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85674e+09
1705585674 可是第三朵鲜花又已出现,蓝色的矢车菊,俾斯麦最心爱的花朵,德意志民族党的党徽。这也是一个有意识的革命政党——只不过当时人们还不理解——这个政党以粗暴的冲击力旨在摧毁奥地利帝国,有助于建立一个在普鲁士新教领导下的——希特勒朝思暮想的——大德意志帝国。基督教-社会党立足于维也纳和乡下,社会主义党则扎根于工业中心,而德意志民族党的拥护者几乎全在波西米亚和阿尔卑斯边远地区;从数量上看,很是微弱,他们便通过狂野的进攻性和无限残暴的手段来使人看出他们并非无足轻重。他们的几个议员成了奥地利议会里的恐怖和(在旧日意义上)的奥地利议会的耻辱;这个政党的思想和技巧,成为希特勒的根源,他同样也是个边缘地区的奥地利人。希特勒从格奥尔格·封·勋纳勒[52]那里接过了他的“摆脱罗马!”的口号,当时有成千上万个德意志民族党人德意志式地顺从他,追随着他,为了使皇帝和教会生气,他们脱离了天主教,皈依新教,排犹的种族理论就来自他——有个杰出的榜样这样说道:“一切污秽就在于种族之中”——特别是从他那里接过这种做法,动用一队肆无忌惮的打红了眼的冲锋队,接过这样的原则,用一小队人施行恐怖震慑住人数要多得多,但是从人性上看要被动得多的多数。冲锋队员为国家社会主义所做的事,就是用橡皮棒打散对立面的群众大会,夜里突然袭击敌人,把他们打翻在地。而参加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则为国家民族党人起到同样的作用,这些大学生在学术豁免权的保护下创建一种无与伦比的殴打恐怖制度,每次政治活动时,一声吆喝,一声呼啸,他们就按照军队机制组织起来,列队开来。按照所谓的“学生社团”分成几组,他们脸上满是刀痕,喝醉了酒,凶狠无比,占领了大学的礼堂,因为他们和别人不同,不是仅仅头戴飘带和帽子,而且手持沉重粗大的棍棒;他们不停地到处挑衅,时而猛打斯拉夫学生,时而猛打犹太学生,天主教学生,意大利学生,把这些手无寸铁无法自卫的学生赶出大学。每次“溜达”(这些学生把每次周六的检阅叫做“溜达”)都要流血。根据大学享有的古老特权,警察不得踏进大学的礼堂,只能站在外面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胆怯的喧嚣闹事的小子在里面胡作非为,他们能做的只是把那些被民族党斗殴行凶的小流氓打伤后扔下楼梯、扔到街上的伤员抬走。只要这人数极少,却咧开大嘴拼命叫嚣的德意志民族党在奥地利有什么地方要用暴力达到什么目的,他们就派出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突击队。巴德尼[53]伯爵在皇帝和议会赞同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道关于民族语言的法令,企图在奥地利各民族之间缔造和平,这也许还能延长帝国几十年的寿命,法令一公布,这一小撮受人唆使的年轻小伙子占领了环城大道。不得已开出骑兵,挥动佩刀,开枪射击。可是在那个可悲的软弱、感人的人道自由的时代,厌恶任何暴力行动和流洒鲜血,这种厌恶情绪如此强烈,面对着德意志民族党人的恐怖行径,政府只好倒退,总理被迫下台,全然合法的各民族语言法令竟被废除。残暴行径进入政治,取得了第一次胜利。宽容妥协时代辛辛苦苦黏合起来的各个种族和各个阶级之间的一切暗藏不露的裂痕和缝隙全都迸裂,变成深渊和鸿沟。事实上,在新世纪前的最后十年,在奥地利各民族之间互相残杀的战争早已开始。
1705585675
1705585676 我们这些年轻人完全沉湎于我们文学的雄心壮志之中,很少注意我们祖国发生的这些危险的变化:我们只瞩目于书籍和图画,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丝毫不感兴趣。这些喧闹刺耳的争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全城因为选举而兴奋不已,我们却跑进图书馆去。人民群众奋起,我们却在写作,讨论诗歌。我们没有看到墙上火焰燃烧的字迹,我们像当年的巴尔沙查尔国王那样无忧无虑地举行盛宴,品尝一切艺术的山珍海味,丝毫也没有忧心忡忡地预见未来。一直等到几十年后,屋顶和墙垣坍塌,砸在我们头上,我们才认识到,屋子的地基早已掏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个人自由同时在欧洲也开始沦丧。
1705585677
1705585678 [1] 上世纪,指十九世纪。
1705585679
1705585680 [2]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
1705585681
1705585682 [3] 理查·施特劳斯(1860—1949),德国作曲家,以歌剧、歌曲闻名。
1705585683
1705585684 [4] 盖哈特·豪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
1705585685
1705585686 [5] 赖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生于布拉格,死于瑞士,著名德语诗人。
1705585687
1705585688 [6] 弗里特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古典作家、戏剧家。
1705585689
1705585690 [7]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
1705585691
1705585692 [8] 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
1705585693
1705585694 [9] 索伦·克尔恺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作家。
1705585695
1705585696 [10] 斯台芬·格奥尔格(1868—1933),德国诗人。
1705585697
1705585698 [11]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作家,被公认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
1705585699
1705585700 [12]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
1705585701
1705585702 [13] 保尔·瓦雷里(1871—1945),法国抒情诗人。
1705585703
1705585704 [14] 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法国作家。
1705585705
1705585706 [15] 高特弗里特·凯勒(1819—1890),瑞士著名作家。
1705585707
1705585708 [16] 威廉·赖贝尔(1844—1900),德国现实主义画家。
1705585709
1705585710 [17] 埃杜阿尔特·封·哈特曼(1842—1906),德国哲学家。
1705585711
1705585712 [18] 赫尔曼·巴尔(1863—1934),奥地利诗人、剧作家、导演、文学批评家。
1705585713
1705585714 [19] 分离派(Sezession),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支流,该流派反对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分离派画家风格多样,涵盖绘画、建筑等领域。
1705585715
1705585716 [20] 点画派(pointillist),又称点彩派,新印象派。以修拉、西涅克为代表的该画派比印象派更进一步运用科学化的描写法追求对外光的表现。
1705585717
1705585718 [21]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1705585719
1705585720 [22] 菲利西安·罗普斯(1833—1898),比利时象征主义派版画家、画家。
1705585721
1705585722 [23] 马蒂阿斯·格吕纳瓦尔德(1475?—1528),又名马蒂阿斯·封·阿夏芬堡,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画家。
1705585723
[ 上一页 ]  [ :1.7055856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