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77438e+09
1705477438 13-3 泸县博物馆馆藏武士造像
1705477439
1705477440 幼时看《水浒》,不少章节犹历历在目。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索超与杨志在京师比武,索超“头戴一顶熟钢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上笼着一领绯红团花袍,上面垂两条绿绒缕颔带;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陈鼎墓右侧武士,戴的是虎头形头盔,身披铠甲,腰上束带,胸口罩圆形护心镜,外罩长袍,手上握的恰好也是大斧,与索超装扮颇为相似。
1705477441
1705477442 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小说这样描写霹雳火秦明的装扮:“连环锁甲兽吞肩”“凤翅明盔耀日”。所谓“兽吞肩”,指的是肩甲为兽形,“凤翅明盔”则是两侧带有凤翅形护耳的头盔,陈鼎墓左侧武士的头盔、铠甲,也是这个造型。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病尉迟孙立大战双鞭呼延灼,孙立“交角铁幞头,大红罗抹额”,牛滩镇宋墓出土的两件男武士,戴的就是这种交角幞头。
1705477443
1705477444 迄今为止,泸县出土、征集石刻武士已有百余块,矮的不到1米,高的逾2米,武士大多为男性,位于墓门左右两侧门柱上,镇守墓室。根据造型,可分为戴兜鍪、戴冠、戴幞头三种类型,又以戴兜鍪最为常见,这也是宋朝典型的武士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水浒》虽是北宋故事,北宋、南宋的武将装备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也就是说,这些栩栩如生的武士,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梁山好汉的再现,如同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水浒》。(图13-4)
1705477445
1705477446 武士的兵器以斧、剑、弓箭、骨朵为主。宋代兵书《武经总要》记载,骨朵本名胍肫,分蒺藜骨朵和蒜头骨朵两种,因与带刺的蒺藜和多瓣蒜头相似,因而得名。《宋史》载,“崇政殿衹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皆擎骨朵,充禁卫”。辽金时期的骨朵是宫中禁军常用兵器,金朝皇室出行,近侍持骨朵仪仗护卫。
1705477447
1705477448
1705477449
1705477450
1705477451 13-4 戴兜鍪的武士像,泸州博物馆藏
1705477452
1705477453
1705477454
1705477455
1705477456 另一件石刻上,武士肩上背着龙头形器物,内有弓箭数支,箭镞朝上,而通常弓箭手的箭镞都是朝下的,这样随时抽出来就能射击。科技史显示,南宋已经出现一种叫“赣筒”的火器,即“突火枪”前身,靠火药燃烧产生动力,将筒内多支箭射出来,比弓箭更具杀伤力,准确性也更高。但由于缺乏图片与实物资料,火器的模样一直成谜,武士背的龙头形器物,或许就是史书中的“赣筒”。如果这个推测不假,这位武士,堪称中国最早的“火箭兵”。
1705477457
1705477458 误入宋人宅第
1705477459
1705477460 青龙镇宋墓群,则展示着宋人的建筑之美。青龙镇金宝村一个叫“菩桥”的小山包,葱郁的竹林中隐藏几座石室墓,一、二号墓为合葬墓,三号墓墓主是位女子,几十年前,一个农民挨着封土堆修了两间平房,三号墓墓主夫君的墓室,至今还隐藏在农家小院中。
1705477461
1705477462 穿过狭窄的墓门,走进青龙镇一号宋墓,恍若误入宋人宅第。墓室为石砌仿木结构,雕出廊柱、斗拱、阑额、雀替等仿木构件,并在墓顶营造藻井。左右侧龛各雕有两扇微微开启的门,左边的女子头梳双髻,笑意盈盈,身着窄袖背子,手持托盘;右边的妇人似乎上了年纪,身体略有点发福,手捧圆盒。后龛也是类似雕刻,如此一来,阴森的墓室便如同墓主生前居住的宅第一般亲切。
1705477463
1705477464 这种半掩门雕刻,被形象地称为“妇人启门”,早在汉代画像棺上就已出现,辽、金、宋时期更是墓葬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不同的是,在中原与北方,“妇人启门”往往出现在正对墓道的龛壁上,暗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借此说明主人家业兴旺,殷实富有。青龙镇一号墓三壁皆为“妇人启门”,既起到装饰效果,又暗示墓室左、右、后壁背后都有无尽的空间,大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蕴。
