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6834
1705476835
1705476836
1705476837
9-4 大石墓虽大,墓室却狭长无比,不少墓门业已洞开
1705476838
1705476839
1705476840
1705476841
1705476842
9-5 大石墓底部平铺了一层小卵石
1705476843
1705476844
发钗、铜镯在大石墓中屡有发现,铜钗出土时大多位于死者头部,想必是主人生前心爱之物,有Y形、长方形、椭圆形、马鞍形等样式,出土时齿部已断裂,却仍不失为精巧的饰品。中国西南夜郎、古滇等部落都有佩戴发钗的传统,使用发钗前将头发挽成锥形的髻,称作椎髻或椎结。铜镯由铜丝、铜片简单弯曲而成,是大石墓中最为常见的青铜器。
1705476845
1705476846
洼垴大石墓连同之前的考古发掘已可以为邛人画一个肖像:邛人头插发笄、发钗,手戴铜镯,是个典型的西南少数部落;族人死后实行二次葬,墓中尸骨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也是处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古人经常采用的葬式;大石墓中随葬品极少,史前的邛人似乎并不富裕。
1705476847
1705476848
9-6 考古发掘时,大石墓四周的巨石被吊开,露出墓底
1705476849
1705476850
1705476851
1705476852
1705476853
1705476854
1705476855
1705476856
9-7 模拟考古,试图解读大石墓的建造之谜
1705476857
1705476858
洼垴一号墓的巨石,全部为坚硬的玄武纪花岗岩,这种石料只有几公里外的螺髻山才有。要将石块从遥远的螺髻山开采下来,再运送到安宁河谷,在今天即便动用吊车、挖掘机仍是巨大工程,而将近两千年前,大石墓曾经密布安宁河流域,邛人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巨大的石块垒成墓葬的呢?
1705476859
1705476860
大石墓背后有一连串由高而低的石块,如同蝌蚪尾巴一般,连接着背后的山坡,这些“尾巴”起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从埃及金字塔得到启发。为了搬动重达十余吨的巨石,古埃及人专门修建了一个斜坡,用降低坡度的方法减轻重力,金字塔越高,斜坡也就越长。大石墓的“尾巴”,类似古埃及人的斜坡,邛人先建造大石墓墓身,尔后修筑“尾巴”,利用“尾巴”
1705476861
1705476862
将巨石运上墓顶。看来人类的思维,实有共通之处。
1705476863
1705476864
北方迁徙者与南方土著
1705476865
1705476866
洼垴大石墓发掘结束后,我来到德昌县六所乡永兴村,小六所大石墓群就在永兴村村口,与当地百姓相处甚安。午后的永兴村难得安宁,罗朝友倚在一座大石墓上,悠闲地打着盹儿;两头牛拴在榕树上,嚼着干草,甩着尾巴;大石墓上生长着一株遮天蔽日的大榕树,阳光从茂盛的枝丫间透出来,在松软的土地上洒下碎碎的影子。
1705476867
1705476868
罗朝友告诉我,村里老人称大石墓为“月鲁坟”,说是元末明初月鲁帖木儿将军的坟墓,不过这个月鲁为何这么多墓,却谁也答不上来。永兴村几百号人的先祖是清代“湖广填四川”才迁到安宁河流域的汉族,迁来时大石墓已经在这里了。这些迁徙者对大墓颇为虔诚,在墓上栽上了一株株寓意安详的榕树,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孙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立足,榕树也已经百岁高龄,与大石墓盘根错节在一起。
1705476869
1705476870
在大凉山喜德县,当地彝族同胞说,大石墓是“濮苏乌乌”留下的石头房子,跟他们祖先没有关系。彝文典籍记载,彝人最早以放牧为生,“濮苏乌乌”从事农耕,彝族先祖迁入大凉山时,与“濮苏乌乌”有过冲突,并最终占领了他们的地盘,“濮苏乌乌”丢下这些石头房子迁徙到了远方。所谓“濮苏乌乌”,可能是濮人的一支。最早的濮人生活在江汉流域,部落众多,故有“百濮”之称,西周年间,楚人来到这一区域,并日益强大,濮人不得已,举族向西南迁徙,成为滇人、夜郎、邛人等西南夷的主体部族。
1705476871
1705476872
更多证据显示,邛人的族属与羌人不无关联。大石墓出土了大量双耳陶罐,而双耳陶罐的出现往往与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陶罐上的“水波纹”,在岷江上游石棺葬出土陶罐上也能看到。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羌人历来有修建碉楼的传统,碉楼以碎石堆砌而成,与大石墓墓室修建方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联系恰好验证了一条史前民族迁徙走廊的存在——根据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古羌人各支系曾从西北高原而下,成为中国西南诸多民族的祖先,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颇为壮观的一次迁徙。
1705476873
1705476874
1705476875
1705476876
1705476877
9-8ᅠ德昌县六所乡,当地人在大石墓上种上榕树,以为吉祥
1705476878
1705476879
安宁河流域西北接大渡河、青衣江流域,南临云贵高原,无论是人类学上的半月形传播地带,民族学上的藏彝走廊,历史学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安宁河流域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自古以来便是民族迁徙与文明交流的重要走廊。对此,林向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安宁河流域是北方的氐羌文化与南方的濮越文化的交流地带,北方的小米文化与南方的稻米文化在这里走到了一起,邛人或许是北方迁徙者与南方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
1705476880
1705476881
邛人的战争与和平
1705476882
1705476883
安宁河流域地处川南山区,两侧为山地,中间形成一个宽约40公里的槽形谷地,这便是素有“川南粮仓”美誉的安宁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日照充沛的平原适合农耕,邛海和安宁河则为邛人提供了充足的鱼类资源。大石墓中屡有石刀、石砍砸器、铜刀、铜镰等农具出土,石刀用于收割庄稼,石砍砸器则用于清理荆棘,考古工作者在坝河堡子大石墓中还发现了稻壳痕迹,看来邛人已事农耕。在这里,这群迁徙者最终停下了脚步,他们自由游荡,大声歌唱,因此,《后汉书》中的邛人又给人留下了“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的印象。
[
上一页 ]
[ :1.705476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