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19567e+09
1705719567
1705719568 但目下祖国之风潮如何,果系属于何党之力,抑实系孙文为总统,究竟内容如何,本党尚有雪耻之一日否?仰即明白回示,俾得坚持到底。倘实系孙文为总统,本党必无望之期,且防回唐仍恐被其加害。因今他党人布散谣言,称说沙加免度埠会长郑伟堂回粤,私办军火,接济官军,被革党拿杀十余人等语。料此话必系他党造谣,借以动人仇杀而报私仇之计。种种造谣动公愤之事,不一而足。先是未拆会所之前,屡次迫令本会悬革党旗帜,以为公贺孙文总统及补祝改用阳历纪元之政策,经从权悬挂后,又云本会之扁额有帝国二字,不合今孙文为总统,驱逐满政府,则帝国二字犯讳,须要即刻落此额等语。曾又应允,以布遮盖此二字,不过除二三点表之久,仍不能相谅,真是强横无理,禽兽之不若也。俗云所谓未登天子位,先置杀人刀,天必不祐,且观其后矣。回信祈照此招牌付来便妥,皇家箱第624号,此事须经如此,团体尚足可持。尊处素与其反抗,仇恨极深,仰祈预防小人暗害,须要严防慎变,实敝同人等有厚望焉。”(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美属市得顿埠同人《致日新大报馆列位同志书》)
1705719569
1705719570 十二月二日,美洲华侨立宪党员廖照、蒋奈、林鹤年、刘天锡、林任之等致南海和先生书:
1705719571
1705719572 “以上种种事实,为我同志所急欲研究,刻刻不能去诸怀。其尤为急中急者,如紫山君函中所云,王、李二君愿任破坏,以政治许吾党一事,极为我等所赞同实行,想紫山亦必有函贵处在先矣。此事成则吾党有功,不成则吾党无损,但未知王、李为何等人物,足以有为否耳。此间同志已飞函君勉先生,劝其早整归鞭,以联络被逼绅富,增长势力,为王、李之后盾,必须实行革上革主义,而后吾广东乃成一片干净土,而后吾党乃得吐气而扬眉,否则吾党在广东位置,诚不知如何而可耳,实无面目以入广东之门耳。焚毁《商报》之耻,未知何时方雪,昨封禁《国事报》之特电,又见告矣。美洲吾党除云域鸟少数□□仅足支持,加东时有冲突,中央各小埠早不能支,而美国大埠会所扁额被其逼落勒扯民旗,砵仑限于廿四小时而扯旗落扁,我同志不服,尚在交涉中。市作顿限以四小时而落其扁额,不准有帝国字样。同志太少,不能拒绝,卒被鼠党——所谓同盟会用野蛮手段而破碎之,且毁坏会所各伟照而莫敢谁何,并殴伤同志五六人。一月以来,各埠同志告警,书其抑郁之情,诚不忍卒读耳。呜呼!似此奇耻大辱,不有革之,耻何由雪?愿公等主张进行,以固党势,而安党众,同志幸甚,大局幸甚。”(宣统三年十二月二日廖照、蒋奈、林鹤年、刘天锡、林任之《致总长副长书》)
1705719573
1705719574 这次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的成功,原因很多,助力也不少。徐佛苏在他的《梁任公先生逸事》里论述的很详细。
1705719575
1705719576 “查国会请愿代表被逐出京之时,约系庚戌冬及辛亥春间,当年清廷采载泽、铁良等中央集权之议,一面对于汉人中之各省疆吏或罢免,或内用,例如袁世凯、岑春煊已罢免,张之洞已内调军机;一面以旗人中之新进者擢为重要方面之尚书及各总督,借以缩小各省权力,防止民权。而尤欲收回全国省有商有之各铁路为国有,以统一交通,为中央集权之本位,并以素有交通经验之老官僚盛宣怀氏简为邮传部尚书。盛氏采郑孝胥之建议,拟收回粤汉铁路为国有。当时东南各省绅民反抗此事,风潮极大,而尤以该路路线经过之粤、湘、鄂、川四省人士攻之更烈。而各省风潮集中之地,即为谘议局。盖因该议局之权力,可以代表民意,收受省民请愿,以监督本省之行政长官故耳。当日四川谘议局长蒲殿俊氏,湖北谘议局长汤化龙氏因彼此久有国会请愿团及宪友会之关系,又因请愿代表被清廷驱逐,吾辈同志有秘谋地方革命之一段事实,故汤、蒲两氏趁此机会力谋川、鄂合作,借铁路风潮以推翻清室,蒲氏因得有鄂谘议局之后援,乃胆魄愈壮,决欲借保路权以张民权,故誓死代表民意,痛诋清室昏暴,激昂悲壮之电文不下数十百通,随时登载报纸,激励国人。