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6971e+09
1705566971
1705566972 这是一种“爱与恨的奇异混合”,令他无法离开歌德。在他的想象中,他自视为一个追求者,而歌德则是他要“搞大肚子”的女人。他就像那个恶人弗朗茨·莫尔一样怨恨自然亏待了他,抱怨自己不像卡尔一样受到自然的照顾。席勒了解由此产生的恨意——他毕竟曾在《强盗》中描述过这种恨的后果。但这里不仅有恨,而且有爱,所以才让这段关系如此复杂。多年之后那句令他与歌德之间的真正友谊得以可能的奇妙话语,他还尚未找到。这句话出自他1796年7月2日写给歌德的信:“我多么生动地体会到……面对杰出的物与人,除了爱,没有别的自由。”
1705566973
1705566974 但席勒眼下还没有那么自由。虽然已经有了爱,但恨却依然在,还有由此产生的怨念。他不得不始终拿歌德同自己相比,必须在脑海中将自己的作品送到歌德那里审阅。歌德会喜欢吗?他扪心自问。当听说歌德对《希腊的群神》评价不错时,他感到由衷的喜悦;而在创作长诗《艺术家》时,他则把歌德想象成将来的读者。于是后者也产生了“许多影响”,让席勒“想要把诗写到真正完美”。
1705566975
1705566976 一个月之后,席勒的情绪有了变化。他觉得《艺术家》已经相当成功,可以对先前给朋友的信中写的东西报以一笑。他在1789年3月9日写信给科尔纳,告诉他不必反感他的“弱点”:“我很乐意让你了解我现在过得怎样。”那么,现在的他究竟如何?他觉得自己就是被命运亏待的人,已经学会了抗争,要从造物主给他的那些微不足道之物中创造出最好。可是,他前一秒还能笑对自己的怨言,后一秒想到歌德,就立马再度怒火中烧:“这个人,这个歌德,现在挡了我的路。他总是在提醒我,命运待我是多么严酷。他的天才被他的命运托举着,是多么轻巧,而我却不得不奋斗到这一分钟!……但我还有勇气,相信未来会有一场幸运的革命!”(1789年3月9日)
1705566977
1705566978 事实上,他的生活状态的确在经历一场革命,而歌德并没有袖手旁观。正是歌德不断地支持着将席勒作为历史学教授聘请到耶拿的努力。这件事的契机,是席勒通过其历史著作《尼德兰独立史》新近赢得的名声。与他交好的枢密顾问福格特[45] 是魏玛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宫廷官员,早在1788年12月就和席勒通了通气。这份动议让席勒倍感光荣,他表现得很高兴,于是很快点头同意——按照他后来的说法,或许同意得太快了。当他发现这个职位没有俸禄,自己只能依赖少得可怜的课时费生活的时候,已经太迟了。科尔纳建议席勒拒绝;毕竟,他始终致力于帮助作为诗人的朋友抵抗其他所有诱惑和义务。但席勒在一番踌躇之后,还是接受了聘书,期待着能有好事从中产生,比如一个薪酬更高、教学义务更少的教职,或者在宫中的一个名誉职位,又或者是其他某个可以确保他经济独立的闲职。但他确定的是,他绝不会为了学术而牺牲艺术。“我必须全身心地做个艺术家,否则我就不愿再活着。”(致科尔纳,1789年3月9日)
1705566979
1705566980 作为艺术家,他还会继续以歌德为标杆,但要同时确保能够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也将在歌德面前展现出不再拘束的自信,最终甚至能和他平起平坐、真心往来。而歌德则将会钦佩这位朋友,向他学习。他将会评价席勒,说没有一个人曾像他那样在自己的生命中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1705566981
1705566982 但现在还未曾到这般境地。关于歌德,卡洛琳娜曾建议席勒耐心等待;但在搬去耶拿前不久,席勒在给她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将来几年的生活构想:“倘若我和他(歌德)孤零零地在一座荒岛或同一条船上,我一定不怕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要解开他性格的谜团。但鉴于我并不是只和这唯一的一个人捆绑在一起,鉴于这世上的每个人,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都有自己的事做,因此我也有自己的事业;说真的,人真正的生命实在太短,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一个难以解读之人……这是一种所有人都能懂的语言,说的是:运用你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用其力量发挥作用,就不会消失在他人面前。这就是我的计划。既然我的处境让我能够发挥我的全部力量,他和其他人就能够认识我,就像我现在认识他的精神一样。”(1789年2月25日)
1705566983
1705566984 于是席勒将暂时先孤身一人走自己的路,静静地等待着,仿佛只从远方眺望歌德。
1705566985
1705566986 [1] 语出《强盗》第一幕第二场,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二卷),第21页。
1705566987
1705566988 [2] 典出《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皇帝的行宫”中“阴暗的走廊”一场,参见《歌德文集》(第一卷),第257~261页。
1705566989
1705566990 [3] MA 1,S. 163.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有改动。
1705566991
1705566992 [4] 关于温克尔曼这篇杰作及两个划时代的美学范畴,汉译参见〔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7页。
1705566993
