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630529
1705630530
[10] 《不朽》捷克语版后记。参见弗朗索瓦·里卡尔,同前。
1705630531
1705630532
[11] 《敌视法国症,这确实存在》,《世界报》1993年9月24日。(«La francophobie,ça existe»,Le Monde,24 septembre 1993.)
1705630533
1705630534
[12] 《被背叛的遗嘱》。
1705630535
1705630536
[13] 《被背叛的遗嘱》。
1705630537
1705630538
[14] 与瓦茨拉夫·里赫特的谈话,布拉格电台,2004年。(Interview avec Václav Richter,Radio Prague,2004.)
1705630539
1705630540
[15] 《无知》。
1705630541
1705630542
[16] 同上。
1705630543
1705630544
[17] 原文为英文,意为“卡夫卡生于布拉格”。——译注
1705630545
1705630546
[18] 《无知》。
1705630547
1705630548
[19] 《无知》。
1705630549
1705630550
[20] 同上。
1705630551
1705630552
[21] 《解放性流亡》,《世界报》1994年5月7日。(«L’exil libérateur»,Le Monde,7 mai 1994.)
1705630553
1705630554
[22] 1938年生于布尔诺,1968年流亡到法国,在巴黎生活至今。
1705630555
1705630556
[23] 《解放性流亡》,同前。
1705630557
1705630558
[24] 《无知》。
1705630559
1705630560
[25] 布拉格电台,2016年。
1705630561
1705630562
[26] 《新观察家》,2009年4月27日。
1705630563
1705630564
[27] 见本书第十七章。
1705630565
1705630566
1705630567
1705630568
1705630570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第十七章事件
1705630571
1705630572
2008年10月12日,历史学家亚当·哈迪莱克和记者彼得·特舍施纳克在捷克的《尊重》周刊(Respekt)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米兰·昆德拉告密》(«La dénonciation de Milan Kundera»)。作者在该文中提到一份日期为1950年3月14日的报告,报告出自类似克格勃的捷克国家安全局(STB)。该资料来自专政体制研究院的档案,这家机构是上一年创办的,可供人查阅1948至1989年间捷克当局秘密警察经手的数以万计的秘密档案和微型胶卷。
1705630573
1705630574
年轻的历史学家哈迪莱克当时在调查德沃拉泽克事件,偶然发现了一份警察报告,上面这样写着:“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生于布尔诺,1950年3月14日16时到警察局报告,与他住在同一大学城的伊娃·米莉特卡告诉也在同一大学城居住的一个名叫德拉斯卡的男性大学生,说她这一天在布拉格遇到她的一个朋友,叫米洛斯拉夫·德沃拉泽克。德沃拉泽克好像把一个旅行箱放在了她的房间,说下午再来取……德沃拉泽克好像是个逃兵。去年春天以来,他有可能一直住在联邦德国,他是非法去那里的。”
1705630575
1705630576
这一消息一下就被国际媒体,尤其是欧洲媒体接力传播,最终很滑稽地得出昆德拉有罪的结论,但没有任何证据。比如,2008年10月13日的法国《世界报》毫不迟疑地这样写道:“作家米兰·昆德拉,畅销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作者,于1950年向捷共警察告发了一位大学生,导致该学生被捕并被判处二十二年监禁。”在奥地利和德国也出现了同样的声音,如德国的《世界》日报(Die Welt)将昆德拉的情况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相提并论,后者在2006年7月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承认自己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纳粹党卫队效命。
1705630577
1705630578
昆德拉事件就这样开场了。《玩笑》的作者,本来一直被视作共产主义制度的猛烈攻击者,却在朝夕之间沦为一个可鄙的告密者。君特·格拉斯在隐藏了六十多年后主动承认自己年轻时犯下罪过,昆德拉与他相反,不仅愤怒地否认控告他的事实,而且否认了他们所依据的文件的真实性。
[
上一页 ]
[ :1.7056305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