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8182
1705478183
1276年,蒙军攻破临安城,太皇太后捧着玉玺投降;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同年,钓鱼城十万军士降元,忽必烈不得不违背蒙哥遗诏,下诏保全城中百姓安全,十万余军民以体面的方式告别了他们曾经为之鏖战了数十载的国度。
1705478184
1705478185
出人意料的是,就算得知朱禩孙已叛,得知南宋已亡,得知钓鱼城已降,凌霄城中的南宋将士,仍以一介孤城抵抗元军,直至1288年与长宁军同亡。在很多学者看来,钓鱼城的湮没意味着山城防御体系的崩塌与四川战场的沦陷,现在看来,这并不客观,凌霄城或许才是山城体系的终点,将宋朝血脉悲壮地延续了九年。
1705478186
1705478187
从1236年蒙军入蜀,到1288年凌霄城被攻破,历史的车轮驶过了半个多世纪。被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古铁骑是13世纪最恐怖的军事力量,史料显示,蒙军仅用了五年,便征服了中亚的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国;用了八年,征服波斯和幼发拉底河以北地区,建立伊尔汗国,西夏、金朝也在蒙古铁骑面前纷纷亡国,而历来给人留下孱弱印象的南宋却抗击蒙军超过了半个世纪,不得不说这是世界战争史的奇迹。南宋与蒙古之战,以四川战场持续最久,也最为惨烈,面对着虎狼之师,这些山城并不落于下风,却无法挽救南宋走向灭亡的命运。
1705478188
1705478189
从某种程度而言,四川盆地的方山城堡,赢得了战争,只是输给了历史。
1705478190
1705478191
1705478192
1705478193
1705478195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明清
1705478196
1705478197
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是中国现存结构最完整的明代寺院,也是唯一一座纯楠木营造的寺院。隐于西南一隅的报恩寺,堪称中国建筑史的匠心独运,而层出不穷的谋逆传说,又使得它笼罩着层层迷雾。
1705478198
1705478199
1705478200
1705478201
1705478202
王玺家族墓出土金耳坠
1705478203
1705478204
1705478205
1705478206
1705478208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报恩古寺 皇宫、寺院与家庙
1705478209
1705478210
▼考察时间 \ 2018年
1705478211
1705478212
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
1705478213
1705478214
大明正统三年(1438)秋日,一支衣着艳丽的番人队伍,缓缓走出龙州城(今平武县)城门,踏上了前往京师的漫漫征途。人群中有位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叫王玺,龙州宣抚司佥事,此次赴京,王玺领着下辖的番人首领例行朝拜、进贡,倘若运气够好,他们还能留在京师过春节,赏花灯。
1705478215
1705478216
龙州地处藏彝走廊东缘,龙门山脉的余脉箭楼山与发源于雪宝顶的涪江之间形成一个坝子,城池就坐落在坝子里,四周高山环绕,自古便是多部族融合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在明朝,龙州设有东迎晖、南清平、西通远、北拱宸四座城门,东、西两座城门上,分别建有迎恩楼与镇羌楼,从这两个名字就不难看出,招安与战争,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着。
1705478217
1705478218
龙州城里的百姓,对这位宣抚司佥事并不陌生,龙州城里有三大土司,宣抚司宣抚使薛忠义、宣抚副使李爵与佥事王玺,又以这位王土司最能征善战。自宣德三年(1428)接任土司之位以来,王玺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宣德八年(1433),松潘、茂县、叠溪等地部族叛乱,薛怀忠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前往木瓜坪配合明军作战,“悬岩履险,攀木附藤,渴饮马溺,革山开炮”,王玺随军出征,身率士卒直捣黄龙,最终剿灭叛乱。这场战役之后,三大土司均因战功得到嘉奖,王玺则从从七品的州通判,升为正六品宣抚司佥事、昭信校尉。
1705478219
1705478220
十二月,朝贡的队伍来到了京师。正统三年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第三个年头,这位九岁登基的小皇帝,依例接见了各地前来觐见的土司。此次进京,王玺尚有一事未了,龙州城中的观音院规模狭小,年久失修,州中有部明太祖御赐的《大藏经》无处安放,王玺准备上奏朝廷,在龙州新修一座寺院。早在宣德年间,薛土司就上奏朝廷,在龙州城里修了座佑圣宫,作为家庙,王玺此举,看来也有与薛家一争上下的意思。
1705478221
1705478222
明朝对于民间新修寺院,一向颇为谨慎,除非皇帝亲自颁发圣旨,借此强调儒学独尊地位。按照惯例,王玺的奏折先上呈到僧正司,再由僧正司转呈朝堂,此时明英宗尚幼,朝廷大事皆依赖司礼太监王振决断,而王振又一向佞佛。可以想象,在王玺奏请修建寺院的过程中,王振或许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意思的是,几年后,王振也在京师创立了一座家庙——报恩智化寺。
1705478223
1705478224
大约正统四年(1439),明英宗的圣旨从京师送到了龙州城,圣旨只有寥寥数语: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明实录》中,“既是土官”这四个字时有出现,对于镇守边疆的土司,明朝一向给予优待,更何况王玺将寺院命名为“报恩寺”,既为皇帝祝延圣寿,也将朝廷的恩泽如同雨水一样洒在王国的边陲。
1705478225
1705478226
中国最完整的明代寺院
1705478227
1705478228
五百多年后,龙州已更名为平武,巍峨的迎恩楼与镇羌楼也早已消失,唯有报恩寺尚矗立在城中。还未走近,远远就能看到天王殿古朴的歇山顶,如同古老的青铜钺一般,上翘的戗脊上,马、羊、兔等脊兽落寞地站着,中国人也称它们“五脊六兽”,比喻百无聊赖之人。微风吹过檐下的风铃,空灵的铃声回荡在古城上空。
1705478229
1705478230
报恩寺地处平武县城东北,背依箭楼山,坐西向东,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在中轴线上层层递进,两侧辅以大悲殿、华严殿以及对称的碑亭。在明代,报恩寺的规模更为恢宏,寺中镌刻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的《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即记载了寺院布局:
1705478231
[
上一页 ]
[ :1.705478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