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7184
从冯楫的记载来看,绍兴年间,潼南大佛的开凿年代已难以稽考。2013年维修大佛时,文物工作者在佛头附近发现“七月廿一日两人/长庆四年/十壹月下手三人/至十二月廿日”题记,长庆是唐穆宗年号,长庆四年为824年,潼南大佛的始凿时间,当在长庆年间。
1705477185
1705477186
完工后的潼南大佛高18.43米,头长4.3米,也是一尊善跏趺坐的弥勒佛。虽历经两百余年,且是僧人、道士先后主持开凿的,但大佛却浑然一体,棱角分明,比例协调。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为了争夺信徒与生存空间,一直与本土的道教有着激烈论战,佛、道两教的每一次论战,大量寺院动辄被毁,僧尼还俗,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潼南大佛却是佛、道相互接力、协同开凿而成,在巴蜀大佛中可谓绝无仅有。
1705477187
1705477188
巴蜀大佛开凿完工后往往贴有金箔,就连高达71米的乐山大佛,唐代都是“百丈金身开翠壁”,通体贴着金箔的。潼南大佛完工后第二年,时任泸州知府的冯楫慷慨地捐出数十斤黄金给大佛贴金,此后,清嘉庆七年(1802)、清同治九年(1870)和民国十年(1921),潼南人又三次为大佛贴金。
1705477189
1705477190
巴蜀诸多大佛,阆中大佛体量不大,高9.88米,身着大U字领袈裟,足踏莲台,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浮雕高约10厘米的千佛,密布整窟。据《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记载,何居士原本住在大像山对面的蟠龙山脚下,一日遥望南岸,隐见神仙在岩壁往来上下,遂移居至此,募来工匠开凿大佛,历时三十余年,直到唐元和四年(809)才完工。据此推断,阆中大佛开凿于唐大历年间(766—779)。
1705477191
1705477192
它们是不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1705477193
1705477194
此外,巴蜀境内还有几座弥勒大佛,重庆合川鹫峰山涞滩大佛高12.5米;安岳清流乡上大佛高7.4米,资阳骑龙坳祈尼山大佛高约10米,均为弥勒坐佛。安岳黄桷乡大佛寺有尊高21米的黄桷大佛,在大佛寺,我又听到了同样的故事,黄桷乡的李婆婆告诉我,黄桷大佛是清代开凿的,乐山大佛就是照这个样子刻出来的。我问她,乐山大佛是唐代的,黄桷大佛是清代的,怎么前头的还照后头的样子刻呢?她支支吾吾,只一个劲地说,村里祖祖辈辈就这么传的。
1705477195
1705477196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如果这些弥勒大佛是其蓝本,无疑在此之前就应完工,因为蓝本本来就是试验品。然而事与愿违,乐山大佛却是巴蜀最早开凿的大佛,其他大佛的年代明显晚得多:阆中大佛809年完工;半月山大佛793年动工,1121年才完成;潼南大佛更是晚在1151年才开凿完毕,此时距离乐山大佛完工已经三百余载了。
1705477197
1705477198
况且,倘若果真开凿了众多蓝本,无疑需要一笔庞大的钱粮作为支撑。乐山大佛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几年后海通辞世,工程便中断了,之后在唐朝官吏章仇兼琼、韦皋等人的资助下,磕磕绊绊历经九十载才完工,在大佛尚且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怎么会有那么多钱粮与人力遍地开凿蓝本呢?蓝本之说,恐怕是子虚乌有了。仅开凿了半身的仁寿大佛,其真实原因恐怕也不是因为蓝本,而是耗时日久,无力维系了。
1705477199
1705477200
既然并非乐山大佛蓝本,为何唐代巴蜀大佛林立,且多为弥勒佛呢?这还得从弥勒崇拜说起。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中,当释迦涅槃56亿7000万年之后,它将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以普度众生,也就是通常说的未来佛。《佛说弥勒来时经》描绘了弥勒成佛时的盛世:雨泽随时,谷稼滋茂,树上生衣,寒暑自用,老百姓少贪淫、嗔恚,寿命有48000岁,女子500岁方才出嫁,人们没有病痛,鸡鸣狗叫之声此起彼伏……
1705477201
1705477202
中国人显然不愿意等到遥远的56亿7000万年以后,从南北朝开始,他们就按捺不住对弥勒净土的向往,揭开了弥勒造像的大幕。弥勒在中国主要有三种形象。南北朝时期的弥勒,大多为交脚菩萨形象,其代表作便是敦煌莫高窟275窟交脚弥勒,头部方中带圆,鼻梁高隆,眼球外凸,体态健硕,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特点,塑造的是弥勒尚未成佛的菩萨形象。大约从北魏开始,中国出现了着佛装、善跏趺坐的弥勒佛,此形象一直持续至晚唐五代。国人熟悉的那个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的弥勒佛,其实是五代以后才出现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原型是五代高僧契此,契此常常拿着布袋乞食,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1705477203
1705477204
1705477205
1705477206
1705477207
11-6 重庆涞滩大佛地处合川区东北向45公里的鹫峰山上,高12.5米
1705477208
1705477209
1705477210
1705477211
1705477212
11-7 安岳黄桷大佛高16米,头高4.2米,结跏趺坐于5米高的莲花座上
1705477213
1705477214
1705477215
1705477216
1705477217
11-8 乐山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僧人海通发起开凿,断断续续历经九十载,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才得以完工
1705477218
1705477219
11-9 乐山大佛头长11.96米,肩宽23.35米,左手长7.15米,脚面可容百余人坐于其上
1705477220
1705477221
盛唐之后,身着佛装、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在巴蜀极为盛行,弥勒与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是此时常见的造像题材。此外,弥勒佛也与现在释迦牟尼佛、过去燃灯佛同列一龛,寓意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佛”,中国的三世佛龛,往往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而巴蜀许多佛龛,弥勒佛却“鸠占鹊巢”,将释迦牟尼佛挤到了一边。
1705477222
1705477223
1705477224
1705477225
1705477226
1705477227
1705477228
1705477229
11-10 乐山大佛地处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交汇处,可以说是诸多大佛中的“大哥大”
1705477230
1705477231
唐代弥勒崇拜的流行,许与武则天的推波助澜不无关联。高宗、武后当政年间,是弥勒佛在中国的极盛时期,由于弥勒将取代释迦牟尼主宰世界,这就为武则天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史料记载,薛怀义曾伪造一部《大云经》,言武则天是弥勒下生,武则天大喜,令全国郡县广为传抄。证圣元年(695),武则天自加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自称弥勒下凡。
1705477232
1705477233
在这股风潮影响下,武周延载二年(695)与开元九年(721),敦煌莫高窟先后开凿35.5米与26米的弥勒佛,即著名的“北大像”与“南大像”,明丽秀雅,雍容高贵,将大唐盛世的气度彰显无疑;永靖炳灵寺、武威天梯山也先后营建弥勒大像,炳灵寺第171窟弥勒佛高27米,天梯山第13窟倚坐大佛高23米,在中国刮起一股兴建弥勒大佛的热潮。
[
上一页 ]
[ :1.7054771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