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638564e+09
1705638564
1705638565 当我们降落时,我对迪克·萨瑟兰说:“果真是千钧一发!不过战争也是如此:分秒之间胜负已定,毫厘之差生死立判。”
1705638566
1705638567 当我们到达巴切勒时,记者们要求我发表声明。我说:“美国总统命我突破日军封锁线,从科雷希多出发来到澳大利亚。我认为,我此行的目的是组织美军对日展开反攻,而其中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驰援菲律宾。我已经脱险,我一定会回来。”
1705638568
1705638569 我的这番话并不是郑重其事的演说,不过菲律宾人民把我的这句“我一定会回来”看成一个坚定不移的承诺,一句神奇的咒语。这句话点燃了菲律宾人民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这句话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指引着菲律宾人民赢得最终的胜利,重获自由。这句话被刻在海边沙滩上和城市的墙壁上;这句话被印在邮件上;在教堂的走廊里,这句话在人们的窃窃私语中口口相传。这句话成为了战斗的口号,激起了声势浩大的地下抗日浪潮,日军的铁腕也无法平息这股来势汹涌的洪流。
1705638570
1705638571 可是巴丹半岛上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濒临崩溃。我听到巴丹即将投降的传言,马上给马歇尔将军发了一封电报。我告诉他无论情势如何,我坚决反对巴丹守军投降。如果巴丹守军最终难逃一劫,那也应该战斗到底,让敌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为此我在很久以前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如果巴丹守军面临食物和弹药严重不足的局面,还有一条出路:第一军在左侧虚张声势,部署火炮进行佯攻;第二军在右侧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夺取苏比克湾的敌军阵地;之后第一军再紧随其后,从正面展开攻势。此举如若成功,我军夺取苏比克湾敌军基地之后可以获得一定的补给,或许能藉此扭转战局;此举如若失败,我军后撤之前还可以给敌军造成重创。尔后我军许多作战单位仍可穿过三描礼士山脉,与在北方作战的军队联合起来,继续进行游击战。我还告诉马歇尔我很乐意暂时重返菲律宾指挥这一行动。
1705638572
1705638573 可是华府并未首肯。巴丹守军投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造成了两万五千士兵伤亡的“巴丹死亡行军”24。如果我的计划得以实施,这一幕人间惨剧或许不会上演。
1705638574
1705638575 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黑暗。巴丹守军被饥饿拖垮了。虽然我早就预知巴丹守军即将投降,可当投降的确切消息传来时,我仍感到无比震惊。科雷希多的守军,还有我们在菲律宾群岛上所有武装部队,随后也投降了。这使游击战行动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此之前,日军的占领行动主要局限于城市,而乡村地区相对太平。现在,我们又要从零开始了。
1705638576
1705638577 当这灾难性的消息传来之际,我向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的将士们表达了最后的敬意。这五个月来,他们英勇战斗,顽强抵抗,坚守着马尼拉湾的入口,使其不受敌人侵扰。我写道:“无需我多言,科雷希多的守军已经用炮火和鲜血书写了自己辉煌的篇章,在敌人的史书上写下了壮烈的一笔。最后一声枪响依然萦绕在我耳旁。当我透过那血色迷雾,我似乎还能看到这群勇敢的将士,他们形销骨立,饱受重创,却依然无所畏惧。”这段无法忘怀的痛苦回忆一直让我心如刀割。
1705638578
1705638579 几个月之后,三个美国军人在游击队的帮助下从战俘营里逃出来。随后一艘潜艇把他们带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带到我的面前。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我,这时我才获悉“巴丹死亡行军”的骇人内幕,才知晓监禁幸存者的战俘营中种种暴行。
1705638580
1705638581 我马上下令把他们所叙之事向新闻界披露,可是当天华府就开始禁止发布任何关于战俘营暴行的报道。当时华府上层仍决定把重心放在欧洲战场,他们或许担心这类报道会激起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应,美国公众或许还会强烈要求在对日作战中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资源。无论缘何而起,此举标志着美国的当权者开始进行“新闻控制”。对于自由而言,言论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正是扼杀言论自由的第一招。这是一种新闻审查制度,打着迷惑人的幌子,对言论自由形成威胁,最终会侵蚀整个民族的自由。
1705638582
1705638583 日本官方对其军人犯下的种种暴行未作任何报道。当日本战败投降之后,真相被公布于众,不仅美国及其盟国的人们为之大惊失色,就连日本国内有良知的民众也大为震撼。
1705638584
1705638585 我在菲律宾的表现为我赢得了荣誉勋章,不过要重返菲律宾依然任重而道远。
1705638586
1705638587
1705638588
1705638589
1705638590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1705637469]
1705638591 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第六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反攻(1943—1944)
1705638592
