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630396
[3] 《米兰·昆德拉,捷克文学的守护者》,《世界报》1984年4月27日,更新于2009年8月28日。(«Milan Kundera,gardien des lettres tchèques»,Le Monde,27 avril 1984,mis à jour le 28 août 2009.)完整名单参见:www.lemonde.fr/le-monde-2/article_interactif/2009/08/28/milan-kundera-gardien-deslettres-tcheques_1232677_1004868_2.html。
1705630397
1705630398
[4] 同上。
1705630399
1705630400
[5] 奥尔佳·卡丽斯勒,《与米兰·昆德拉的交谈》,《纽约时报》,1985年。(«A Talk with Milan Kundera»,interview avec Olga Carlisle,The New York Times,1985.)
1705630401
1705630402
[6] 弗拉基米尔·霍朗(Vladimír Holan,1905—1980)。
1705630403
1705630404
[7] 《昆德拉更愿意读哲学家》,同前。
1705630405
1705630406
[8] 苏珊娜·克鲁皮科娃,《游戏的召唤:捷克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影响》,同前。
1705630407
1705630408
[9] 马克斯·布罗德,《爱情的迷人王国》。[Max Brod,Le Royaume enchanté de l’amour(1928),Viviane Hamy,1990.]
1705630409
1705630410
[10] 《捷克作家:真理的激情》,《世界报》1968年8月3日。(«Les écrivains tchèques:la passion de la vérité»,Le Monde,3 août 1968.)
1705630411
1705630412
[11] 作家、记者、影评家与电影编剧,1891年生于布拉格,1973年去世。
1705630413
1705630414
[12] 贝尔纳·米歇尔引用,参见《布拉格美好时代》,同前。
1705630415
1705630416
[13] 同上。
1705630417
1705630418
[14] “拉比”(Rabbi),古代犹太教中原指精通法典、律法的学者,后为执行犹太教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者的称呼,意为“老师”。——译注
1705630419
1705630420
[15] 《布拉格,正在消失的诗》,同前。
1705630421
1705630422
[16] 《昆德拉更愿意读哲学家》,同前。
1705630423
1705630424
[17] 《阿波斯托夫》,同前。
1705630425
1705630426
[18] 《小说的艺术》。
1705630427
1705630428
[19] 某些评论者指出,与他的同时代人卡雷尔·恰佩克一样,卡夫卡也对乌托邦抱有好感,自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世界迷宫》(Jan Amos Komenský,Le Labyrinthe du monde)起,这一主题经常出现在中欧文学中。该书写于17世纪,卡夫卡在中学捷克语课上学习过。
1705630429
1705630430
[20]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愤怒的卡夫卡》。(Pascale Casanova,Kafka en colère,Seuil,2011.)
1705630431
1705630432
[21] 《布拉格,正在消失的诗》,同前。
1705630433
1705630434
[22] 遵守教规的犹太人戴的无边圆帽。——译注
1705630435
1705630436
[23] 《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同前。
1705630437
1705630438
1705630439
1705630440
1705630442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第十六章不可能的回归
1705630443
1705630444
昆德拉喜欢在他的小说中引入哲学问题,帮助他探讨某一境况的悖论或阐明他的小说人物的行为。对哲学家作品的阅读丝毫不会给他小说的这一或那一情节安排带来某种启示,一部作品完成后,往往可以见证小说家的某些直觉是正确的:“我没有感到自己‘受了影响’。我可以说这些哲学家的来临,对我而言是种种确认,往往是后验的确认。比如,我写完《生活在别处》之后读了黑格尔,然而,这部小说已经运用了一种现象学方法。远胜于影响,应该说是一种事后发现的亲缘性。”[1]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是这种情况,该书建立在另一原则之上:在这部书中,哲学观点是先验地提出的,小说的人物行动只是其阐释。小说开头的文字——这一情况并不多见——具有纯哲学拷问的独特形式:“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1705630445
[
上一页 ]
[ :1.7056303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