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33121
1705533122
鸟居龙藏
1705533123
1705533124
我们在三四名日本知名学者中选中了鸟居龙藏[70]博士。他在中国进行考古学和社会学研究,其学术论文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那一年,他已经70岁高龄了,他安静地在日本生活,他对日本的军方活动非常反感。我向日本大使馆的一位秘书通报了学校的决定,而这位秘书声称我们不可能请到鸟居博士,我马上回复他,博士已经接受了邀请函。我们需要保护他免受军方压力,这是鸟居博士唯一的条件,我们保证,只要他在校园里待着就不会有任何事。他有两位助手,一个是英文助手,一个是法语助手,这两位助手都是他可爱的女儿,他太太和女儿们都协助他研究。鸟居博士还有一个独子,已经应征入伍在陆军服役。尽管反日情绪高涨,但在我们这个小环境里,鸟居博士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让人欣慰万分。鸟居博士一家是日本人最高尚、最有修养阶层的代表,他们是真正拥有国际化视野和胸襟的人。他们自由地参加社交活动,但尽可能地避免尴尬场面。有时候,我们会允许优秀的同学同鸟居一家去实地考察,以此作为对学生的奖励,鸟居一家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博士的一位女儿嫁给了一个学生。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居住在城里的鸟居博士家穷困潦倒,只能靠两个女儿来贴补家用。而鸟居博士却拒绝了来自日本国内的一切援助。他说:“一朝燕大,永世燕大。”战争结束后,我们回到了校园,我特意开着自己的车载鸟居博士回到原先的居住地,许多人在那里欢迎他,其中包括他的儿子。那时,战争对博士的神经造成了重创,我们决定按照他原来的指示为他养老送终。
1705533125
1705533126
5.周以德
1705533127
1705533128
周以德[71]博士在某一天前来拜访。他是传教医生,活动范围通常在山西省内。他无法忍受日军在山西的残酷暴行,他不愿意逆来顺受——跟着中国信徒和他所在的教区,要知道那些人根本不抵抗,甚至都不敢发出反抗的声音,他知道,美国的战略物资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这期间的微妙不言而喻。他必须要对美国人民说,美国是帮凶,因为他们邪恶地进行军火交易。只要日本人还占领中国一天,他就必须辞职,离开传教委员会,并且身无分文地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后,他没有把握让民众听他诉说,并且资金也是严峻的问题。公共演讲在他的学生时代还算拿手,心中燃起的信念是他唯一的支持,他要救赎自己的心灵,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他效仿希伯来的先知,忍受着艰难困苦,怀揣着信念踏上旅程。他愤然地和我说起日军的暴行,并且担心,这样下去中国迟早会亡国。他向我咨询建议,我只能和他说,别把精力浪费在我的身上,这种激情演说应该在美国进行,让美国的民众听到。果然,他回到美国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他进入了国会,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人庆幸的是,当时美国建立起了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的和周以德的想法吻合。他回到美国时,正好遇到委员会在四处寻找演说者。
1705533129
1705533130
6.避难所——燕京大学
1705533131
1705533132
这4年里,在日本侵略者的包围中,我们努力守住了这片不大的自由绿洲。在各个方面显示出我们不被逆境击垮的信心,是为了巩固学校的宗旨。不仅仅是对紧急事件的处理上需要体现这一点,长期的发展更要受到这一点的影响。在过去,我们的招生对象是全国各省和海外,但在日军入侵的这4年中,我们的招生范围被缩小到京津地区。为了逃避日本人的文化控制,很多人投奔到了燕大。燕大尽可能地接纳这些学生,导致宿舍满员,卫生条件明显恶化。可总体来说,虽然这4年生活艰苦,但是大家都积极乐观。
1705533133
1705533134
1705533135
1705533136
1705533138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第八章 重生
1705533139
1705533140
1.从校长到阶下囚
1705533141
1705533142
在珍珠港被偷袭之前,有那么几个星期,焦急的我们一直在等待一件大事的发生,以此来打破暴风雨前的宁静。当时的国际局势走向谁也说不清楚。秋天的华北气候宜人、秋高气爽,可校园上空却像是笼罩了一层阴霾。天津校友会邀请我去做客,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断地向后延迟日期,潜意识里总是担心会出事。而最后,在12月7日,那是个周末,我还是决定去天津做短暂访问,并且在内心里不断安抚自己,不会在路上出事。到了周一清晨,准备回京的我却发现局势突然改变,日本人已经迅速控制局势。日军很快发现了我,他们命两名军警护送我回京。虽然二人非常有礼貌,可他们接到的命令却是我一步都不能走出他们的视线。
1705533143
1705533144
我是坐着火车被押回北京的,当时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担心一下火车就会被枪决,或者面临严刑拷打。北京南大门(前门)矗立着火车站,而美国领事馆就在附近。我离开火车站走向领事馆,在这段路程里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一进领事馆,我就被送进了海军陆战队军营的大门。这座主楼里,当时关押了将近200名海军陆战队员。走到三楼时,我见到了一些老友,这让我松了一口气。50名英美人士被关在这座楼里,他们被一道墙分开了,只有中间的一扇门可以进行往来。而这群人十分混杂,什么人都有。我看到了亨利·霍顿[72]医生,斯奈珀医生和特雷弗·鲍文先生,他们都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谁都无法想到,这三个人陪我走完了漫长的囚徒生涯。也许人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我选了一个距离他们很近的床位。
1705533145
1705533146
