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7897e+09
1705567897
1705567898 [10] 卡尔·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席勒(Karl Friedrich Ludwig Schiller,1793~1857),席勒长子,后担任符腾堡护林官。
1705567899
1705567900 [11] Zit. n. Borcherdt 1948,S. 659.
1705567901
1705567902 [12] 《布鲁图斯与恺撒》是席勒《强盗》一剧第四幕第五场中主人公卡尔·莫尔所唱的歌谣,参见MA Ⅰ,第 589f页,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二卷),第159~162页。
1705567903
1705567904 [13] Zit. n. Borcherdt 1948,S. 113.
1705567905
1705567906 [14] 《命运》(Das Schicksal )是荷尔德林作于1793年的诗歌。在1791年患重病后,席勒暂时放下了《塔利亚》杂志的编辑工作,直到1793年才在葛勋的建议下重新着手编辑,并将杂志改名为《新塔利亚》。
1705567907
1705567908 [15] Novalis Bd. 1,S. 506.
1705567909
1705567910 [16] 希律王(约前73~4),古罗马犹太行省犹地亚(Judäa)的统治者;根据《圣经》(《马太福音》第二章)记载,因听闻耶稣将取代其统治的预言,他曾下令杀尽伯利恒(Bethlehem)城内的男婴,因此被视为暴君的代表。
1705567911
1705567912 [17] Biedermann 1974,S. 221.
1705567913
1705567914 [18] Petersen 1911,S. 232.
1705567915
1705567916 [19] Petersen 1911,S. 230.
1705567917
1705567918 [20] MA Ⅴ,S. 856.
1705567919
1705567920 [21] 指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Erster Koalitionskrieg,1792~1797)。
1705567921
1705567922 [22] 西班牙“无敌舰队”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于1588年为征服英国、推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sabeth Ⅰ,1533~1603)而创建的海军舰队,但在同年8月8日英西格瑞弗兰海战(Battle of Gravelinas)中遭到重创,150余艘战舰仅有43艘返回西班牙母港。
1705567923
1705567924 [23] 弗里德里希·封·马蒂松(1761~1831),德国诗人,擅田园诗与风景诗。席勒于1794年9月在《文学汇报》上发表了《论马蒂松的诗》(Über Matthissons Gedichte ),对其诗作评价颇高,并借此阐发了自己关于自然诗的美学理论。参见MA Ⅴ,第 992~1011页。
1705567925
1705567926 [24] 约翰·海因里希·丹内克(1758~1841),德国古典主义雕塑家,曾就读于符腾堡的“军事育才学校”,后任卡尔高等学校雕塑教授。他于1794年为席勒制作的半身像成为最重要的席勒塑像之一。
1705567927
1705567928 [25] Zit. n. Berger 1924,Bd. 2,S. 156.
1705567929
1705567930 [26] 语出威廉·封·洪堡于1794年9月22日给席勒的信。
1705567931
1705567932 [27] 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诺伊费尔(Christian Ludwig Neuffer,1769~1839),德国诗人,曾于1786~1791年就读于图宾根神学院(Tübinger Stift),并在这里认识了荷尔德林,与之结下了友谊。
1705567933
1705567934 [28] Jacobs 1984,S. 34.
1705567935
1705567936 [29] 1794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下,费希特被聘往耶拿大学任哲学教授;他立刻在当年冬季学期开设了“知识学”这一课程,首先出版了小册子《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念,作为参加作者关于这门科学之课程的邀请函》(Über den Begriff der Wisseschaftslehre oder der sogenannten Philosophie als Einladungsschrift zu seinen Vorlesungen über diese Wissenschaft )以吸引学生选课,并将自己在每节课前撰写的讲义编纂成书,即费希特的代表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 ,1794/1795)。
1705567937
1705567938 [30] 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132),第89页。
1705567939
1705567940 [31] 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4. C~2节),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52页。
1705567941
1705567942 [32] 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4. E节),第96页。
1705567943
1705567944 [33] 戈特洛布·恩斯特·舒尔茨(1761~1833),德国哲学家;所罗门·梅蒙(约1753~180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二人对康德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因果律不适用的情况下从“物自体”过渡到现象世界。
1705567945
1705567946 [34] Jean Paul,Bd. 2,S. 74.
[ 上一页 ]  [ :1.7055678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