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7933e+09
1705567933
1705567934 [28] Jacobs 1984,S. 34.
1705567935
1705567936 [29] 1794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下,费希特被聘往耶拿大学任哲学教授;他立刻在当年冬季学期开设了“知识学”这一课程,首先出版了小册子《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念,作为参加作者关于这门科学之课程的邀请函》(Über den Begriff der Wisseschaftslehre oder der sogenannten Philosophie als Einladungsschrift zu seinen Vorlesungen über diese Wissenschaft )以吸引学生选课,并将自己在每节课前撰写的讲义编纂成书,即费希特的代表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 ,1794/1795)。
1705567937
1705567938 [30] 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132),第89页。
1705567939
1705567940 [31] 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4. C~2节),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52页。
1705567941
1705567942 [32] 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4. E节),第96页。
1705567943
1705567944 [33] 戈特洛布·恩斯特·舒尔茨(1761~1833),德国哲学家;所罗门·梅蒙(约1753~180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二人对康德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因果律不适用的情况下从“物自体”过渡到现象世界。
1705567945
1705567946 [34] Jean Paul,Bd. 2,S. 74.
1705567947
1705567948 [35] Zit. n. Ziolkowski 1999,S. 206.
1705567949
1705567950 [36] Zit. n. Ziolkowski 1999,S. 206.
1705567951
1705567952 [37] Goethe MA 18.1,S. 175. 语出《浮士德》第二部第二幕:“高拱顶、狭隘的哥特式书斋。”汉译参见《歌德文集》(第一卷),第278页。
1705567953
1705567954 [38] 语出卢梭带有自传性质的《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postum 1782)第一部第一章,汉译参见[法]卢梭《忏悔录》(第一部),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1页。
1705567955
1705567956 [39] Goethe,MA 1.2,S. 203. 语出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5月22日的信;汉译参见《歌德文集》(第六卷),第8页,有改动。
1705567957
1705567958 [40]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其画作中常描绘人物背影,而画中人物则望向窗外与远方,象征对自然与无限的向往。原书作者在这里所设想的应当是弗里德里希的名画《雾海上的漫游者》(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 ,1818)。
1705567959
1705567960 [41] Hölderlin 1970,Bd. 1,S. 917.《德意志唯心主义最初的体系纲领》是一段残篇,只有黑格尔誊写此文的手稿传世,于1913年被发现,1917年首次发表;但其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哲学基础上的伦理学与美学却与谢林和荷尔德林的思想有若干接近之处。
1705567961
1705567962 [42] Zit. n. Arendt 1970,S. 19.
1705567963
1705567964 [43] 参见Friedrich Schlegel:Gespräch über die Poesie ,In:ders. Kritische Schriften. Hg. von Wolfdietrich Rasch,Darmstadt 1971,第473~529页,此处参见第 478页。《关于诗歌的对话》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诗学文论,1800年发表于浪漫派的旗帜刊物《雅典娜神殿》第三卷中。
1705567965
1705567966 [44] 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78~1842),德国诗人,海德堡浪漫派(Heidelberger Romantik)代表,其文学语言充满游戏性,恣意不羁,尤擅童话。他与阿希姆·封·阿尔尼姆共同搜集整理德国各地的民歌,编辑成了著名的《男童的神奇号角》。
1705567967
1705567968 [45] 索菲·梅罗(1770~1806),德国女诗人,颇受席勒赏识,曾在其主编的《塔利亚》与《季节女神》上发表过多首诗歌。梅罗1803年与克莱门斯·布伦塔诺结婚。
1705567969
1705567970 [46] 多萝蒂亚·菲特(1764~1839),德国女作家,启蒙主义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之女,18岁时便嫁给犹太商人西蒙·菲特(Simon Veit,1754~1819),于1797年在亨莉埃特·赫尔茨的沙龙中认识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很快与之结为生活伴侣,后于1804年在巴黎结婚;著有小说《弗洛伦汀》(Florentin ,1801)。
1705567971
1705567972 [47] 卡洛琳娜·施莱格尔(1763~1809),娘家姓米夏埃利斯(Michaelis),德国女作家,曾积极追随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并活跃于1792年的美因茨共和国中。浪漫派领军人物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是其第二任丈夫,二人于1796年成婚。当施莱格尔于1800年底前往柏林后,卡洛琳娜与谢林之间擦出火花,她于1803年和施莱格尔和平分手,并在同年与谢林成婚。
1705567973
1705567974 [48] 亨里克·施特芬斯(1773~1845),德裔挪威哲学家、作家,认同谢林的自然哲学;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并于1834年出任校长。
1705567975
1705567976 [49] Zit. nach Arendt 1970,S. 33.
1705567977
1705567978 [50] MA Ⅴ,S. 780. 语出席勒的名篇《论质朴与多情的文学》,汉译参见《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第448页。
1705567979
1705567980 [51] Tieck,Bd. 1,S. 670. 语出蒂克的书信体小说《威廉·洛维尔》第三卷第31封信(威廉·洛维尔致罗莎)。
1705567981
1705567982 [52] “魔术师的学徒”典出歌德著名的同名叙事谣曲《魔术师的学徒》(Zauberlehrling ,1797),讽刺了那些学艺不精却想要出出风头,导致后果难以收拾的半吊子学徒。汉译参见《歌德文集》(第九卷),第46~50页,译名有改动。
[ 上一页 ]  [ :1.705567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