1705477465
1705477466 随着发掘的深入,墓室修建方法也渐渐水落石出。墓主生前便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这往往是家族墓地;工匠在岩石中开凿墓穴,在墓地四周铺设规则的石板,尔后安置梁柱,在其上架设过梁、横梁,将墓室分隔成门柱、侧龛、后龛、藻井等空间,接着加盖人字形屋顶,雕刻斗拱。中国的宋代建筑如今早已是凤毛麟角,宋墓以精确的比例与构造再现了宋朝建筑的样式,留下了逼真的标本。
1705477467
1705477468 那么,营造这样一座石室墓,工程量究竟如何? 1980年6月,四川荣昌县(今重庆荣昌区)发现过一座宋墓,规模与泸县宋墓相当。墓志记载,淳熙十二年(1185)三月到十月,八个工匠整整修了八个月才完工,泸县宋墓大多成双成对,工程量或许更为漫长。
1705477469
1705477470 中国两宋时期的墓葬以砖室墓最为常见,1951年,考古学先驱宿白在河南禹州市发掘的白沙宋墓就是其典型代表,墓室四壁、甬道有彩色砖雕壁画,展示墓主生前生活。而在四川,石室墓却大量流行,迄今在四川广元、荣昌、资中、彭山、井研、华蓥及重庆等地已屡有发现,几乎遍布四川盆地。石室墓大多成双成对,几乎全是夫妻合葬墓。
1705477471
1705477472 在泸县,宋墓往往散落在荒野、农田中,方洞镇新联村村民刘地贵的包产地里有几座宋墓,其中一座墓口业已暴露,我扒开泥土,一张泥泞的脸露出来,这是位面容清秀的宋代女子,她头挽高髻,柳眉杏眼,背后隐约能看到一扇门——“妇人启门”。
1705477473
1705477474 刘地贵在地里劳作,锄头经常“蹦”的一声碰在大石头上,不用说,地下就是宋墓了。自打儿时起,他就和玩伴趴在墓门口,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宝物;20岁那年,他在这里迎娶了他的新娘,他也取代年迈的父亲,成为这块包产地的主人;如今,他的两个女儿早已嫁人,小孙子又在宋墓旁迈开稚嫩的脚步。千百年来,新联村的村民就这样演绎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1705477475
1705477476 三个月后,我再次来到新联村,地里插上了秧苗,那个美丽的宋代少女,又淹没在水田里。像新联村这样的宋墓群,泸县不知道还有多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泸县发现宋墓群160多处,仅暴露在外的就有500余座,地下的宋墓,数目更为恢宏。迄今为止,宋代石室墓在四川其他地方只是零星出土,而在泸县却集中得惊人,有人开玩笑说,整个泸县,就建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宋墓博物馆上。
1705477477
1705477478 在泸县这样一个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宋墓分布?这或许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宋代的泸县称泸川县,扼守长江、沱江咽喉,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四川的米要运到云南,云南的铜要运到中原,都得经过这里。那时的泸县,铜船、盐船停靠在码头,商船云集,百舸争流;酿酒业极为兴盛,酒税已占本地商业税收的三分之二。商贾、官绅往来云集,大量石室墓应运而生。
1705477479
1705477480 从已发现的墓志来看,泸县宋墓墓主以低级官吏、乡绅商贾为主。喻寺镇一号墓的主人,便是位乐善好施的乡绅。一号墓棺台与后壁间有墓志一通,墓主古骥的生平,在一行行楷书中清晰可见:
1705477481
1705477482 古氏家族来自陕西扶风一带的古豳国,后迁徙到西蜀怀安军。父亲古亶于政和八年(1118)得中进士,出任岳池县令,却不幸早逝。古骥由祖父承事公抚养成人,承事公去世后,古骥服丧三年,因母亲白氏是泸川县人,遂与白氏一同返回故里,舅以女妻之。古骥从此在泸川定居,事母至孝,友爱乡邻,族人有所乞请,也是尽力满足。绍兴三十二年(1162),母亲白氏已驾鹤仙去,葬于井三里,乾道八年(1172)八月二日,48岁的古骥英年早逝,结束了自己孤独的一生,安葬在白氏墓侧。
1705477483
1705477484 泸县牛滩镇施大坡二号墓墓主张悦,也在墓室留下一通《张氏族谱》,他的儿子张酉孙因在军中收纳溃兵,筹措粮饷,被授予将仕郎一职。南宋于迪功郎下增置通仕、登仕、将仕三郎,是宋朝最低的文官等阶:
1705477485
1705477486
1705477487
[ 上一页 ]  [ :1.7054774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