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5753e+09
1705565753
1705565754 在1784年的这个秋天,当席勒与夏洛蒂这段棘手的友情开始之时,他曾写下一首诗,题为《激情的自由思想》(Freigeisterei der Liebe )[51] 。诗中描绘了道德和来自有夫之妇的诱惑之间的冲突。诗中写道,“美德”无法平息“心中烈焰的驱使”。一生道德高尚的承诺,这个自由思想者已不愿再遵守:“收回去吧,让我犯罪。”于是之后四节就详细描述了要如何“犯罪”。这倒是很有道德的情欲高潮,还要仔仔细细地确保自己有放纵的权利。难道这个姑娘不是被逼入了一桩糟糕的婚事,被逼入了一个“让羞红的自然后悔”的结合吗?屈服于这种违背自然的事情,难道还是美德吗?要求这种屈服的美德,难道不就是暴君,不就是“尼禄”(Nero)吗?诗中坠入爱河的无神论者为了平息情欲的索求,竟与整个道德世界的秩序开战。这个特立独行的浪子不仅扑向爱欲的床笫,更同时冲向神学的战场。到最后,对女性的爱情几乎已被忘却,只剩下慷慨激昂否认上帝的姿态:“哦,在这个上帝面前,让我们紧锁神殿,/没有一首赞歌将他颂扬,/没有欢喜的泪水为他继续流淌,/他永远失去了他的报偿!”[52]
1705565755
1705565756 这首诗的构架是对一个有夫之妇的爱,若是席勒真的与夏洛蒂·封·卡尔普有一段风流韵事,这首诗倒的确很契合。人们通常也是这样解读的,把它视为诗歌形式的自白。但也不是非这样不可。人们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首角色诗,一首无神论者写的诗,对这个人而言,神学论证看上去几乎比他所爱的女人更加重要。无论如何,作者席勒还是认为诗中有不少情欲的冲动,故而第一次发表该诗时(《塔利亚》杂志1786年第二卷),添上了一段评论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解:人们不应“将一个虚构的爱人之绝望”看作“诗人在表明信仰”。在此诗后来的一个版本(即《斗争》(Der Kampf )一诗)中,所有易被误解的对某位已婚女性的隐射都被尽数删去,而否认上帝的语调也得到了缓和。另一首作于同一时期的诗歌题为《断念》。在二十节的长诗中,情感被诗意地颠倒,发生了变换:“我也曾生在阿尔卡狄亚……/可是短促的春天只给了我眼泪。”[53] 这是一段对承诺很多却实现寥寥之生活的怨言,形象生动而又滔滔不绝。1784年最后几周的情绪,一定便是如此。
1705565757
1705565758 1785年初,席勒终于在心里和曼海姆剧院做了个了结。1月18日,他又经历了一场《阴谋与爱情》的糟糕演出,差得让人上火。这部剧就这样被毫无感情地从头演到尾,演员们忘了词,开始随意即兴发挥。席勒愤然给剧院总监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人们由此可以看出,他现在已无所顾忌。“我们这儿的演员先生们,”席勒写道,“为了自己方便,用优秀的表演拔高差劲的对白,又用差劲的表演糟蹋优秀的对白。”这摆明了是针对演员偏爱伊弗兰的剧本而糟践自己的剧本。“《阴谋与爱情》因为漫不经心的排练……被扯成了破烂。”(1785年1月19日)
1705565759
1705565760 当席勒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他基本上已经下了决心,要去莱比锡寻找他的新朋友了。最终下决心前往莱比锡的决定则是在2月底做出的。他又等了几个星期,直到把一切都安排妥当。4月初,他与熟人和为数不多的朋友一一告别。出版商施万那个芳龄十六的女儿,席勒曾几次歌颂过她的动人可爱;她为席勒缝制了一个信袋,眼里噙着泪水,在离别时塞到了他的手中。这让席勒感慨万千。这个很快就拿定主意的男人从莱比锡向她提了亲,然而却被姑娘的父亲给回绝了。
1705565761
1705565762 在曼海姆的最后几天,席勒是和他忠实的朋友安德烈亚斯·施特莱歇尔一起度过的。1785年4月8日,二人推杯换盏,长谈至午夜。他们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施特莱歇尔要重新开始学习作曲,而席勒也再次坚定了他的目标,即“只有在最兴奋激动的时候才迎接缪斯的拜访;怀着全部的热情再度投身于法律学习中去,他期待能凭借法律挣得一种富足无忧的生活状态”。[54] 只可惜这不过是大醉时的计划,席勒再也没有想起过它。但在这最后一晚,两位朋友却为此干杯,用一个拥抱给它盖上印章,“谁也不给对方写信,直到一人成了部长,或是另一人成了乐团指挥”。[55]
1705565763
1705565764 两位挚友就此别过。他们再也不曾重逢。
1705565765
1705565766 [1] Streicher 1959,S. 181.
