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677635e+09
1705677635
1705677636 投票结果让亨利·福特大吃一惊。他的传记作者罗伯特·莱西评述道,“亨利·福特跟现实接触的手段”,是他的确寄希望于手下的工人“会因为福特为了他们的利益辛苦了一辈子而做出信任和感激的姿态”从而拒绝选择这两家工会,决意为福特公司保留一个非工会组织。福特公司的生产经理查尔斯·索伦森回忆道:“这也许是久经商界风雨的他最失望的一次经历。”
1705677637
1705677638 选举结束之后,亨利·福特再也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他的热情似乎消失了。等到与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坐下来设计一个新的劳动合同时,他完全屈服了——实际上对工会提出的一切要求他都统统答应,包括发放同行业的最高薪资、解散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重新聘用因从事工会活动而被解雇的所有雇员等。工会领导人宣布,他们这一代工人最伟大的劳工运动胜利已经确定无疑。
1705677639
1705677640 罗斯福相信,军事动员的过程可能成为引发积极变革的动力。福特公司工人的胜利,证实了这种信念。然而他还懂得,每一次在国防项目建设上延误时间都将是致命的,民众正在猛烈地抨击工会。在国会内部,有人提出一项议案,主张对从事国防工作的罢工者依照“叛国罪”实行处罚。在佐治亚州,征兵局宣布,它将不再给军队输送人员,除非政府采取行动阻止罢工。总统试图找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他答应采取措施,打击国防工业中的不正当罢工。
1705677641
1705677642 罗斯福想挖空心思做到一碗水端平,埃莉诺却不管这一套,她更加坚定地支持劳工,并认为,为罢工者设置死刑是“荒谬绝伦”。“我们不该摆出一副架势,仿佛这一问题涉及爱国主义,”她说,“罢工的局势并不那么严重。假如我们计算一下国防项目上损失的所有工时总和,我们会发现,至今为止只损失了年人均总工时的千分之一。”
1705677643
1705677644 在4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埃莉诺承认说,她已收到正在军训的新兵们的母亲寄来的大量信件,她们提出,应该强制工人生产她们的儿子们需要配备的武器。埃莉诺争辩道:从长远角度来说,只有工人对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感到满足的前提下,生产力才会达到最高值。就这一点而言,福特公司的罢工事件不是一种令人恐惧的险恶之举,而是一种对民主活力的肯定。
1705677645
1705677646 埃莉诺对劳工的支持在这之后的几个星期里变得难以为继。当时,在加州英格尔伍德的北美飞机制造厂举行了一次鲁莽的罢工,使急需的双引擎轰炸机生产陷于停顿。现在,与福特公司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一个承认与共产党有瓜葛的分裂小团体在谈判中途拂袖而去,狂妄地对政府和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表示蔑视。
1705677647
1705677648 《时代》周刊评论说:随着北美工人的罢工,“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到达一个惊蛰点。这好几个月来,承受了国防工业的罢工之后——直到公众已极其厌烦,而国会怒气冲冲——他要么拍案而起,要么畏缩不前。”
1705677649
1705677650 罗斯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指示战争部长指派2500名联邦政府士兵协助接管工厂,并阻止罢工。当身穿制服的军队开进厂区时,当地的罢工领导人乔·弗雷泰格发布了一项胆大妄为的动员令,“武装力量不会阻止我们的罢工,用刺刀造不出轰炸机。”弗雷泰格想错了,在部队进行军事接管后仅仅两个小时,工人们就开始复工,数千人涌入厂门,罢工结束了。
1705677651
