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18509e+09
1705718509
1705718510 “东京通信云,日昨政闻社发出通告全体会员公启一纸,其词如下:敬启者,恭读六月廿七日上谕,称政闻社法部主事陈景仁等电奏云云。本社对内对外,皆以总务员马君良为代表,屡次建议发电,皆用马君名义。其余社员,政治上之行动苟不悖于本社主义,固所欢迎,但只认为社员个人之行动,不能指为代表全体。向例,惟有专折奏事权者,乃能电奏。今陈君一法部主事,何以谕中称为电奏?本社及海内外学界、商界,以电报请愿于政府者,非止一次,何以陈君此电独能上尘天听?本社内地事务所设在上海,陈君之电非上海所发,何以恭读上谕语气指为代表全社?政府态度颇为难解。吾社以主义相结合,期于贯澈初终。政府压制舆论,为各国宪政萌芽时代所必经。本社蒙兹挫折,亦意中事,要在坚忍委曲,以期不负吾辈爱国之本意而已。因社员散处各方,于此次受挫折情节,未及周知,特为说明。以后对于此事若何解决,当再公告。本社一切行动,光明正大,各社员若有疑问,望迳函询本社事务所,勿为外间谣言所惑,是盼。政闻社同人公启。”(《政闻社通告全体社员》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申报》新闻)
1705718511
1705718512 七月十七日,查禁该社的上谕发表后,先生再致蒋观云一书,商解散该社之策:
1705718513
1705718514 “昨上谕想已见,此亦意中事,然政府之肺肝,更予天下以共见矣。得都中同人十日前来书,已知将有此事,盖宪政公会之周大烈忽登报脱党,且与龟山绝交,同人早知其将有非常举动。周氏不以为然,故先自退出,以求脱离关系云云。大约风潮尚不止此,此不过大风之初起于苹末耳。其以后所次第行者,则非政闻社之问题,而或为宫廷之问题也。事既至此,除形式上之解散外,更无别法,惟精神上之结合,当益加巩固耳。其解散之手续如何,及解散后之态度如何,待与上海商定再以奉商。顷黄与之新自上海来,惟彼动身时尚未知此事,上海现在情形如何,已有电往询,得复电当即飞告也。”(光绪三十四年七月《致蒋观云先生及社中诸君书》)
1705718515
1705718516 又一书商自请召讯之法说:
1705718517
1705718518 “四示并悉。自请召讯之议,诚为现在惟一善法,但有一难焉,则应召讯之人是也。以形式上论,马先生当最宜,但以七十高龄当此冲,殊所不安。其次则佛苏与孺博,(先生亦可,然先生亦有嫌疑可供其罗织。)然此两人皆系前此有案之人,若罗织之,则即不以此次名义而追其前罪,则囹圄之厄亦意中事,吾侪能营救之耶?此实宜以弟挺身任之,乃为适合情理,而弟之地位又万不能出此,奈何。若弟能自任之,则敢发此议,或更约数人同为之可也。今弟既不能,自身则逍遥海外,而使同志冒此危险,纵同志不责我,我何以自解?此弟所以审顾两日夜,而不敢决然奉命也。要之,此举必先定肯应召讯之人乃可,而弟之地位实不敢指定某人,公意中知有其人否耶(即其人肯任而总不宜由弟问之公谓何如)?乞见示,若实无其人,则止能照登公所拟解散之通告耳。公函已寄沪酌办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致蒋观云先生书社中诸同志书》)
1705718519
1705718520 此外,先生有致学习馆诸公一书,论谋补救的事。里面所说的肃与长便是肃王和长受卿福:
1705718521
1705718522 “京电不敢发,恐累受电人(肃与长皆在嫌疑中),但已数函往矣。庆处缓颊,已力托之,料弟信未到前,彼亦自能办。因前一次谕下时,长已有报告来,且言顺天府尹系某之走狗,恐生波澜,彼等已预为之防云云。捕人之说,数日来不见发动,或系虚声恫喝,使解散,或有从中调护者,或敌稍缓,为一网打尽计,皆未可知。惟吾辈在外,今日所能设法者,惟有函托都中一二要人而已。”(光绪三十四年七月《致蒋观云先生书学习馆诸公书》)
1705718523
1705718524 结果政闻社终于解散了。七月二十七日《申报》载查禁该社的原因说:
1705718525
1705718526 “七月十七日上谕查禁政闻社,严拿社伙,闻其原因系缘陈景仁等请斥革于式枚一电,某邸颇滋不悦,随分电各省调查该社内容。数日前已得某省电复,有立社处所甚多,社伙甚众,且有要犯混迹其中,故当日召见时面奏情形,随下严行禁止,饬属拿办之谕。”(《申报》《政闻社谕拿原因》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1705718527
1705718528 政闻社被查禁的近因,除陈景仁案以外,五六月间南海先生所主持的海外亚、美、非、欧、澳二百埠中华宪政会华侨公上请愿书一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请愿书所请九件事中,有(一)立开国会以实行立宪,(二)尽裁阉宦,(三)尽除满汉之名籍而定名曰中华,(四)营新都于江南以宅中图大等四条。——这都是清廷忌讳的事。此外,预备立宪公会所发动的各省国会请愿代表,也正齐集京师,进行请愿运动。所以结果才有这霹雳一声的查禁上谕。七月二十八日《申报》再详志其原因说:
1705718529
