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5814
[25] “光照派”是德国的一个秘密组织,1776年由亚当·魏斯豪普特(Adam Weißhaupt,1748~1830)在巴伐利亚的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建立,它反对天主教会,宗旨是通过启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普遍自由,消灭剥削与统治关系;其名中“光”的意象正与“启蒙”(Aufklärung)“照亮”的本意相呼应。光照派试图用其理念影响诸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其目标,为此提倡会众进入现行统治体系担任职务,暗中为实现启蒙运动的政治目标做好准备。但结社内部却等级森严,会众相互监视,而会长独揽大权。18世纪晚期盛行多种与光照派相关的阴谋论,甚至有传言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由光照派策划的。当时有不少名人,包括歌德与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等,或似乎加入了光照派,或是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中有不少同时又是共济会成员。随着“光照派”秘密活动愈演愈烈,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惕。1784年,新近继承巴伐利亚公爵头衔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卡尔·特奥多尔发布敕令,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结社,“光照派”也在取缔之列。
1705565815
1705565816
[26] 1773年,教宗克勉十四世(Clemens ⅪⅤ,1705~1774)在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压力下,宣布取缔建于15世纪的天主教团体耶稣会(Jesuitenorden,拉丁语称Societas Jesu )。耶稣会致力于传播天主教——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便是耶稣会士——并宣扬对教廷的效忠,反对宗教改革并试图对新教诸侯施加影响,使之皈依天主教,并根据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n)中“教随国定”的原则扩大教廷的势力范围。为达此目的,耶稣会不惜煽动混乱,散播谣言,以此削弱世俗君主的权力,故在启蒙时代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不过,庇护七世(Pius Ⅶ,1742~1823)在1814年撤销了取缔耶稣会的敕令。
1705565817
1705565818
[27] 席勒于1784年6月26日做了这场演讲,并在1785年《莱茵塔利亚》第一期上全文刊载了演讲(未改标题)。直到1802年编著《短小散文著述》第四卷时,席勒才更改了题目,并做了大幅修订,删去了整个导言部分,以及关于莎士比亚与自己的戏剧《强盗》相关的若干段落。参见MA 5,S. 1266。
1705565819
1705565820
[28] MA Ⅴ,S. 813.
1705565821
1705565822
[29] MA Ⅴ,S. 813.
1705565823
1705565824
[30] MA Ⅴ,S. 818.
1705565825
1705565826
[31] MA Ⅴ,S. 828.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12页,有改动。《席勒文集》选译的是1802年修订后的版本。
1705565827
1705565828
[32] MA Ⅴ,S. 819.
1705565829
1705565830
[33] 让·勒朗·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法国物理学家、启蒙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的主编之一。1757年,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七卷中发表了词条“日内瓦”(Genevé),提议在城中设立一座剧院作为其政治昌荣的点睛之笔。但卢梭却表示坚决反对,在1758年作《致达朗贝尔的信》(Lettre à d ’Alembert )回应,认为剧院耗费财政,同时戏剧情节有违伦常,戏子污浊风气、败坏道德,因此戏剧不可能“有改变人的感情和社会风尚的功能”。参见[法]卢梭《致达朗贝尔的信》,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1,第33页。
1705565831
1705565832
[34] MA Ⅴ,S. 820.
1705565833
1705565834
[35] MA Ⅴ,S. 823.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5页。
1705565835
1705565836
[36]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9页。
1705565837
1705565838
[37]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9页。
1705565839
1705565840
[38] MA Ⅴ,S. 826.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15页。
1705565841
1705565842
[39] MA Ⅴ,S. 831.
1705565843
1705565844
[40] MA Ⅴ,S. 830.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六卷),第13页。
1705565845
1705565846
[41] 原文作者此处误作“《年鉴》”,已更正。
1705565847
1705565848
[42] Zit. n. Berger 1924,Bd. 1,S. 487.
1705565849
1705565850
[43] Zit. n. Berger 1924,Bd. 1,S. 408.
1705565851
1705565852
[44] 此处原作者误将科尔纳的未婚妻说成朵拉·施托克,而将明娜的未婚夫说成胡博,已更正。
1705565853
1705565854
[45] 朵拉·施托克(Dora Stock,1759~1832),德国女画家,明娜·科尔纳的姐姐。路德维希·费迪南·胡博(1764~1804),德国作家、翻译家,席勒好友,法国大革命坚定的支持者,曾与朵拉·施托克订婚,但在1792年法国占领美因茨后,与格奥尔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1754~1794)等德国雅各宾派(Deutsche Jakobiner)共同建立持激进政治立场的美因茨共和国(Mainzer Republik),爱上了福斯特的妻子特蕾莎(Therese Forster,1764~1829)并因此取消了与朵拉·施托克的婚约。
1705565855
1705565856
[46] MA Ⅰ,S. 133. 这两句诗,汉语较为熟悉的翻译是“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1705565857
1705565858
[47] MA Ⅰ,S. 561. 语出《强盗》第三幕第二场,《席勒文集》(第二卷),第113~114页。
1705565859
1705565860
[48] 夏洛蒂·封·卡尔普(Charlotte von Kalb,1761~1849),德国女作家,于1784年在曼海姆认识席勒,二人很快发展出一段亲密关系,但席勒最终与她分手。夏洛蒂命运多舛,其夫其子相继离世,最后双目失明,在柏林孤独离世。
1705565861
1705565862
[49] 约翰·奥古斯特·封·卡尔普(Johann August von Kalb,1747~1814),魏玛贵族,1776~1782年任魏玛宫廷总务丞相,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便以他为模板塑造了“内廷总监封·卡尔普”的讽刺形象。
1705565863
[
上一页 ]
[ :1.7055658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