1705566994 [5] “古今之争”是发生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法国的一场大论战,核心问题是古典文学是否依旧是当今文学的典范。1687年1月,著名的童话作者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1703)为庆贺“太阳王”(Roi Soleil)路易十四(Louis ⅪⅤ. 1638~1715)大病初愈,在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 )作诗《路易大帝的时代》(Le siècle de Louis le Grand ),将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与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前63~前14)时代相提并论,认为古典时代的人“虽伟大,这不假,但毕竟也是人,和我们一样”(Ils sont grands,il est vray,mais hommes comme nous)。这一对比质疑了古希腊罗马的典范性作用,引起了推崇古典主义诗学并著有《诗艺》(L ’Art poétique ,1674)的尼古拉·布洛瓦(Nicolas Boileau,1636~1711)的反对。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论战就此揭幕。
1705566995
1705566996 [6]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拉奥孔是特洛伊(Troja)城的祭司,因为曾警告特洛伊人提防希腊人的木马,连同两个儿子被雅典娜派出的两条巨蛇杀死。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可能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拉奥孔群像被视为古希腊雕塑的经典,也激发了后世艺术史学家与美学家的研究兴趣。除了温克尔曼,同样著名的还有莱辛讨论诗画界限的名著《拉奥孔》(Laokoon ,1766)。
1705566997
1705566998 [7] 语出温克尔曼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汉译参见〔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第17页,有改动。
1705566999
1705567000 [8] 语出温克尔曼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汉译参见〔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第17页,有改动。
1705567001
1705567002 [9] MA Ⅴ,S. 881.
1705567003
1705567004 [10] MA Ⅴ,S. 883.
1705567005
1705567006 [11] MA 1,S. 169. 语出《希腊的群神》第一稿,在汉译《席勒文集》所参照的修订稿(即席勒于1800年发表的《诗集》第一卷)中被删去。
1705567007
1705567008 [12] Nietzsche,Bd. 1,S. 47. 语出尼采《悲剧自音乐精神中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 ,1872)第五节。“称义”的德语原文为“gerechtfertigt”,直译是“得到了辩护”,在基督教语境中指的是人如何才能在背负原罪的情况下作为“义人”出现在上帝面前——路德的“因信称义”就是一种解答。
1705567009
1705567010 [13] MA Ⅰ,S. 164. 语出《希腊的群神》第一稿,在修订稿中被删去。品达(Pindar,约前518~前483),古希腊诗人,尤以“合唱颂歌”(Dithyrambus)见长;阿里翁(Arion),传说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诗人,将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合唱颂歌发展成一门完善的艺术形式,而古希腊悲剧便是从中产生;菲迪亚斯(Phidias,约前480~前430),古希腊最杰出的雕塑家,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雅典帕特农神庙(Parthenon)中的雅典娜(Athena)雕像等杰作。
1705567011
1705567012 [14] MA Ⅴ,S. 883.
1705567013
1705567014 [15] MA 1,S. 165.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41页。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1705567015
1705567016 [16] 原书作者并未指明出处,可能典出荷尔德林作于1798年前后的诗《虚伪神圣的诗人》(Die scheinheiligen Dichter ):“你们冷冰冰的伪君子,休提众神之名!/你们有理智!你们不信赫里奥斯,/不信雷神与海神。”参见Friedrich Hölderlin:Werke und Briefe. Bd. 1. Hg. von Friedrich Beißner und Jochen Schmidt. Frankfurt a. M. 1969,第39页。赫里奥斯(Helios)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雷神(Donnerer)指主神宙斯(Zeus),海神(Meeresgott)指波塞冬(Poseido)。
1705567017
1705567018 [17] 本雅明·赫德李希(1675~1748),德国学者、辞书作者,于1724年首次出版了《神话大百科全书》。
1705567019
1705567020 [18] MA Ⅰ,S. 165. 语出《希腊的群神》,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44页。
[ 上一页 ]  [ :1.705566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