在押的美国人里,有一两个记者和一名孤独的传教士,我还发现了几名海军陆战队的前成员,他们是瘾君子,同时也是毒品贩子。剩下的其他人无须形容了,要知道我们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初,我感到十分不适,被褥不够用,生活必需品少得可怜。不过,在饮食上还是幸运的,我们和海军陆战队员一起吃饭,但是不久后日本人出手干预。我们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并且质量越来越差。而这也是我对生命的一次体验,让我看到在极度的饥饿来临时,一个成年的美国人是怎样丢弃礼义廉耻的。
1705533147
1705533148
2.囚禁之初
1705533149
1705533150
描述战争如何爆发的谣言在囚犯中弥漫着,这些谣言要多夸张有多夸张,最开始我们拒绝睁开眼睛,珍珠港事件、在马来西亚海岸两艘英军战舰被击沉,以及后来那些一连串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们都拒绝相信。在我意识到珍珠港惨剧的真相后,心里却对日军这种懦弱的行为叫好。这些年来,我一直暗中将机密情报发送给燕大董事会,提醒他们要尽快处理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否则他们一定会后悔。这些报告流传在一些重要领导之间,可不管我如何警告,这些人都无动于衷,对此我十分失望。所以我认为,珍珠港事件的出现是一个转机,它能够打醒美国人。事实上,我十分放心,只要美国人行动起来,最后的结果就会不一样。美国人的脾性日本人了解得太少,在历史书里,珍珠港事件将会被记录成最得不偿失的胜利。用中国人的谚语来说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705533151
1705533152
这段监禁生活足足过了一个月,幸而还算舒适。我们需要干活,其中一些同伴与日本人发生了摩擦。接二连三的都是坏消息,不过圣诞节时有人来探望我们,大家高高兴兴地过了节。第四个星期过去了,有一天,其他人被释放了,而前面那三个人和我,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大家聚在一起,一个军官在致告别辞。我们四个非常疑惑,为什么我们会被留下?留下来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1705533153
1705533154
1705533155
1705533156
1705533157
珍珠港事件(1)
1705533158
1705533159
当天稍晚一些,我们四个人来到了霍顿大夫的官邸。霍顿大夫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院长,他把家安置在一座清代的王爷府内,那里景色优美。而屋子的内部已经装上了现代管道等设施,他使用着一群训练有素的用人。在后来的四个月里,这里成了一座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鸟笼,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居住在单独的、配有卫生间的房间里,还有巨大的天井可以休息。偶尔,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门外老朋友的身影。霍顿大夫的生日甚至还有人上门祝寿。能做这样的囚犯,也称得上是享清福了。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坏消息不断,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丝希望。我们幻想着一切都能够变好,那样我们就可以早一点返回祖国。
1705533160
1705533161
1705533162
1705533163
1705533164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3.1500夜,拼字而过
1705533165
1705533166
直到有一天,守卫通知我们要搬家了。日本人能够同意我们去新的囚禁地,是我们三番四次理论的结果。那里是一个英国商人府邸荒凉的后院。我们被允许可以带走霍顿大夫的家具。在新的囚禁地里,有7名守卫驻扎在前院,并霸占了唯一的卫生间。一个边长20英尺的正方形小院子位于后面,该处地面的水泥都已经裂开。环绕院子的小办公室是我们的居住地。它将记录下我们未来3年零8个月的人生。
1705533167
1705533168
北京协和医院的访问教授斯奈珀大夫是荷兰一位优秀的内科医生。过去我们在霍顿家时,他太太常常来探访他。而搬迁后,他需要做出选择,要么他太太进来和我们一起囚禁,要么他再也不能见到她。他选择了前者,我们的空间也因此变得更加拥挤,不过我们大家的生活也因为他太太的入住而增添了几分色彩。一些小道消息时不时传来,据说我们可能跟着“康脱凡弟”号轮船离开,被送到“格瑞普效”号上。而“康脱凡弟”号却一直在推迟,直到最后据说6月才能从上海出发。每天,我们都兴奋地等着救兵,看到希望后这样的囚禁生活才有些幸福。可当到了约定的时间时,我们谁都没有被接走,远航的旅途上只有轮船自己。到9月份时,斯奈珀夫妇被一艘英国人质交换船接走了。只剩下了我们三个,还好我们并不沮丧,因为我们听到传言,“格瑞普效”号一年后将会第二次起航将我们接走。可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枯燥的囚徒生活已经将我们折磨得心力憔悴。直到许久以后,我才知道为了解救我们,洛克菲勒基金会、燕京董事会及其他朋友已经竭尽全力,而我们也是美国国务院设定的重点抢救名单的第一位,国务院声称,如果日本人想要交换人质,那么必须把我们交出来,否则就别想!最后,我们的命运在东京被决定。
1705533169
1705533170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北京方面的日军接到协议后,竟然将它撕毁了。我们立即心灰意冷了,看来我们要在这里永久地生活下去了。直到获释前,意志力相对薄弱的鲍文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而就算在轮船离港前,他认定哪怕是最后一秒,我们也一定会被送上去。我们劝他,他说得虽然有理,可现实都在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十分担心,担心他弄懂了无法获释的真相后崩溃。但是第二天早上,鲍文显得很平静,他十分淡定地告诉大家,虽然在此之前他对中文并没有兴趣,不过从现在开始他要努力学习了。
[
上一页 ]
[ :1.7055331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