1705677652 春天来到了华盛顿,樱花怒放,而笼罩着首都的政治气氛却依然没有纾解。军事动员令仓促出台后,立刻招来骂声一片。飞机产量比原计划落后30%,“华盛顿过去很少像今天这样看起来如此混乱不堪,”华盛顿特约记者大卫·劳伦斯写道,“内部局势正变得几乎和外部一样低落。”尽管总统于11月将国防咨询委员会改组成一个更强有力的组织——由该委员会前任委员威廉·克努森和西德尼·希尔曼共同领导的生产管理委员会,但他还没有培育出一个不用他操心的政府组织。当他感到身体不适,或者专注于其他事务时,机构的轮子就会停滞不前。劳伦斯继续写道:“还有一点没有被认识到的是,总统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和平时期的政府组织形式,来进行那种仿佛真的使美国陷入战事的备战工作。”
1705677653
1705677654 “希特勒花了5年多时间才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另一个新组建的机构——价格管理与市民供应局焦头烂额的局长利昂·亨德森评论说。这个机构是为防止投机倒把、哄抬物价而设立的。“我们要用几个月,而不是几年时间准备。”而战争只能在“这个国家的生产比其他所有国家都更多更快”的情况下才能获胜。
1705677655
1705677656 新政的拥护者们认为,伴随着军事积累,民用产品的消费需求开始急剧增长,商界有意压缩国防生产,就是为了想从这种民用消费需求中获利。商人们反驳说,在社会环境受到劳资冲突的破坏和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他们正在为扩大国防生产做着一切力所能及的事。
1705677657
1705677658 那年春天争论的焦点在于汽车工业,这个行业当时正以破纪录的速度生产新车,“贪婪地吞噬着稀有物资中令人无法容忍的巨大份额”——橡胶总产量的80%、带钢总产量的49%、薄钢板总产量的44%以及金属铅的34%。战争部对美国的钢材、铝和橡胶的限量供应感到头痛不已。汽车交易商们在展示大厅里骄傲地陈列着熠熠生辉的新车型,新组建的帕卡德公司炫耀自己出产的一种汽车,该车的流线型车身与人体造型交融合一,还配有一张高高的散热板。威利斯公司公开展示了一种创售价记录的车型——蓝带双人座轿车。雪弗莱公司推出了一种装有新型“驱动”齿轮或称为二速驱动的新车。
1705677659
1705677660 作为价格管理与市民供应局的新任领导,利昂·亨德森处于争论的焦点。几个月来,他已提出要大大缩减客车的产量,以迫使汽车产业将工人、管理人员和原材料从民用领域转向国防领域。亨德森宣称:“你不可能在一个月内生产500架轰炸机的同时还在进行正常营业。”I.F.斯通补充说:“我们不可能乘着双人小汽车去打仗,或者用一组汽车销量的统计数字去震慑一个豹式坦克师。”
1705677661
1705677662 但是亨德森关于将汽车产量缩减50%的建议遭到了顶头上司威廉·克努森的无情回绝。这位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头头争辩说,减产50%会使整个汽车工业陷入一片混乱,导致普遍失业和极大的行业萧条。为了迅速行动,对亨德森造成夹击之势,克努森于4月17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大肆宣扬说,他刚刚和汽车业的领导人开了一个会。“全行业愿意接受先将机动车辆减产20%的决定,使8月1日开始的生产年度成为一个表率。”克努森骄傲地宣布。
1705677663
1705677664 这听起来不错,I.F.斯通在《国家》杂志上撰文评论说:但这实际上耍了一个花招,1941年这一标志性年份的产量已经比前一年超产20%以上。因此,减产20%只不过是把产量恢复到正常速度。斯通继续说道:“问题在于,应当将现有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尽快转向军工生产。我们正在摸索这一问题的症结,而我们却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斯通总结道,现在该是克努森辞职下台的时候了。史汀生也赞同这一看法。这位陆军部部长在日记里写道:“我担心克努森由于跟汽车业联系紧密而显得过于软弱和优柔寡断。”
1705677665
1705677666 埃莉诺完全支持亨德森和史汀生的观点。她始终认为,克努森生来就偏向于汽车界。在介入这场争论之后,她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这一问题。埃莉诺呼吁美国人民“开始考虑当现有库存已消耗殆尽时,在缺乏新汽车和铝制厨具等各类日用品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生活问题。”她敦促美国民众:眼下不是去抢购各种物品,而是要为将来,为紧急时期结束后开始供应充裕稳定的新汽车、冰箱而节约开支。亨德森也应和埃莉诺的想法,他预言说,美国人将“乐于放弃新汽车的奢侈享受,以保证充足的机械设备满足国防之需要”。
1705677667