1705638593 火车开进墨尔本,成千上万的澳大利亚人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可是这热烈的场面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在七百万澳大利亚人中,大部分人的心已经被危险的失败主义思想所侵蚀。当前首要的问题是消除失败主义情绪,代之以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心。澳大利亚人民现在急需有人为他们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他们指明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1705638594
1705638595 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为我的到来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因此我尽快安排与柯廷总理的会面。几天之后我乘车穿过绿油油的草原和丛林,前往堪培拉与柯廷总理进行首次会面。
1705638596
1705638597 柯廷决定把澳大利亚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和美国一起联合制定作战计划。他同时也意识到澳大利亚联邦与大英帝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过他还是决意把太平洋战争和澳大利亚的需要放在首位。
1705638598
1705638599 我们很快就建立了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无论是在语言、思想还是行动上,我们从未发生任何分歧,柯廷不愧是澳大利亚人所说的“正人君子”。当我起身告辞时,我搂住他强健的肩膀:“总理先生,我们两人一定要精诚合作,坚持到底。你在后方打理事务,我在前线指挥战斗,我们会成功的,我们一定能成功。”他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我就知道,选你做最高统帅准没错。”
1705638600
1705638601 当务之急是解决澳大利亚的防务问题。当时澳大利亚的军事现状可谓岌岌可危:当地兵力极其薄弱,而日本的入侵已迫在眉睫。澳大利亚的主要兵力部署在澳洲中东部地区,美军在当地只驻扎了一个师的兵力,而且大部分士兵并未充分受训;澳大利亚的空军使用的是老式过时的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和工作人员严重匮乏;澳大利亚的海军没有航空母舰或战列舰,形势一片黯淡。
1705638602
1705638603 日本人在远东地区长驱直入,攻占了香港、泰国、马来亚、拉巴特和北所罗门群岛。鉴于当前形势,澳大利亚的参谋人员理所当然地把重心放在防御上。他们计划沿着达令河,以布里斯班为起点,以澳大利亚东海岸线为中段,以澳洲南岸的阿德莱德为终点,布下一条防线。这是澳大利亚人誓死坚守的最后防线,不过这一防御计划将导致澳洲北部和西部约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这条所谓的“布里斯班防线”后方是几座最重要的大城市,澳洲大部分人口也居住在这里,这片区域可谓是澳大利亚的心脏。澳大利亚的参谋人员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一俟北方大片土地落入敌手,马上从新几内亚后撤,任由布里斯班防线以北的区域沦为焦土。北部的工厂和公共设施将被炸毁,军事设施则被夷为平地,而港口从此废弃不用。
1705638604
1705638605 这一计划纯粹是消极防御,我觉得该计划最终会导致失败。即使这一有限的计划能在战术上取得成功,其结果也不过是让我们长期困守在大洋洲一隅,三面被敌占区环绕,身后是虎视眈眈的大海,绝无任何发动反攻的机会。
1705638606
1705638607 因此我决定把这个计划完全抛开,转向一千英里之外的巴布亚东部,在新几内亚的欧文斯坦利山区阻击敌军,把澳大利亚保卫战的战场推至澳大利亚境外。如果这一计划能取得成功,不仅可以使澳大利亚免遭日军铁蹄蹂躏,还可使我方夺取战场的主动权,转守为攻,尔后发动攻势向前推进。
1705638608
1705638609 这一计划使所有澳大利亚人为之一振,他们给予我近乎狂热的支持。实际上,在这场大战中,我统率下的其他民族——澳大利亚人、荷兰人、英国人、新西兰人和菲律宾人——都与美军精诚合作。指挥官、参谋和各部门人员之间,没有误会和纷争,有的只是以相互尊重和善意友好为基础结成的纽带。这次合作行动可视为国际力量联合作战的典范。尽管太平洋战区的各个民族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各国人民和军队的充分信任是赢得太平洋战争的关键所在。
1705638610
1705638611 就在这时,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日本或许会停止入侵澳大利亚的行动,转而对印度发起攻击,因此他希望在太平洋战区集结的美军能开赴东南亚英国战区备战。显然,罗斯福对此颇为关切,他通过私人信件征求我对此事的意见。5月8日,我写信回复了罗斯福总统,并在信中大致描述了当前形势:
1705638612
1705638613 科雷希多的陷落、菲律宾抗日行动的崩溃以及缅甸对日作战的失败,使当前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日军可以抽出两个陆军师和其他所有用于打击菲律宾的空中力量,以作他用。在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当地民众屈从于日军,因而日军无须派出大量驻军。日军在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极有可能重新集结,向别处发动进攻。至今仍无可匹敌的日本海军也准备发动新的攻势。目前日军的第一波攻势极有可能是针对新几内亚以及美澳海上交通线。近期一系列事件表明,日军已经对西太平洋地区构成巨大威胁,绝不可能继续按兵不动。
[ 上一页 ]  [ :1.705638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