虽当时清廷电令川督赵尔巽氏秘电(当时赵已出川)蒲氏磋商收回铁路国有之命令,请谘议局和缓风潮,然蒲氏因久与各省同志有鼓吹政潮推翻清主之成议及决心,故对于清室种种之威胁利诱,而毫不改变原有计划,致川省民气日趋强硬,而川边垦务督办赵尔丰氏因阻禁川人争路,不能留川,竟被民众戕毙于途中,并立即公举蒲殿俊氏为四川都督。(原注:清廷后曾简端方督川,端氏赴任亦被戕于途中。)川人遂通告全国,通牒外交,显然对于清廷宣布革命独立,彼时川省民意之激烈及整齐,堪为国史上空前之壮举,并实为全国革命独立之急先锋矣。当时更可喜者,川省于首倡独立之后,清廷为预防全国响应计,决议倾全国之兵合攻川省。此时川人正艰危忧患,无力善后之秋,适有鄂省汤化龙氏领袖谘议局,亦誓死护路,响应川省,此为川省惟一之友军,最强之后援也。盖鄂省为全国交通最广之重镇,为川省地理最毗连出入最便利之邻邦,若鄂能助川,不仅清廷难出重兵以攻川,且川省独立之主义及声势,大可由鄂省传达于长江上下游,以便广收各省军队及民众之援助。鄂省谘议局既与川人合助,致争路独立之风潮,满布于东南半壁。鄂省内则有张伯烈氏诸人舍命争路,外则有湘、赣、皖、浙、粤、闽、滇、黔各省日益援应,致川省得以安稳独立,而清廷惊忧失措,不知南征西讨如何着手也。及至武汉三镇风潮震地,一夕数惊之秋,革命党人孙武、张振武、方惟诸氏乃潜伏督署,四围掷放炸弹,并秘约会党四处起事。不料炸弹一响,鄂督瑞■氏(清宗室)即改装逃往英国兵轮,拟即赴沪。彼时党人四起,秩序纷乱,鄂谘议局即开紧迫会议,谋举议长,汤化龙氏为临时都督,维持治安。而汤氏因自身毫无兵权,难保治安,乃匿居某地,转托友人向局辞职,并力推本省陆军某镇协统黎元洪氏为都督,(原注:查鄂省陆军统制原张彪,因其平日舆论甚劣,不明大义,故鄂人信仰黎氏而被推出。)请谘议局选任之,于是谘议局续举黎氏为湖北临时都督,并步趋四川之后,对于清廷宣告起义独立矣。鄂省独立之后,大倡清主退位及五族共和之议。一面则南方各省均渐响应独立,一面则清廷起用袁世凯统率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诸旧部,南下讨鄂。及袁氏手握重兵,追念昔年免职夙愤,逆料清廷不足有为,原无效忠故主之意,加以其人一面有不代满人杀汉人之口号,一面有清君退位自身凭借武力硬作总统之野心,乃授意段、冯诸氏,通电赞成共和。于是清廷更恐,复派唐绍仪、伍廷芳诸氏赴鄂议和。伍、唐两人抵鄂后,深知革命大势已成,乃完全承诺武昌军政府之提议,换回清主逊让及优待清室之若干条件,以捧呈清廷矣。于是民军不劳北伐流血,而清室完全退位,共和完全成立,武昌完全定为首义之邦矣。回溯川、鄂两省,因争路权而倡独立,革命之最初时期,并未表现革命党人有何种伟大之势力与计划存于国内,尤无一团一旅之革命军队可言。且待至川、鄂久布独立,袁、段已赞成共和之后,则革命党中之第二首领始由海外赶至武昌。待至长江下游,各省完全独立,武昌军府将改都江宁之时,则革命党中第一首领始由海外赶至江宁。若就辛亥年各省先后独立之日历考,乃知辛亥共和之成立,革命党人虽系成功者,结果者,然最初之造因者,实以川、鄂二省之谘议员为最有力。假令清廷昔年不坚持铁路归国有耶,则全国人民及各省谘议局何从得一大题目而谋独立?又假令当年无各省谘议局以集中人才,监督省治,代表民权耶,则人民何从得一法定的议政机关民意机关,借以反抗清廷、扰乱清政?再就先后独立之各省地理言之,假令最初争路者非交通阻梗素堪闭关自守之川省耶,则当其戕杀赵尔丰自举都督之时,清廷可立派大军剿平内乱,缉戮祸首,而大事已矣。若既无川省独立,以资号召,又无川省议员于事先联结鄂省之议员,则鄂省议员安有公义私交上之同情,而妄倡独立,以本省为孤注耶。若就以上事理推论之,则可简括下一断案曰:辛亥革命之一举成功,无甚流血之惨祸者,实大半由于各省议员根据议政机关,始能号召大义,抵抗清廷也,又大半由于各省谘议局之间有互助合作之预备与其目标也。而各省议员之能决心合作,实大半由于议局之领袖曾受清廷驱逐请愿代表之耻辱,及经宪友会密谋地方革命之激动也。而昔年国会请愿之能监促清廷,设立各省谘议局,畀人民以议政之权力者,实大半由于梁先生能以精神及著作领导会等之奋斗也。此可知民国之成立,梁先生实有间接之大力,(原注:后来讨洪宪讨复辟二役内未列入。)并可知先生四十年间以著作报国之历史,实以此次运动者为第二期之事业。”(徐佛苏《梁任公先生逸事》)
