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454e+09
1705564540 在路德维希堡时,席勒家与霍文家曾租住在同一栋楼内,席勒也因此熟识他好友的父亲霍文上尉。在给上尉的信中,个人痛苦的吐露突然间打断了惯常的哀悼之词。“千百次,”席勒在这封1780年6月15日的信中写道,“我千百次地羡慕您儿子与死神搏斗的方式,我多么想以自己就寝时的那种安详,用我的生命代替他的生命。我还不到21岁,但可以向您坦承,这个世界对我而言已没有任何吸引力。我并不期待世界。几年之前,离开学院的那一天对我而言或许还会是一个节日,现在却无法引起任何一丝快乐的笑容。随着年岁的逐步增长,我越来越失去了我的满足;越是接近成熟的年纪,我越希望在孩童时代就一死了之。”
1705564541
1705564542 四天之后的1780年6月19日,席勒给姐姐克里斯多芬娜写了另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信中也同样充满了忧郁和灰色的暗示。很有可能,席勒在信中写道,“你们无法经历看着我从学院毕业的快乐……我不再期待这个世界,若是能在大限到来之前离开世界,我就赢得了一切。如果真的发生了,亲爱的姐姐啊,我请你一定要聪明,要安慰自己,也要安慰你的爸妈。”
1705564543
1705564544 姐姐肯定会因为这种暗示而紧张。但当她读到心灰意冷的弟弟在信的最后请她寄些袜子、羽毛笔和睡衣时,或许会长舒一口气吧。
1705564545
1705564546 父母和姐姐将会在1780年12月15日感受到那种看着儿子(原文如此)“从学院毕业”的快乐。前一天晚上举行了毕业口试和学校创立纪念日活动。席勒最后一次辩护了某位教授的论点。
1705564547
1705564548 就在这个场合,安德烈亚斯·施特莱歇尔这位斯图加特的年轻音乐家,第一次见到了他将来的好友弗里德里希·席勒,并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席勒的“一头红发、并拢的双膝、当他生动地反驳时那双闪亮的眼睛、说话时常挂在脸上的微笑,尤其是他形状漂亮的鼻子,以及深邃而勇敢的眼神,在十分饱满、宽广而圆润的额头下发出光芒。”[72]
1705564549
1705564550 庆典过后,人们聚集到长桌前共享丰盛的晚餐。施特莱歇尔注意到,公爵是如何“最仁慈地与席勒交谈,把手搭在他的椅子上,以这种姿势与他谈了很长时间。席勒带着同样的微笑、同样闪亮的眼睛面对他的君主,就和他在一小时之前面对他反驳的教授一样”。[73]
1705564551
1705564552 显而易见,席勒已从忧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重新激起自己大胆的自信。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在此期间,他已经写就了关于反叛的伟大戏剧《强盗》的第一稿。他已预感到,自己在其中创造了多么大的成就。
1705564553
1705564554 [1] Streicher 1959,S. 65.
1705564555
1705564556 [2] 指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的名剧《铁手骑士葛茨·封·贝利欣根》(Götz von Berlichingen mit der eisernen Hand ,1773)。历史上的葛茨·封·贝利欣根(1480~1562)曾在德国农民战争(Der deutsche Bauernkrieg)中短暂地作为奥登瓦尔德农民义军领袖与施瓦本联盟(Der Schwäbische Bund)作战,但临阵脱逃。歌德的戏剧则并不完全依照历史细节,而是将葛茨的形象做了艺术加工,让其战败被俘却在狱中不曾屈服,将之塑造成了为争取自由而与教权斗争的战士。
1705564557
1705564558 [3] 指塞巴斯蒂安·舍特林·封·布尔腾巴赫(Sebastian Schertlin von Burtenbach,1496~1577),16世纪施瓦本地区著名的雇佣兵头领,曾任神圣罗马帝国步军统帅,但在宗教改革之后爆发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Schmalkadischer Krieg)中站在新教邦君一边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会,被皇帝剥夺法律保护,流亡法国。晚年与皇帝和解,终得归隐家乡。
1705564559
1705564560 [4] 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1668~1738),荷兰医学家、植物学家,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临床医学家之一。他任教于莱顿大学,是哈勒的老师,曾发现“布尔哈夫综合征”,即因为暴食导致食管压力陡增而破裂。
1705564561
1705564562 [5] Ritter 1971,Bd. 5,S. 990.
1705564563
1705564564 [6] 约翰·格奥尔格·齐默尔曼(1728~1795),瑞士医生、哲学家、哈勒的传记作者,在代表作《论孤独》(Über Einsamkeit ,1784/1785)中研究了当时时兴的“忧郁”(Melancholie)问题。
1705564565
1705564566 [7] 恩斯特·普拉特纳(1744~1818),德国医生、生理学家,研究人类学,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
1705564567
1705564568 [8]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艺术批评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1751~1780)的倡导者与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
1705564569
1705564570 [9] Zit. n. Kondylis 1981,S. 285.
1705564571
1705564572 [10] Goethe MA 16,S. 700f.
1705564573
1705564574 [11] Goethe MA 16,S. 700f.
1705564575
1705564576 [12] 格奥尔格·恩斯特·施塔尔(1659~1734),德国医学家、唯灵论者,认为布尔哈夫学派对人类身体的机械理解不足以解释生理现象,肌肉、神经与体液本身并不导致生命,而必须有灵魂(Anima)的引导。
1705564577
1705564578 [13] 约翰·弗里德里希·康斯布鲁赫(1736~1810),德国医学家,席勒在卡尔学校的导师。
1705564579
1705564580 [14]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哈勒还是杰出的解剖学家,他在其任职的哥廷根大学建立了解剖剧场(Anatomisches Theater)——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同时观察解剖的过程——通过动物解剖实验证明了神经与肌肉系统具有独立的应激性,也就是说:灵魂并非身体活动的根因,肌肉可以在动物已无生命的情况下继续活动。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正是因此,拉·梅特里才将他的小册子《人是机器》题献给哈勒。
1705564581
1705564582 [15] 约翰·戈特弗里德·布兰德尔(1712~1758),德国医学家,哥廷根大学教授。
1705564583
1705564584 [16] MA V,S. 250~268.
1705564585
1705564586 [17] MA V,S. 255.
1705564587
1705564588 [18] MA V,S. 265.
1705564589
[ 上一页 ]  [ :1.705564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