1705677668 亨德森想错了。实际上,那年春天的局势发展恰恰相反。消费者由此害怕汽车供应会逐步缩减,赶往汽车样品陈列室的人数比以往更多。直到突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随着民用产品配给制和限量供应的实施,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才被激发,他们完全依照埃莉诺的建议——拿出钱来购买政府债券,这笔钱在战争一结束便可兑现,以购置房产、汽车和洗衣机。事实上,在战争期间,个人储蓄的增长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为战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1705677669
1705677670 但是在当时,在1941年春天,依然充满分歧的美国,人们心态浮躁易怒,对埃莉诺的呼吁充耳不闻。亨德森与克努森之间的明争暗斗依然势头不减。
1705677671
1705677672 到了4月底,当总统试图用英国为生存而战这一事实来赚取孤立主义分子的几滴同情之泪时,他的话语中逐渐掺入了疲倦和愤怒的语气。海军上将哈罗德·斯塔克评论道:“总统目前遇到了任何人在公众生活的任何地方都遇到的同样困难。”
1705677673
1705677674 随着春天的来临,德国人重新发动了攻势,其结果是毁灭性的。4月的第一个星期,他们入侵南斯拉夫,其肇始就是在第一个昼夜在贝尔格莱德屠杀了17000名平民。11天后,被击垮的南斯拉夫人在投降书上签字。继南斯拉夫之后,德国人花了不到两个星期便征服其邻国希腊,并迫使驻利比亚的英国军队退缩到埃及边境。
1705677675
1705677676 正当英军在国外被打得焦头烂额时,英国本土的经济已濒临窒息和崩溃的边缘。在3月和4月,德国潜艇似乎能在北大西洋随心所欲地漫游,英国舰只被击沉的速率相当惊人,其下沉的船只是建造新船数目的三倍。对英国的进口物资缩减到难以应付英国民众的日常之需或维持工厂开工。除非能在大西洋海战中获胜,否则这个国家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非常渺茫。
1705677677
1705677678 几个月来,史汀生和诺克斯一直向总统施压,要求国会授权为英国船只横渡大西洋进行护航。史汀生对罗斯福说:如果没有美国出面干涉“强行阻拦德国潜艇”,那么“调往英国的补给物资就好比把水倒进一只漏水的浴缸里”。海军计划要求从太平洋舰队中调集三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一艘航空母舰驻守大西洋,为商船保驾护航。
1705677679
1705677680 罗斯福知道每个人都在等他迈出这一步。他还明白自己早晚会做出决定的。但是在那一时刻,他拒绝先发制人带头行动。他说服大家:护航会引发交火,而交火则会导致战争。罗斯福相信,大多数人之所以对《租借法案》持赞同态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援助英国,是为了防止美国介入战争,而不是鼓动战争。罗斯福担心护航行动会粉碎国内舆论的一致性,迫使自己把一个意见分歧的国家引入战争。4月8日举行的国内民意测验结果证实了总统的忧虑。当公众被问及是否支持护航行动时,41%的美国人持赞成态度,而50%的人反对。
1705677681
1705677682 总统没有对行动采取进一步限制,而是建议制订一个扩大海上巡逻区域的制度,探测德国潜艇的方位,报告它们与英国船只的相对位置。当报界提出,总统把这些巡航措施比作先驱者们对印第安人的侦察行动,而这些措施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护航行动时,恼怒不已的罗斯福评论道:“指鹿为马,于事无补。”然而,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4月2日在给姐姐安娜的一封密信中,的的确确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当时他告诉安娜,自己所在的海军驱逐舰“梅伦特”号即将加入一个新组建的“护航巡逻”舰队,“‘护航巡逻’这个名字是我想象中最漂亮的名字,因为我所想的一切不久将转变为真正的护航行动”。
1705677683
1705677684 在德国那一边,戈培尔在4月份的一则日记里写道:毫无疑问,“美国正在准备迅速加入战争。假如罗斯福对公众舆论不那么谨小慎微的话,他早就对我们宣战了”。
[ 上一页 ]  [ :1.705677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