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15786
[30] 唐才常(1867—1900),字黻丞,亦字佛尘,又字伯忠,湖南浏阳人。1897年4月(三月)《湘学报》创办,才常任撰述,旋又与谭嗣同、熊希龄等办《湘报》,鼓吹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常出亡日本。1899年冬,与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决议于长江沿岸各省起兵勤王,1900年8月,所统自立军正欲于武汉发难的前夕,被张之洞捕获杀害。
1705715787
1705715788
[31] 张元济注:此一笺为由湖南回申时所发,时穰卿正在湖南。
1705715789
1705715790
[32] 徐致靖,字予静,江苏宜兴人。
1705715791
1705715792
[33] 张元济(1866—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甲午战争后,首倡通艺学堂于北京。《时务报》创刊,他代为在京分派;梁在《时务报》中言论遭到攻击时,他致函启超“勿为所动”;梁与汪康年龃龉日久,准备离馆时,他代致函汪,请予挽留。戊戌四月下国是诏之后,张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同膺徐致靖之荐,并于28日与康同被召见。时张任刑部主事,充总署章京。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辛亥革命之后,张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有年,与梁往来仍很密切。
1705715793
1705715794
[34] 覃溪,清乾隆时内阁学士翁方纲号。此处用以指翁同龢。
1705715795
1705715796
[35] 指杨深秀、徐致靖。
1705715797
1705715798
[36] 指宋伯鲁。
1705715799
1705715800
[37] 康有为说:“死生命也,昔吾在粤城归德门之华德里飞砖堕地掠面下,若移寸许,死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第四一八页)
1705715801
1705715802
[38] 事指革礼部六堂官职,时间应是7月19日。
1705715803
1705715804
[39] 黄彰健《康有为衣带诏辨伪》认为,是诏系政变后康有为据光绪赐杨锐真密诏点定改作,并说8月2日林旭传出的光绪赐康密诏,亦系康据八月初二林旭传出的真密诏改作。详见黄著《戊戌变法史研究》。
1705715805
1705715806
[40] 《翼教丛编》系苏舆所辑,非叶德辉著,梁文有误。
1705715807
1705715808
[41] 即伊藤博文,曾任首相,时来华游览。
1705715809
1705715810
[42] 即康有为。
1705715811
1705715812
[43] 即郑永昌。
1705715813
1705715814
[44] 即大隈重信,曾任首相、外相等职。
1705715815
1705715816
1705715817
1705715818
1705715820
梁启超年谱长编 第二册
1705715821
1705715822
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1705715823
1705715825
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七岁
1705715826
1705715827
《三十自述》:
1705715828
1705715829
“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己亥七月,复与滨人共设高等大同学校于东京,以为内地留学生预备科之用。……其年美洲商界同志,始有中国维新会之设,由南海先生所鼓舞也。冬间美洲人招往游,应之。以十一月首途,道出夏威夷岛,其地华商二万余人,相絷留,因暂住焉。创夏威夷维新会。适以治疫故,航路不通,遂居夏威夷半年。”
1705715830
1705715831
(一)读书箱根
1705715832
1705715833
元旦日,先生与南海、王小航照、罗孝高普在东京明夷阁望阙行礼。二月,南海离日本游美洲。南海行后,先生偕罗孝高往箱根,习静读书,当时与罗共编有《和文汉读法》一书。罗孝高《任公轶事》里记述这件事说:
1705715834
1705715835
“己亥春,康南海先生赴加拿大后,任公约罗孝高普同往箱根读书,寓塔之泽环翠楼,以去冬曾侍南海先生同游处于此。……时任公欲读日本书,而患不谙假名,以孝高本深通中国文法者,而今又已能日文,当可融会两者求得捷径,因相研索,订有若干通例,使初习日文径以中国文法颠倒读之,十可通其八九,因著有《和文汉读法》行世。虽未美备,然学者得此,亦可粗读日本书,其收效颇大。”
[
上一页 ]
[ :1.7057157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