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77029e+09
1705477029
1705477030
1705477031
1705477032
1705477033 10-7 南朝太清二年背屏式小龛,佛龛虽小,佛、弟子、菩萨、天王、伎乐济济一堂(线描图引自《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
1705477034
1705477035
1705477036
1705477037
1705477038 10-8 背屏小龛,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中,工匠却雕凿出了佛祖、比丘、菩萨、伎乐
1705477039
1705477040
1705477041
1705477042
1705477043 10-9 万佛寺南朝造像
1705477044
1705477045
1705477046
1705477047
1705477048 10-10 南朝佛头面容清秀,秀眉轩昂,杏眼修长,嘴唇微翘
1705477049
1705477050 中国最早的“褒衣博带”式造像
1705477051
1705477052 更能体现南朝造像特色的,是万佛寺石刻馆馆藏的另一件珍品——1921年在茂县出土的南齐永明造像碑。1921年,茂县外较场坝中寨村,羌民在地里挖出一块古碑,当地人把这里叫“衙门口”,传说明清年间曾是当地土司衙门。造像碑出土后,羌民抬入较场坝江渎庙中供奉,1929年,四川松理茂懋汶屯殖督办又将碑移入汶山公园。
1705477053
1705477054 1935年10月,四川军阀李家铨的参谋黄希成在茂县县城看到古碑,打起了歪主意,他指使几个兵丁夜间将古碑盗走,砸成数块,将其中造像较多的四块运至成都,准备运往上海转卖到国外。成都新新新闻报馆披露这一丑闻,立即在成都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最后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出面交涉,四川省政府才将古碑截留,归送民众教育馆,后由四川博物院收藏。
1705477055
1705477056 这是一通四面皆有造像与题记的造像碑,正面龛高120厘米、宽60厘米,龛中有一弥勒坐佛,座下有一壶门,里面“比丘法周”“比丘法爱”等题记犹存;背面长方形龛高123厘米、宽53厘米,龛中有一站立的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右侧雕有比丘、菩萨造像,以及一侧题记:“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凉曹比丘释玄嵩,为帝主臣王累世师长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及一切众生,敬造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
1705477057
1705477058
1705477059
1705477060
1705477061 10-11 南齐永明造像碑,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1705477062
1705477063
1705477064
1705477065
1705477066 10-12 南齐永明造像碑(主碑背面)
1705477067
1705477068
1705477069
1705477070
1705477071 10-13 以万佛寺为代表的成都南朝造像,让后人一睹“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之风
1705477072
1705477073 齐永明元年为公元483年,这也是四川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造像碑。尤为重要的是,我国早期佛教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造像多着袒右袈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早期造像莫不如此。南北朝年间,受世俗服饰影响,一种着宽袍、系阔带的“褒衣博带”式袈裟逐渐兴起。永明造像碑的无量寿佛、弥勒佛,皆身着通肩圆领袈裟,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褒衣博带”造像实例。成都市考古研究所雷玉华女士认为,褒衣博带袈裟此后在四川大量流行,并迅速风行全国,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这种汉族式的佛装首先出现在川西地区,说明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在佛教东传及其汉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705477074
1705477075 填补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
1705477076
1705477077 成都南朝造像的意义却远远未竟于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是我们打小便耳熟能详的诗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庙宇楼阁氤氲在朦胧的烟雨之中的江南,也道出了一个佛教空前兴盛、寺庙林立的江南。
1705477078
[ 上一页 ]  [ :1.7054770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