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15911e+09
1705715911 这次两党的关系,虽然接近许多,但是在先生到檀香山以后,因为往来疏阔,便又消沉下去了。次年宫崎谋刺南海的案子发生,两党的合作问题就完全停止。以后两党各成立机关报,在要不要革命问题上进行激烈的论争。以下录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书中记两党在日本交恶情形的话,作为参考。
1705715912
1705715913 “未几横滨有保皇分会之设,侨商之兴中会员,泰半加入。大同学校且有‘不许孙文到校’之标语。梁启超发刊《清议报》于横滨,大倡勤王之说,由是两党交恶日甚。当时徐勤曾致书日人宫崎,力辩无攻讦中山之事。”
1705715914
1705715915 以下节录徐君勤《致宫崎寅藏书》:
1705715916
1705715917 “前闻田野氏云,贵邦人士咸疑仆大攻孙文,且疑天津《国闻报》所刊《中山樵传》系出自仆手。闻言之下,殊堪惊异。仆与中山樵宗旨不同,言语不合,人人得而知之。至于攻讦阴私之事,令人无以自立,此皆无耻小人之所为,仆虽不德,何忍为之。而贵邦人所以致疑者,此必有一二人造为浮言,以惑贵邦人听闻耳。仆实绝无此事也。今支那之局,譬之海舟遇风,其势将覆,而舟人犹复互相争斗,以任其溺灭,虽下愚之人,不致若是。贵邦人咸具血诚,乃心东亚,特以此相规劝,实感谢不止,而犹斤斤以自辩者,盖欲洗不白之冤,而释四方之疑也。先生人望所宗,惓惓于仆,故敢以此相告。”
1705715918
1705715919 (五)创办高等大同学校于东京
1705715920
1705715921 七月,先生联合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创办高等大同学校于东京。《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公启》一文,讲到创办该校的缘起和海外华侨学校的兴起情形,现节录如下:
1705715922
1705715923 “政变以来,内地学校停废过半。而海外忠义之士,愈增蹈厉,横滨大同学校负笈者蒸蒸日盛,而神户继之,新加坡继之,泗水继之,域多利继之,其余筹画开办者,各埠响应。中原文献,盛于海隅,斯实诸君子好义急公之苦心,抑亦我国家转弱为强之起点也。
1705715924
1705715925 然就学者期于大成,任事者贵在进步,合群并举,则声气易通,拾级以升,则高才益劝。故今者大同总学校之设,有不容缓者盖四端焉:横滨学校开设既已经年,生徒精进,成就者不少。而地方有限,教师有限,未能多分班数。故当设高等学,使高才生以次递升,则教者不致太劳,而学者亦易获益,此高等学校必宜设者一也。神户及南洋、美洲各埠,学校相继踵设,其规模与横滨略同,一二年后卒业生徒,皆尚递进,不可无一校以容之,此高等学校之必宜设者二也。政变以后,内地新设之学校,多就停废,其中生徒志士不多,半途弃置,殊可悼叹。今宜设一总区,选其英才,俾得卒业,此高等学校必宜设者三也。内地俊秀子弟怀奇才抱远志,自备资斧游学海外者,不乏其人,此辈大率皆已通中国学问及寻常普通学者,必有专门高等学校乃能助其大成,此高等学校之必宜设者四也。”(《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公启》清全卷十五)
1705715926
1705715927 冯自由在《任公先生事略》里记先生创办高等大同学校的事说:
1705715928
1705715929 “是年夏己亥复得华商曾卓轩、郑席儒之助,设高等大同学校于东京,湘、粤学生从之者三十余人。”
1705715930
1705715931 又《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也记此事:
1705715932
1705715933 “己亥梁启超赖华侨郑席儒、曾卓轩等资助,创高等大同学校于东京。任校长者为栢原文太郎,犬养之左右手也。”
1705715934
1705715935 高等大同学校而外,先生并与神户华侨麦少彭等提倡创办同文学校于神户。该校《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册》里述创办该校的经过说:
1705715936
1705715937 “民国纪元前十三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夏四月,梁任公先生因横滨大同学校成立,专来神户与麦少彭翁商设华侨教育,旋游说于中华会馆,侨众赞成。秋八月创办小学校于市内中山手通三町目二十四番地。翌年庚子春,堂舍落成,命名同文学校。”(《神户华侨同文学校纪念册》第一页)
