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4370
[2] 克里斯蒂安·托马修斯(1655~1728),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被称为“德语启蒙之父”。168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纪念日),他在莱比锡大学作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与行为中应模仿法国人的那些形象”(Discours Welcher Gestalt man denen Frantzosen in gemeinem Leben und Wandel nachahmen solle? )的演讲,这是德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场公开德语讲演课。
1705564371
1705564372
[3]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神学家,犹太人;因为修习拉丁语、研究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并对犹太教教义产生怀疑,他被逐出犹太人社区,只能以磨镜片为生,但依旧坚持哲学思考。他的泛神论观点(Pantheismus)——上帝蕴于其造物之中——对德国启蒙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中的自然礼赞影响颇深。他的理性主义立场以及对“普遍数学”(mathesis universalis)的研究,在他的伦理学著作中可见一斑。他的遗作《伦理学》的副标题就是“根据几何学方法论证”(Ethica,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e ,posthum 1677)。他在该书的第三部分写道,他要“努力用几何方法来研究人们的缺陷和愚昧”,并且“我将要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我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参见〔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97页。
1705564373
1705564374
[4]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其名著《利维坦》(Leviathan,1651)认为人类社会处于互为豺狼(homo homini lupus)的混乱的自然状态,因此需要将部分权力让渡给一个如《圣经》中所描述的巨大海兽“利维坦”一般强大的国家,以保证生存与安全。
1705564375
1705564376
[5] 所谓“附带现象”又译“副现象”,即虽由因果事件产生,自身却无显著的因果效应,而只是附带出现而已。在18世纪的心灵哲学中,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不过是生理活动的“附带现象”,即外在刺激引发机体的反应(如痛觉等),此时虽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知觉,但这种知觉并不是身体行为的原因,只是外在刺激—身体反应这一因果链的伴随现象而已。
1705564377
1705564378
[6] 培根在《新工具》中批判了阻碍人类认知的四种假象:族类假象(Idola Tribus)、洞穴假象(Idola Specus)、市场假象(Idola Fori)、剧场假象(Idola Theatri),分别指形成错误认知时的人类天性因素、个体因素、语言因素和哲学体系因素。参见〔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20~44页。
1705564379
1705564380
[7] 原书作者此处误作“法国内战”。实际上,霍布斯创作《利维坦》(1651)的背景是1641~1651年的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即导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上台、查理一世(Charles Ⅰ)于1649年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覆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霍布斯正是在身为护国公(Lord Protector)、集大权于一身的克伦威尔身上看到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才撰写了宣扬主权者之绝对权力的《利维坦》。原书之所以有此笔误,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霍布斯正流亡法国。
1705564381
1705564382
[8] Locke,Bd. 1,S. 130.“精神的朝堂”(The Mind’s Presence-Room),语出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上册),所谓“Presence-Room”即国王会见访客或群臣的大厅。也就是说,洛克认为精神(Mind)乃是君王,感官质料不过是臣属,听从君王差遣调派。有汉译作“脑中的客厅”(见〔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第86页),似欠妥。
1705564383
1705564384
[9] 朱利安·奥弗雷·德·拉·梅特里(Julia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国激进启蒙主义者、机械论者,否定意志与灵魂,著有引起极大争议的《人是机器》(L ’homme -Machine ,1748)。原书作者将其名字写作“Lamettrie”,已更正。
1705564385
1705564386
[10] Lamettrie 2001,S. 74.
1705564387
1705564388
[11]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着力于现象学、本体论和阐释学,著有《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
1705564389
1705564390
[12] “逻格斯”即语词逻辑,而“波意俄希斯”则指的是制作或艺术创作的技艺,在现代理论中特指艺术家或艺术派别的创作手法。
1705564391
1705564392
[13] Herder 1991,Bd. 4,S. 345. 之所以说“思想姑娘”(Denkerin),是因为从事“思”的“理性”(Vernunft)为阴性词。
1705564393
1705564394
[14] 克里斯蒂安·加尔弗(1742~1798),德国哲学家,翻译了大量外国哲学著作,对德语启蒙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705564395
1705564396
[15] 《季节女神》是席勒1795~1797年主编出版的杂志,得名于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Zeus)与大地女神忒弥斯(Themis)的三个女儿,掌时间与季节的“时序三女神”(Horai,又译“荷赖”)。这本杂志是18世纪末德国知识界最重要的刊物,歌德、费希特、威廉·封·洪堡等多位知名人物均是杂志的撰稿人。席勒在杂志上发表了其分量最重的两篇理论文章,即《审美教育书简》及《论质朴与多情的文学》。关于《季节女神》,可参见本书第二十章。
1705564397
1705564398
[16] “赠辞”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即以古希腊式的六音步双行诗(Distichon)构成的讽刺短诗。关于席勒与歌德的《赠辞》,请参见本书第二十章。
1705564399
1705564400
[17] MA Ⅰ,S. 274.
1705564401
1705564402
[18] 托马斯·里德(1710~1796),英国哲学家,“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奠基人。
1705564403
1705564404
[19] Furgeson 1787,S. 12.
1705564405
1705564406
[20] Ferguson 1787,S. 103.
1705564407
1705564408
[21] Ferguson 1787,S. 202.
1705564409
1705564410
[22] Ferguson 1787,S. 200.
1705564411
1705564412
[23] Ferguson 1787,S. 202.
1705564413
1705564414
[24] “自由的二律背反”(Antinomie der Freiheit)指的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四组二律背反的第三组,即因果律之必然性与人的自由之间的矛盾,参见《纯粹理性批判》,A445/B473。
1705564415
1705564416
[25] Zit. n. Buchwald 1956,Bd. 1,S. 206.
1705564417
1705564418
[26] “经验灵魂探究”是现代心理学的雏形,即通过如书信、谈话等第一手资料研究人的心理,得名于莫里茨自1783年编纂的《经验灵魂探究杂志》(Magazin für Erfahrungs -Seelenkunde )。莫里茨在导言中提出,这门学科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病理学”(Seelenkrankheitslehre),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异常状态的经验观察描述灵魂“病症”的特质,发现心灵活动的机理,并对症下药,实现道德上的改善与进步。最重要的方法是“对看似细微之处的注意”(Aufmerksamkeit aufs Kleinscheinende),这就要求虔敬主义式的自我观察与剖析,将“我自己视为我自身观察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类心灵的真切认知。参见Karl Philipp Moritz:Vorschlag zu einem Magazin einer Erfahrungs -Seelenkunde. In:Ders.:Dichtung und Schriften zur Erfahrungsseelenkunde ,Hg. von Heide Hollmer und Albert Meier. Frankfurt a. M. 2006,S. 793~809。席勒在小说《受侮辱的罪犯》(Verbrecher aus Infamie ,1786)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人类学者应从人的“种种迷误”中“取得某些经验收入他们的心理学说并加以整理,使之成为生活的道德准则”。MA V,S. 13. 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307页。
1705564419
[
上一页 ]
[ :1.70556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