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5073
1705565074
沉浸在《斐耶斯科》之中的席勒密切关注着这个“喧嚣的外在世界”,根据庆典计划来安排自己的逃跑计划。他将出逃定在9月22日这一天。当天晚上,所有的客人和半个斯图加特的人都会出门,去索里图德欣赏盛大的灯会,以及为当晚庆典锦上添花的焰火盛宴。这就是个悄悄出走的好机会。
1705565075
1705565076
确定出走日期的前几天,达尔贝格作为庆典嘉宾到了斯图加特。席勒简短而正式地拜访了他,但并未将秘密告诉他。到这个时候,席勒已经很了解达尔贝格,知道如果让他知道内情,只会把他吓着。
1705565077
1705565078
与此同时,逃跑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继续。衣物、书籍、手稿等都被不引人注目地搬到了施特莱歇尔的家中。席勒与他一起最后一次探访了父母。父亲因为庆典兴高采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儿子便得以悄悄地与母亲退到内室。席勒也向母亲透露了近在眼前的逃离,她哭了,却并未试图留下他。逃跑当天早上8点,席勒值完最后一班岗,从战地医院回到住处。行囊已经装车,施特莱歇尔的钢琴也搬了上去。施特莱歇尔来接席勒,可他却还没收拾完。他在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了一卷克洛卜施托克的颂歌集,不收拾行李,却读得入神,然后竟开始创作一首和应的颂歌。“不顾任何催促、任何驱赶”,施特莱歇尔说,自己还是不得不“先听颂诗,再听和诗……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诗人才从他的对象中回过神来,重新回到我们的世界,回到今天,回到正在流逝的一分一秒”。[51] 施特莱歇尔又帮他的朋友收拾了一会儿,然后便走了。晚上9点,席勒终于来到施特莱歇尔家中。他很得意地展示了藏在夹克下的两把旧手枪。其中一把缺了打火石,另一把扳机坏了。毕竟,这不过是一个戏剧人的武器。
1705565079
1705565080
逃亡的路首先通向艾斯林城门(Das Eßlinger Tor),最后一刻得知逃亡计划的沙芬施坦上尉在那儿指挥着守城的兵士。二人就这样顺利通过了检查。在通往路德维希堡的笔直大道上,他们看见了烟火盛会映出的红光。在远处能望见索里图德。天空在焰火的衬托下如此明亮,席勒甚至可以把自己父母家的轮廓指给朋友看。凌晨两点,当二人第一次休息的时候,席勒抽出一本舒巴特尚未出版的诗集,借着烛光给朋友朗诵了《帝王陵墓》(Die Fürstengruft )那首诗[52] 。这是对符腾堡土地上那位暴君的强烈声讨,而他们刚刚将符腾堡抛在了身后。
1705565081
1705565082
11年之后,席勒还会再次回到这里,最后一次探访他的故乡,他在1782年9月23日夜里伴着火红的烟花离开的故乡。
1705565083
1705565084
[1] 《一七八二年诗集》(Anthologie auf das Jahr 1782 )是由席勒主编的一部诗集,收录了席勒本人及部分卡尔学校同学的诗歌习作,包括席勒的“劳拉”组诗(Laura-Gedichte)等。
1705565085
1705565086
[2] 戈特霍尔德·弗里德里希·施陶德林(1758~1796),施瓦本地区诗人。席勒在这里隐射的应当是施陶德林于1780年在图宾根的赫尔布兰特(J. F. Herrbrandt)出版社出版的诗作《阿尔布莱希特·封·哈勒,一首三歌长诗》(Albrecht von Haller. Ein Gedicht in drei Gesängen ),见后文。一年后,施陶德林在1781年秋出版诗集《一七八二年施瓦本缪斯年鉴》(Schwäbischer Musenalmach auf das Jahr 1782 ),与席勒的《一七八二年诗集》形成直接竞争。席勒在《符腾堡文学索引》中对这部诗集——以及施陶德林的其他作品——曾有极为尖刻的批判。日后,施陶德林曾提携过同来自施瓦本地区的荷尔德林。1796年,因为穷困潦倒,他在斯特拉斯堡(Straßburg)投莱茵河自尽。
1705565087
1705565088
[3] 杜卡特金币(Dukat),16~19世纪欧洲的一种通行金币。
1705565089
1705565090
[4]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施万(1733~1815),德国出版商。席勒的前三部戏剧《强盗》、《斐耶斯科在热那亚的谋叛》和《阴谋与爱情》均是在施万出版社付梓。
1705565091
1705565092
[5] Biedermann 1974,S. 47.
1705565093
1705565094
[6] Zit. n. Buchwald 1956,Bd. 1,S. 313.
1705565095
1705565096
[7] Zit. n. Berger 1924,Bd. 1,S. 133.
1705565097
1705565098
[8] Biedermann 1974,S. 49.
1705565099
1705565100
[9] Biedermann 1974,S. 47.
1705565101
1705565102
[10] 原文为法语“en compagnie”。
1705565103
1705565104
[11] Petersen 1904,Bd. 1,S. 28.
1705565105
1705565106
[12] Biedermann 1974,S. 54.
1705565107
1705565108
[13] Biedermann 1974,S. 50.
1705565109
1705565110
[14] Biedermann 1974,S. 43.
1705565111
1705565112
[15] 安娜·明娜·科尔纳,娘家姓施托克(Anna Minna Körner,geb. Stock,1762~1843),席勒好友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科尔纳的妻子。
1705565113
1705565114
[16] 弗兰齐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ca,1304~1374),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曾为其爱慕的少女劳拉(Laura)写作了一系列诗歌,表达了相思之苦与所爱之人去世后的悲伤,收入其《歌集》(Canzoniere )之中。彼得拉克的情诗脱离了中世纪骑士爱情诗(Minnesang)的俗套,将个人情感置于诗歌的中心,同时确立了十四行诗(Sonnet)的经典形式,即两个四行诗节(Quartett)与两个三行诗节(Terzett)所组成的诗歌,因此成为后世欧洲诗歌的典范。
1705565115
1705565116
[17] Petersen 1904,Bd. 1,S.39.
1705565117
1705565118
[18] MA Ⅰ,S. 905.
1705565119
1705565120
[19] MA Ⅰ,S. 89f. 语出席勒的《似曾相识的奥秘——致劳拉》(Das Geheimnis der Reminiszenz. An Laura. ),作于1781年,首次发表于《一七八二年诗集》中,后经过大量修订,收入1803年出版的《诗集》(Gedichte )第二卷。
1705565121
1705565122
[20] MA Ⅰ,S. 86.
[
上一页 ]
[ :1.7055650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