1705715938
1705715939 杨维新的《任公先生事略》,记先生到日本后,提倡教育的情形很详细。
1705715940
1705715941 “日本横滨、神户两埠华侨子弟教育,先生提倡者甚多。横滨之大同学校,神户之同文学校,均于先生亡命到日本后设立。(大同学校创于光绪二十四年,先生未亡命日本。——原初稿批注。)大同校长如徐勤、林慧如,教员如陈默广、陈荫农、鲍炽、罗昌等,同文教员如何澄一,校长如汤觉顿、锺卓京、吴功补等,皆属康、梁门下。两校养成人才亦不少。大同如曾广勷、卢藉刚、杨维新、郑锦、鲍文、陈国权、陈日平、张金灿、张汝可等,同文如魏邦平、杨言昌等,皆光绪三十年前后之毕业生也。”
1705715942
1705715943 先生到日本不久,就有十几位时务学堂的学生赶到日本去追随他。这一年里先生和他们研究切磋的时候也很多。当时唐绂丞才常也在那里,他们常常在一起商谈革命,后来果然发起庚子勤王的运动。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记这件事说:
1705715944
1705715945 “启超既亡居日本,其弟子李、林、蔡等弃家从之者十有一人,才常亦数数往来,共图革命。”
1705715946
1705715947 此外,在《护国之役回顾谈》和《蔡松坡遗事》两文里记的最详细。《护国之役回顾谈》里说:
1705715948
1705715949 “到第二年就碰着戊戌之难,我亡命到日本。蔡公和他的同学十几个人,不知历尽几多艰辛,从家里偷跑出来寻找。……我们又一块儿做学问,做了差不多一年,我们那时候天天磨拳擦掌要革命,唐先生便带着他们去实行,可怜赤手空拳的一群文弱书生,那里会不失败。我的学生就跟唐先生死去大半。”(《合集·文集》之三十九第八十六页)
1705715950
1705715951 又《蔡松坡遗事》里说:
1705715952
1705715953 “到了戊戌政变,时务学校解散,我亡命到日本。当时那些同学,虽然受社会上极大的压迫,志气一点不消极。他们四十人中有十一人相约出来找我,可是并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他们冒了许多困难,居然由家里逃出来跑到上海。可是到上海后一个人不认得,又费了许多手续,慢慢打听,才知道我的住址,能够与我通信。后来我听说松坡到上海住在旅馆的时候,身上不多不少只剩下一百二十个有孔的铜钱,他在还没有得到我的回信之前,也曾进南洋公学,在那里一个多月。其后我接到他们的来信,凑点盘费,让他们到日本来。但是我在那个时候,正是一个亡命的人,自己一个钱都没有,不过先将他们请来,再想方法。他们来了之后,我在日本小石川久坚町租了三间房子,我们十几个人打地铺,晚上同在地板上睡,早上卷起被窝,每人一张小桌,念书。那时的生活,物质方面虽然很苦,但是我们精神方面异常快乐,觉得比在长沙时还好。在那个时候主要的功课是叫他们上日本学堂。我除了用以前在时务学堂教书的方法让大家读书作札记之外,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预备日本话同其他几种普通学——如数学。这样的生活前后有九个月的时间。”(任公《蔡松坡遗事》民十五《晨报》《蔡公松坡十年周忌纪念特刊》)
1705715954
1705715955 八月十三日,先生与留日同志为文祭六君子于横滨。文见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四十四卷五十一页。
1705715956
1705715957 唐才常的弟弟唐才质回忆这件事说:
1705715958
1705715959 “我和一些同学离开时务学堂后,打算到湖北继续学习,但武昌两湖书院对于时务学堂的退学生,拒不收纳,其他的地方也没有适当的学校可以插足。光绪二十五年夏五月(一八九九年六月),我同范源濂、蔡艮寅(锷)三人,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七月(八月)间,梁启超听说我们来沪,自日本寄函相招,又得到先长兄才常的资助,买轮东渡。到日本后,梁启超用以前在时务学堂教书的方法,让我们读书、写札记。随后时务学堂的学生林圭、李炳寰、田邦璿、蔡钟浩、周宏业、陈为益、朱茂芸、李渭贤等,都分别冒险经上海而到日本,并我共十一人。梁启超在东京小石川久坚町,租了三间房屋给我们居住,又延请日人重田讲授日语等课,为投考日本学校的准备。”(《湖南历史资料》一九五八年第三期唐才质《唐才常和时务学堂》)
1705715960
[ 上一页 ]  [ :1.7057159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