1705565767
1705565768 [2] Kluge 1988,S. 1349.
1705565769
1705565770 [3] “古典之屋”(Antikenkabinett)又称“曼海姆古典厅”(Mannheimer Antikensaal),于1767年由卡尔·特奥多尔选帝侯下令作为绘画学院的一部分建成,但当卡尔·特奥多尔于1778年迁都慕尼黑时,他将“古典厅”中的雕塑石膏件尽数带走。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得以逐步重建曼海姆古典厅。
1705565771
1705565772 [4] 威廉·海因瑟(Wilhelm Heinse,1746~1803),德国作家,对艺术颇有造诣,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阿丁盖罗》(Ardinghello ,1787)。
1705565773
1705565774 [5] 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史学家与考古学家,首次将古希腊雕塑艺术作为艺术之美的典范。并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Gedanken ü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 ,1755)中提出了古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Edle Einfalt,Stille Größe)这两个美学标杆(参见〔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7页)。此后,他还出版了《古代艺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 ,1764),开创了艺术史这一学科。
1705565775
1705565776 [6] MA Ⅰ,S. 879-884. 席勒于1784年4月10日参观了古典厅,并作《一位丹麦旅人的信札》(Brief eines reisenden Dänen ),其中对艺术作品的描写流露出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影响。参见MA Ⅰ,S. 1281。关于席勒对古希腊艺术的接受,参见本书第十四章。
1705565777
1705565778 [7] Zit. n. Berger 1924,Bd. 1,S. 327.
1705565779
1705565780 [8] 普法尔茨选帝领德意志协会(Kurpfälzische Deutsche Gesellschaft)于1755年由选帝侯卡尔·特奥多尔建立,以著名的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为模板,旨在弘扬德语语言与艺术。当时的德国境内已有多个类似机构,如1727年由戈特舍德(Gottsched)在莱比锡建立的德意志协会,其宗旨是构建一种不受外来词或地区方言口语影响的统一德语。
1705565781
1705565782 [9] 海因里希·贝克(Heinrich Beck,1760~1803),18世纪德国知名演员、导演。
1705565783
1705565784 [10] 约翰·大卫·拜尔(Johann David Beil,1754~1794),18世纪德国知名演员。
1705565785
1705565786 [11] 约翰·克里斯多夫·戈特舍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1700~1766),德国作家、戏剧家、理论家,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法国古典主义(Klassizismus)为标杆,坚持“三一律”,并根据理性主义系统哲学原则为文学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被称为“规范诗学”(Regelpoetik),其理论著作《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Versuch einer critischen Dichtkunst vor die Deutschen ,1730)即为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1705565787
1705565788 [12] 伊阿古(Iago)是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Othello )中的角色。
1705565789
1705565790 [13] Biedermann 1974,S. 107.
1705565791
1705565792 [14] 《沽名钓誉的犯罪》(Verbrechen aus Ehrsucht )是奥古斯特·威廉·伊弗兰于1784年首演并发表的剧作;席勒建议的标题与他在1786年发表的小说《受侮辱的罪犯》的初版标题“Verbrecher aus Infamie”有异曲同工之妙。
1705565793
1705565794 [15] Zit. n. Berger 1924,Bd. 1,S. 395.
1705565795
1705565796 [16] Zit. n. Berger 1924,Bd.1,S. 397.
1705565797
1705565798 [17] 弗里德里希·威廉·高特(Friedrich Wilhelm Gotter,1746~1797),德国剧作家、诗人;《黑人》(Der schwarze Mann. Eine Posse in zwey Akten )是他作于1784年的一部讽刺短剧。
1705565799
1705565800 [18] “卜丁化”原文为“Flickwort”,由德语中的“补丁”(Flicken)以及“词语”(Wort)两个词新造而成,故译为“补丁话”的谐音,意在讽刺“狂飙突进”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情绪激烈的表达,通常只呼喊几个词,而不是逻辑连贯地说出整个句子,从这里引用的“卜丁化”的台词中便可见一斑。
1705565801
1705565802 [19] Zit. n. Berger 1924,Bd.1,S. 396.
[ 上一页 ]  [ :1.7055657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