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613276
1705613277
然后才是智利的文学,它深深地唤起了波拉尼奥内心的激情。他在这个圈子里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冷酷批判者的角色。
1705613278
1705613279
什么是智利文学呢?
1705613280
1705613281
可能是怨恨最深、内心最灰暗的诗人所做的噩梦吧,也许是智利最怯懦的诗人:20世纪初去世的卡洛斯·佩佐·贝利斯,只有两首值得人们记住的诗,却是真真正正令人难忘的诗,让我们继续怀揣梦想和苦痛。佩佐·贝利斯或许还没死,或许还在垂死的边缘,他人生的最后一分钟一定无比漫长,对吗?我们所有人都和他一起经历着这最后的挣扎。至少所有的智利人都在经历着。
1705613282
1705613283
在2010年9月18日刊登的《水星报》的一篇采访中,墨西哥作家豪尔赫·博尔皮说:“回到智利时,波拉尼奥就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公牛,距离和怨恨的积蓄让他毫不留情地开始摇晃整个文学圈,左嘲右讽,前打后击。我目睹了他的两张面孔:私下里的天真、温柔和公众面前的冲动、凶猛。”
1705613284
1705613285
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的学者瓦莱里亚·布里尔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波拉尼奥:智利文学中迷失的人》。她在其中写道:“对于罗贝托·波拉尼奥来说,智利的‘虚构’文学让他倍感沮丧,因为那已经不是文学该有的调性了。在他看来,智利文学人忘记了60年代典型的乌托邦式的全面叙事风格,开始屈从于几乎不关注文学传统的个人主义作家一代。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文学观念,尤其是他对智利文学的看法,可以总结成以下几句话:‘关于文学,我已经阐明得很清楚了,它和国家奖项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应该是一场由血水、汗水、精液和泪水共同汇成的罕见的大雨,尤其应该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我不知道智利文学应该跟什么有关。坦率地说,我也不关心。这应该由在逆境和黑暗中工作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评论家们来说明。毫无地位的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试图把现在的智利文学变得更体面些、更深刻些、更光明磊落些。他们有的肩并肩,有的独自一人,面对着这样的挑战,希望智利文学能够合情合理,能够富有远见,这是一项智力的挑战,也是一场充满风险、考验耐力的挑战。’”
1705613286
1705613287
智利曾把1951年的国家文学奖颁给1945年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而且“智利人涌入文学圈的精神状态就好像纽约人去看心理医生时似的”(23),所以不怪波拉尼奥用他那句有名的“地狱世界”来形容自己国家的文学圈。
1705613288
1705613289
“这就是我从智利文学圈学到的东西。你别想要求什么,反正你什么都不会得到。你也千万别生病,因为没人会帮助你。你不要期待能够被编进某本文选,反正你的名字总会被遮住。你不要斗争了,因为你一定会失败……如果你不想活在地狱世界的话,请不要吝惜你对那些蠢货、瘾君子或是庸人的称赞。这里的生活还是会继续,和从前一样地继续着。”(24)
1705613290
1705613291
众所周知,罗贝托·波拉尼奥即便离世后也没有拿到智利国家文学奖。关于这个奖项,智利作家、记者,现居住在巴拿马的罗兰多·加布里埃利这样说过:“智利国家文学奖对于这个国家文学圈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作为国家基金项目于68年前诞生,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帮助一些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作家解决贫困问题。尽管这个奖项的名字夸张地显示出自己是最高荣誉,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个人人追捧的奖项。什么缩减人员啊,公开获胜者、落选者或是候选人的一些私事啊,这些都是政府的作为而已。”(25)
1705613292
1705613293
罗贝托在智利获得的最后一个奖项是圣地亚哥市级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通话》。当时评委会是由作家、外交官罗贝托·安布埃罗领导的。
1705613294
1705613295
“从一开始,我就对罗贝托·波拉尼奥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认为他在智利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加入了呼吁颁给他和伊莎贝尔·阿连德国家文学奖的队伍。我只和他在电话里交谈过一次,为了通知他得了市级文学奖。他表示无法置信。”安布埃罗回忆说。
1705613296
1705613297
不难想象,波拉尼奥认为自己唯一可以落叶归根之处就是他的孩子们:1990年出生的儿子劳塔罗和2001年出生的女儿亚历珊卓。
1705613298
1705613299
“我的故土是我的孩子们。”他曾经说过。丝毫没有提到智利。
1705613300
1705613301
(1) 约翰·格里森姆(1955— ),美国畅销作家,作品多为法律惊险小说,代表作品有《杀戮时刻》《终极证人》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译者注
1705613302
1705613303
(2) 肯·福莱特(1946— ),英国历史小说和悬疑小说家,其代表作《针眼》曾获得爱伦坡奖,另有《圣殿春秋》《无尽世界》等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译者注
1705613304
1705613305
(3) 西尔维娜·奥坎波(1903—1993),阿根廷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遗忘的旅程》《重复》,1962年获得阿根廷国家诗歌奖。——译者注
1705613306
1705613307
(4) 马塞拉·塞拉诺(1951— ),智利作家,代表作有《我们如此相爱》《十个女人》等,2001年获得西班牙行星小说奖最终提名。——译者注
1705613308
1705613309
(5) 刊登于2005年6月的《图里亚》。
1705613310
1705613311
(6) 胡安·马塞,西班牙“50年一代”小说家,2008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译者注
1705613312
1705613313
(7) 胡安·戈伊蒂索洛,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2014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译者注
1705613314
1705613315
(8) 马里亚斯于2008年进入皇家语言学会。
1705613316
1705613317
(9) 奥尔维多·加西亚·巴尔德斯(1950— ),西班牙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第三花园》《夜间猎物》等,2007年获得西班牙国家诗歌奖,2016年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译者注
1705613318
1705613319
(10) 阿尔瓦罗·庞波(1939— ),西班牙诗人、小说家、政治家,代表作为《玛蒂尔达·图尔平的财富》,2006年获得了西班牙行星小说奖。——译者注
1705613320
1705613321
(11) 保罗·科埃略(1947— ),巴西作家,代表作是著名语言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著作全球销量超过2.1亿册,是历史上作品最畅销的葡萄牙语作家。——译者注
1705613322
1705613323
(12) 出自莫妮卡·马里斯坦《最后的访谈》,轴心出版社,2010年。
1705613324
1705613325
(13) 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著。——译者注
[
上一页 ]
[ :1.7056132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