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042e+09
1705504200 塞纳尔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希望伯希和考察队有“独到的发现”,而伯希和的来信正好为他提供了说辞。诚然,敦煌是伯希和从法国出发前就希望考察的地点之一,虽然他当时对敦煌藏经洞还一无所知。邦宁1899年到过敦煌,但停留时间很短。另外,他也不比斯坦因强,因为他们两人都不是汉学家。只有像伯希和这样的汉学家才有能力抄录和利用题记、涂鸦来增加对敦煌古迹的了解。在敦煌,几乎所有书写用的都是汉文,这一文字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伯希和证实了这一情况:
1705504201
1705504202 也有藏文、回鹘文、用常用字母书写的蒙文和一点婆罗米文,但这些附带性的题记只记录了诸如村民在洞中烧香拜佛的经历,参考价值很小。所有重要内容都是用汉文写的。[11]
1705504203
1705504204 我们可以料想到,斯坦因返回欧洲后可以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尽管他什么都没看懂,因为只有写这些文字的作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2月底,伯希和再次研究了第一组洞窟。1号洞窟在1814年用现代工艺翻修过。墙壁上的图案已残破不堪,但仍可看到顶部的佛和菩萨。女供养人的题字在洞口上方。6号洞窟的壁画保存完好,造像也基本完整。我们还可以看到男女供养人的面部画像,他们的生平已经和敦煌石窟的历史融为一体。8号洞窟顶部绘有上千佛像,廊道内立着很多菩萨整身造像。9号洞窟里挂着很多藏式还愿牌。10号洞窟内有一个石座,上面树着一方黑色大理石碑。15号洞窟内有严重的烟熏痕迹,壁上覆盖着炭黑,以前是用木炭取暖做饭的地方。伯希和进入16号洞窟,在本子上潦草地记录道:
1705504205
1705504206 洞窟风格普通,内有一尊大型坐佛,雕刻于洪积层悬崖上,表面涂有柴泥。洞内装饰和佛像均年代久远,不像南边洞窟中与之类似的造像那样,修葺后十分丑陋。壁上绘有两个菩萨,尺寸较大,高度大致相当于佛像一半。入洞廊道左壁用新近的支柱支撑着,供养人画像和题记后面可能还有支柱。廊道右壁上有女供养人画像残片和浮雕题记,我辨认出了几个汉字。
1705504207
1705504208 廊道两侧高处各有一个大型壁龛,内有佛像。可惜我没有梯子,没办法爬上去,况且这些佛像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大型佛像左手平放于膝盖上,掌心朝下;右手抬起,手指张开,掌心朝前,与北边洞窟内大型佛像的手势不同。我在洞口左边墙壁上发现了主要供养人的题记浮雕,尚可辨认出几个字。可能还有其他题记,应该试着找找。[12]
1705504209
1705504210 这些生动的记载是紧锣密鼓的考察工作的成果。千佛洞石窟数量众多,内容极其丰富,考察工作容不得半点拖沓。另外,并非所有洞窟都值得研究,例如伯希和对17号洞窟只写了寥寥几笔:“洞很小,没什么意思。”还有16号石窟:“洞很小,常见的风格,没什么。”以及160号洞窟:“洞很小,古代风格。”而163号洞窟却激起了伯希和的兴趣:
1705504211
1705504212 这是藏有经卷的洞窟,1900年重修。
1705504213
1705504214 廊道右边是藏有书卷、带有小型藏文铭文和指示牌(有必要拍照)的洞窟。藏文铭文是那些读过藏文写本的人(如蒙古王子)留下的。
1705504215
1705504216 廊道左边是记载1900年重修和发现写本及铜造像的现代木碑,还有一座851年的碑,两碑都镶在墙里。
1705504217
1705504218 洞窟中的造像整修过,肚脐里嵌有小块玻璃。另外还有五尊木质古代造像,应该想办法获得。
1705504219
1705504220 地面以上有两层:
1705504221
1705504222 第一层是刚刚粉刷过的七佛造像……
1705504223
1705504224 第二层是一些近期的佛造像。
1705504225
1705504226 大型菩萨造像廊道:唯一雕有千佛的洞窟。佛像面部呈紫褐色,背景为绿色,工艺精湛,属于常见风格所属时代末期作品。[13]
1705504227
1705504228 可惜藏经洞上了锁。一名僧人诚惶诚恐地向伯希和解释说,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受甘肃兰州官府委托担当看守人,但他现在不在。这样的话,自然也就进不去了。王道士去哪了?也许在敦煌。伯希和只好返回敦煌,在那里找到了王道士。他是一个身材矮小的汉人,穿着道袍,头上戴着一顶道冠,下巴上留着小胡子,笑容可掬,模样谦恭。他对伯希和说,是神灵托梦给他,他才发现了藏经洞。实际上,藏经洞1900年被发现纯属偶然。
1705504229
1705504230 当初,王圆箓主动承担起修缮通向佛造像和施主画像的廊道的任务。他在一座封在墙里的石碑后面发现藏经洞,还发现里面的写本、彩绘、素描、幡旗和一批小型铜造像。很多卷子被当做礼物送给甘肃官员。一些朝圣的蒙古人前来查阅大部头藏文写本。后来兰州官府得知这一消息,但发现洞窟中既没有黄金也没有白银时,很快便对藏经洞失去了兴趣。
1705504231
1705504232
1705504233
1705504234
1705504235
1705504236 伯希和传
1705504237
1705504238 看守藏经洞的王道士。敦煌,1908年2月。© Thierry Ollivier/Musée Guimet/RMN
1705504239
1705504240
1705504241
1705504242
1705504243 伯希和传 就这样,王道士一个人守护着藏经洞。他告诉伯希和,斯坦因在洞中考察过三天,买走一批写本。
1705504244
1705504245 王道士还说,我们的英国同行付给他一笔钱,数量可观。他的目的是让我们付更多的钱。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暗自思忖用什么手段对付他。[14]
1705504246
1705504247 “手段”,这个词用得很好。马莱布[15]说过,钱是一种奇特的手段。伯希和只有付完钱才有权进入藏经洞进行挑选,但也只能拿出有限的几个卷子,以免吓到看守藏经洞的王道士。
1705504248
1705504249 藏经洞的钥匙不在敦煌,而在千佛洞。于是伯希和陪着王道士返回千佛洞:
[ 上一页 ]  [ :1.70550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