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85006e+09
1705485006 92斯坦因手稿第37号第155张。但这些箱子里装的物件很可能不以手稿为主,洛里默后来的一则笔记表明了这一点(斯坦因手稿第39号第19张)。
1705485007
1705485008 93Bioyon (1910: 15-20).
1705485009
1705485010 94Festival of Empire (1911: 14-26).
1705485011
1705485012 95送给伯希和的手稿,见F. Wood (2012)。伯希和在1908年曾到过藏经洞,获得了另外的一大批手稿,这些手稿如今在法国国家博物馆。1910年,伯希和用两周多的时间调查了大英图书馆斯坦因的收藏,估计其中有9000份手稿。为了方便伯希和进行目录编纂工作,两个装有440份手稿的箱子从大英博物馆送到了巴黎埃德加·基内大道59号(59 Boulevard Edgar Quinet),1911年1月13日伯希和在那里签收了它们。除了包装单上的简单描述,手稿的目录没有保存下来,“15捆手稿,编号为第1—233号,第55号(婆罗米文)和第213号(一件绘画)除外。14捆手稿,编号为第234—443号,第237号(未发现)除外”(F. Wood 2012: 1)。伯希和应该在一年内完成目录编纂工作。后来丹尼森·罗斯(Denison Ross)亲自从巴黎带回来一些材料,其中有1913年大英博物馆需要展出的展品(F. Wood 2012: 3)。1913年3月7日,大英博物馆东方印本与写本部的保管员莱昂内尔·巴尼特(Lionel Barnett)写信给伯希和:“我们的朋友罗斯把手稿和笔记带回来了。”(F. Wood 2012: 3)
1705485013
1705485014 96斯坦因手稿第39号第24张。此时,翟林奈是大英博物馆的一名助理保管员。
1705485015
1705485016 97劳伦斯·比尼恩,月度报告,1914年5月6日,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13—1926,亚洲部档案。
1705485017
1705485018 98西德尼·科尔文,1884—1912年担任大英博物馆印刷品和绘画部的保管员。
1705485019
1705485020 99劳伦斯·比尼恩,月度报告,1914年9月1日,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13—1926,亚洲部档案。
1705485021
1705485022 100British Museum (1914).
1705485023
1705485024 101见1918年1月30日洛里默致斯坦因的信:“印刷品和绘画部的藏品已经全部清理完毕……因此印度事务部现在计划把他们的那一部分带走,最快也要在2月28日之后,他们会把藏品放在印度事务部,直到有机会把它们运回印度……博物馆部门将会负责他们自己的那一部分,将它们和博物馆的其他藏品一起安全保管。”(斯坦因手稿,第44号第84—88张)
1705485025
1705485026 102Kavanagh (1994: 30-32).
1705485027
1705485028 1031918年8月20日,莱昂内尔·巴尼特,东方印本与写本部的保管员从阿伯里斯特威斯写信给斯坦因,那时正值夏季,斯坦因在克什米尔的山上休养, “我……像你一样……在一座山顶……目前(指即将到来的年份)手稿即将回到我们部门,我们会将它们保管在原来放置的地方,所有手稿都保存在玻璃箱子里”(斯坦因手稿,第65号)。见Morgan (2012: 1)。
1705485029
1705485030 104L. Giles (1939).
1705485031
1705485032 105完整的记录,见Morgan (2012)。
1705485033
1705485034 106Morgan (2012: 5).
1705485035
1705485036 107他们包括中国学者胡适和向达。
1705485037
1705485038 108Needham and Wang (1959).
1705485039
1705485040 109Fujieda (1973). 之后的研究见Arrault and Matzloof (2003) 和下文注116。
1705485041
1705485042 110在这一时期,三分之二有纪年的文书都得到了保护和修复,这支持了这一假设。
1705485043
1705485044 111对用这种材料进行的保护修复的简要调查,见Barnard and Wood (2004)。
1705485045
1705485046 112前者是由1884年发明的一种高碱方法制成的,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纸比当时用其他方法制造的纸都要结实,因此以德语Kraft命名,意为“力量”。棕色是这种方法自然附带的产物。马尼拉纸最初由船上用的老马尼拉麻绳制成,因此采用了这个名字。此时的马尼拉纸则用木纤维制成。
1705485047
1705485048 113尽管有一些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翟林奈。见注114。
1705485049
1705485050 114翟林奈(1939: 1031)在1939年的一篇文章中注意到厚的托纸是不合适的,还注意到了868年的《金刚经》印本:“很多年前,在斯坦因藏品被东方印本和写本部接管之前,它被裱在一张厚纸上,但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有可能造成纸张断裂。”然而,这种做法直到1968年还在继续。1981年2月19日的一份内部文件说:“大约直到1968年,大多数需要承托的经卷仍在装订所裱上托纸。现在我们不得不去掉所使用的酸性纸。”两位日本学者渡边明义和增田胜彦在1979年关于保护修复的一篇报告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1705485051
1705485052 115托纸的化学成分及其可能渗入原纸也是一个问题。
1705485053
1705485054 116黄一农(1992),邓文宽(1996,2001),Arrault and Martzloff (2003)。
1705485055
[ 上一页 ]  [ :1.7054850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