1705719577
1705719578 “是年先生迁居神户下山手通麦氏之留春别墅。”(见杨维新《与丁在君书》)
1705719579
1705719580 先生是年著述中除《新中国建设问题》和《与上海某某报馆主笔书》两篇以外,尚有《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一文。此文系记述正月间先生与汤觉顿对于国事之谈话和辩难者,读了可见先生对于国事问题的见解和态度。先生在该文篇首记其缘起说:
1705719581
1705719582 “春寒索居,俯仰多感,三边烽燧,一日数惊,日惟与吾友明水先生围炉相对,慷慨论天下事,刿心怵目,长喟累欷,辄达旦不能休。明水谓其言有足以风厉国人者,乃迻述之以为此文。”(原文《国风报》第二年第五号第五页)
1705719583
1705719584 此外讨论时事的文章,尚有下列各篇:《粤乱感言》、《对外与对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论政府违法借债诿过君上之罪》、《违制论》、《国民破产之噩兆》、《政党与政治上之信条》、《中俄交涉与时局之危机》、《论边防铁路》、《为筹备宣统四年预算案事敬告部臣及疆使》、《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收回干线铁路问题》、《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
1705719585
1705719586 关于诗的方面,正月先生有《人日立春》一章,五月有《南海先生倦游欧美载渡日本同居须磨浦之双涛■述旧抒怀敬呈一百韵》一篇,十月有《十六日先帝三年丧毕志恸》一章。读了可见先生当日的感慨情形。
1705719587
1705719588 [1]“彼辈”,《梁任公年谱稿》作“似吾辈”。
1705719589
1705719590 [2]庚戌,当是辛亥之误。
1705719591
1705719592 [3]“此”,似“日”之误。
1705719593
1705719594 [4]刘壮肃,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1885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首任巡抚,1895年死,谥壮肃。
1705719595
1705719596 [5]罗瘿公,名惇曧,广东人。
1705719597
1705719598 [6]此函似系两次写出,9月8日在日本时写成,未发,21日抵奉天后,又续写。
1705719599
1705719600 [7]院字下,疑脱“为”或“改”字。
1705719601
1705719602 [8]土头,指袁世凯。
1705719603
1705719604 [9]远,即梁启超,又号孟远。
1705719605
1705719606 [10]冢骨,指袁世凯,曹操训袁绍为“冢中枯骨”。
1705719607
1705719608 [11]蓝公武,字志先,江苏省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曾任《国民公报》社长、《庸言》杂志主笔等。
1705719609
1705719610 [12]龙,龙济光,广东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
1705719611
1705719612 [13]秦,秦炳直,陆路提督。
1705719613
1705719614 [14]李,李准,广东水师提督。
1705719615
1705719616 [15]公孝,似即指岑春煊。
[ 上一页 ]  [ :1.7057195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