1705718530 “十七日降谕严治政闻社原因,已录昨报,近闻此事之主动者,系南洋二百埠华侨请愿书所致。上月中旧金山中华帝国宪政会总长康有为、副长梁启超联合海外二百埠侨民上请愿书,主张十二大请愿,内有撤帘归政,尽裁阉宦,迁都江南,及改大清国号为中华国数款,最为政府所骇怪。某日退值后,各枢堂即会同宪政馆政务处会议,某邸谓朝廷锐意宪政,即拟开设国会,使人民参与国政,亦断不容有此荒谬请求,致扰大局。某中堂谓中华帝国宪政会远在海外,难于解散,惟沿海各省分设政闻社与梁启超有关系,不如先查政闻社为下手之地。各堂多以为然,越数日,即拟严拿社伙之旨。”(《严治政闻社详志》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申报》)
1705718531
1705718532 又该报转载上海《字林西报》论清廷无意立宪消息一则云:
1705718533
1705718534 “《字林西报》北京访函云:前日,皇太后特下谕旨,命各省督抚严拿政闻社社伙,雷厉风行,闻者错愕,莫明其故。按政闻社为各省绅商所组织,去年成立,社中目的为协助政府调查各国立宪制度,俾中央政府得以创立国会,实行宪政。近者赴德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二次电请缓立宪,政闻社社员陈景仁电奏请革,不意遂触政府之忌。盖满洲守旧党皆谓立宪政体利于汉人,而满人历朝所得之权利皆将因此尽失,故竭力反对之,近日《江汉日报》复因登外洋华侨请愿书为鄂督所封。以上两事,皆足阻中国革新之举。目下政学绅商已无敢再述及立宪二字,即江苏、江西、安徽、广东、浙江各省公派入京之代表,亦均拟束装回省。据此以观,满洲政府之政策,实欲箝制国民之口舌,使之不言,而严办政闻社社员,不过借端而已。”(《西报论政府无意立宪》,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申报》)
1705718535
1705718536 政闻社解散后,先生便专心从事著述,但对于政治事业并不灰心放弃,他在当日给徐佛苏的一封信里,讲的很清楚,现在钞录在下面,借见当日先生的心绪和志愿:
1705718537
1705718538 “连示悉。日来已屏百事,专务著述,故复书辄日延一日,劳公悬望久矣。
1705718539
1705718540 承规各节,谨当铭心,惟中有不敢尽从同者。政治生活,此时固无从下手,然谓竟抛弃之,则非惟于义有所不安,即于势亦有所不可。十年来,以虚誉忝负一部分人民之望,社会之恩我不为不厚,此身惟有奉献之于政治界耳。若外界之阻力,则纡曲其途以达之可,时机之未熟,再养晦以待之可也。若夫舍此不治,则此外更有何道以为吾报国之地耶?非惟弟有然,即我公亦有然,望思之。
1705718541
1705718542 在经济界谋树立,自是达吾目的之一法门,然公说亦未审情实者。凡一事业,无论大小,必有经验者乃可望成功。吾侪皆书生,于持筹握算之事,一无所知,以营商务,小试则小败,大试则大败耳。近年来非不尝谋此,而屡试辄蹶,故今颇惮之。此次西事未知结果如何,弟恐社之风潮,其影响且将及彼耳,姑待之。
1705718543
1705718544 弟现在专从力著述,非惟养晦时代固应如此,抑亦为饥所驱。今广智日在岌岌之中,非有以扶之,则目前已无以为聚人之用也,故不得不黾勉从事也。骏声已北否?桂中不便致书,已详前函,想骏能谅也。”(光绪三十四年《致佛公书》)
1705718545
1705718546 八月初一日,宪政编查馆资政王大臣奕劻、溥伦等进呈宪法议院选举各纲要,及议院未开以前逐年应行筹备事宜。奏谕颁发,依限举办,限九年筹备完成。
1705718547
1705718548 (三)光绪帝和西太后的崩逝
1705718549
1705718550 十月二十一、二(11月14、15日)两日光绪帝和西太后先后崩逝。关于光绪帝崩逝不明的事,到现在还是一桩疑案,无从证明,但是据王小航《方家园杂咏记事》的研究,虽然不知道毒弑他的确是何人,和崩逝时的确实情形,但是主谋的决逃不出西后、隆裕和袁世凯三个人,帝后崩,即依遗诏由溥仪继位,以其生父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705718551
1705718552 帝、后崩逝后,先生和南海便积极进行倒袁的事,袁氏也多方中伤先生,但是结果袁氏终于十二月十一日奉命回籍养疴。他这次的黜革,先生和南海的运动是有相当力量的。现在把有关这次运动的几篇材料抄录于下。
1705718553
1705718554 十一二月间,先生致蒋观云第一书,言已经进行倒袁事:
1705718555
1705718556
1705718557 “顷得颇碻消息,言摄政王之谦,大有深意。其人深沈而有远略,所布置者颇多,现在不遽发者,徒以在大丧中虑失国体,大约百日服满后,必有异动云云。公所示诚切中事理,两旬来已遵此方针进行,肃之外,尚有其途,成否虽未可知,要之人事所能尽者止此矣。觉[13]以指目者众,故都中人来函暂止其行,然行期亦不远,都警厅及沪道皆公路[14]鹰犬,各报受其钤制,故所传消息,无一足信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致蒋观云先生书》)
1705718558
[ 上一页 ]  [ :1.7057185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