既能带来财富,也能招致灾难。
1705476777
1705476778
邛人、笮人灭亡后不久,滇国投降,昆明人被剿灭,一个个汉朝郡县取代了西南夷的地盘,笮人的故土被改为“定笮县”,也就是平定笮人的意思,这个炫耀武力的名字,一喊就是几个世纪。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急速扩展的时代,许多偏安一隅的西南部落被纳入民族融合的浪潮之中,笮人自然也难幸免。
1705476779
1705476780
有学者认为,国破后的笮人并未离开故土,他们最终被汉化,融入了大汉王朝,而随着大批移民的进入,笮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最终支离破碎。渐渐地,那些栖息着祖先亡灵的大山包被开垦成农田,种上了庄稼;渐渐地,那些流淌着财富的盐厂被说着古文、穿着“右衽”的汉人占据了。笮人的灵魂,沉睡在地下,直到2000多年后才被突然唤醒——工匠、牧人、商贾、武士、巫师,他们多变的面孔,如同历史的背影,向世人展示了一出出迷幻的史前舞台剧。
1705476781
1705476782
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流域,矗立着两百余座大石墓,由重达数吨、数十吨的巨石垒成,墓中白骨累累、层层叠叠。种种迹象表明,大石墓的主人,可能是《史记》中的汉代邛人部落,他们的一生,似乎都奉献给了死亡,为逝者营造恢弘的大石墓。
1705476783
[
上一页 ]
[ :1.7054767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