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7441
1705567442
[14] MA Ⅳ,S. 992.
1705567443
1705567444
[15]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二世,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松德堡-奥古斯腾堡公爵(Friedrich Christian Ⅱ,Herzog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Augustenburg,1765~1814),丹麦贵族(在1864年普丹战争之前,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属于丹麦领土),倾心于德国文化,于1791年起为大病初愈的席勒提供了三年的丰厚年金,以保证诗人能够继续创作而无后顾之忧。作为感谢,席勒自1793年起给奥古斯腾堡公爵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的信件,即日后《审美教育书简》的前身。关于奥古斯腾堡公爵的慷慨馈赠,参见本书第十六章末。
1705567445
1705567446
[16] Goethe MA 3.2,S. 39~41. 汉译参见《歌德文集》(第八卷),第166页。
1705567447
1705567448
[17] 卡尔·特奥多尔·封·达尔贝格(Karl Theodor von Dalberg,1744~1817),德国宗教王侯,于1787年被选为美因茨大主教助理,于1802年成为最后一任美因茨选帝侯大主教(Kurfürst-Erzbishof von Mainz)——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不再有“选帝侯”。
1705567449
1705567450
[18] “三十年战争”是于1618~1648年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展开的战争,起初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但很快就转变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法国和瑞典争夺欧洲霸权的混战。战争于1618年5月23日以哈布斯堡驻波希米亚总督被信仰新教的波希米亚民众推出布拉格城堡窗外这一事件——史称“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为起点,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为止,前后共计三十年。当时依旧小邦林立、四分五裂的德国成了列强逐鹿的主战场,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摧残。
1705567451
1705567452
[19] Gleich-Rußwurm 1908,S. 516.
1705567453
1705567454
[20] Biedrzynski 1992,S. 230.
1705567455
1705567456
[21] 阿尔布莱希特·文策尔·尤西比乌斯·封·华伦斯坦,弗里德兰公爵(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Herzog von Friedland,捷克语作Albrecht z Valdštejna,1583~1634),生于波希米亚(Böhmen),是“三十年战争”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曾两度出任哈布斯堡帝国军队元帅,但因不愿服从皇帝调令、执意与瑞典议和以拥军自重,被忠于皇帝的军团士兵刺死。席勒将会以华伦斯坦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为蓝本,创作戏剧经典《华伦斯坦》(Wallenstein ,1801),参见本书第二十一章。
1705567457
1705567458
[22] 菲利普·封·曼斯菲尔德(Philipp von Mansfeld,1589~1657),“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麾下大将,曾经参与围攻马格德堡(Belagerung von Magdeburg)等重要战役。
1705567459
1705567460
[23]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Ⅱ Adolf,1549~1632),瑞典国王,“三十年战争”中最著名的将领,率领瑞典军队横扫欧洲,以确保瑞典在欧洲北部的霸权地位;1632年在吕岑(Lützen)战役中与华伦斯坦正面交锋,瑞典军队虽取得大胜,但古斯塔夫·阿道夫却被流弹击中,不幸战死沙场。
1705567461
1705567462
[24] MA Ⅳ,S. 366. 汉译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战争史》,沈国琴、丁建弘译,丁建弘校,商务印书馆,2009,第2页。
1705567463
1705567464
[25] MA Ⅳ,S. 367. 汉译参见《三十年战争史》,第3页。
1705567465
1705567466
[26] MA Ⅳ,S. 372. 汉译参见《三十年战争史》,第6页。
1705567467
1705567468
[27] MA Ⅱ,S. 912. 语出席勒戏剧《墨西拿的新娘》(Die Braut von Messina ,1803)最后一行诗,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五卷),第150页。
1705567469
1705567470
[28] 约翰内斯·封·穆勒(1752~1809),瑞士史学家,于1786年起发表其代表作《瑞士联邦史》(Die Geschichte schweizerischer Eidgenossenschaft )。席勒在创作《威廉·退尔》(Wilhelm Tell ,1804)时参考了穆勒的著作,参考本书第二十二章。
1705567471
1705567472
[29] Novalis 1978,Bd. 1,S. 509~511.
1705567473
1705567474
[30]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继《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于1790年发表的第三部“批判”。原书作者并未明确说明这里所说的是《判断力批判》中的哪一段落,但应当是全书最后一节,即第91节“关于通过实践信仰而认为真的方式”(Von der Art des Fürwahrhaltens durch einen praktischen Glauben)。康德在其中认为,无法通过单纯理论(即“自然之路”)证明上帝存在或灵魂不死等命题,而必须通过道德或“自由”这一概念的路径。参见〔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第333~334页。
1705567475
1705567476
[31] 恩斯特·海因里希·封·席莫尔曼(1747~1831),丹麦政治家,于1784年出任丹麦财政与外贸大臣。
1705567477
1705567478
[32] Zit. n. Kurscheidt 2002,S. 1172.
1705567479
1705567480
1705567481
1705567482
1705567484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 第十七章
1705567485
1705567486
与病症共生——投身艺术与研读康德的决定——“思维方式的革命”——超越康德——《卡里亚斯》通信——“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自由的审美盛宴——革命恐怖——美因茨共和国——福斯特——胡博深陷其中——诗人的道德——《秀美与尊严》——纠正康德——美的灵魂——歌德对“若干段落”的不满
1705567487
1705567488
作为医生,席勒一直观察着自己身体的命运。在1791年上半年连遭重病之后,他心里清楚,自己活不了多少年了,漫长的死亡已经开始,必须精打细算地用好他剩下的时间。从现在开始,他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意味着:他要回归文学,回归他本来的专长。
1705567489
1705567490
他的历史创作很成功,也让他很愉快;他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德国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所能获得的一切,也学到了所能学到的一切。他已明白,历史真实并不是一项计划的实现,而是有着纷繁复杂的矛盾,以及无人曾预见到的后果。他已认识到,人们虽可以在阅读历史时加入目的论原则,却无法从历史中读出这一原则;然而,的确存在无法否认的进步,也的确可以谈论哲学头脑所钻研的“普遍历史”。受康德的启发,席勒将哲学精神引入历史,并用历史来探寻人类的可能性;历史丰富的素材为他的诗意想象提供了养料。因此,当席勒在第一次生病后不久,即1791年1月与助理主教卡尔·封·达尔贝格在埃尔福特的一次谈话中首次提到写一部关于华伦斯坦的戏剧的念头,就不是什么偶然了。
[
上一页 ]
[ :1.7055674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