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21381
是年先生题跋碑志最多,均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兹不赘录。至所为散文,除前面所引三篇外,尚有下列四篇:《永川黄公略传》、《都匀熊公略传》、《贵定戴公略传》、《麻哈吴公略传》。
1705721382
1705721383
[1]由云龙著《护国史稿》(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四期)摘此书一部分,谓系梁《致滇中将士第二书》,今获此书全文,可知实梁于护国之役中《致蔡松坡第一书》。
1705721384
1705721385
[2]张耀曾,字镕西,云南大理县人。
1705721386
1705721387
[3]仲和,章宗祥字,时任驻日公使。
1705721388
1705721389
[4]后藤新平,日本政府外相,十月,随大隈内阁下台。
1705721390
1705721391
[5]朱庆澜,浙江绍兴人,时任广东省省长。陆荣廷,字幹卿,广西武鸣县人,时任广东督军。
1705721392
1705721393
[6]象山,宋人陆九渊别号,此指陆荣廷。
1705721394
1705721395
[7]晦翁,宋人朱熹号,此指朱庆澜。
1705721396
1705721397
[8]鹅湖,宋代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因学派不同,他们尝于江西鹅湖论辩。此指朱庆澜、陆荣廷。
1705721398
1705721399
[9]考亭,朱熹讲学之处,此指朱庆澜。
1705721400
1705721401
[10]陈锦涛,字澜生,广东南海县人,时任财政总长。
1705721402
1705721403
[11]靳云鹏,字翼青,山东邹县人,曾任参战督办公署参谋长;徐树铮,字又铮,安徽萧县人,曾任陆军部次长。
1705721404
1705721405
[12]叔鲁,王克敏字,浙江杭县人,1917年12月继梁启超之后为财政总长。
1705721406
1705721407
[13]即徐世昌、王士珍、陆宗舆。
1705721408
1705721409
[14]东海,为徐姓郡望,此指徐世昌;仲老,指张一麐,字仲仁。
1705721410
1705721411
1705721412
1705721413
1705721415
梁启超年谱长编 第九册
1705721416
1705721417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
1705721418
1705721420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 四十六岁
1705721421
1705721422
自去腊以来,先生治碑刻之学甚勤,故是岁所为金石跋、书跋、书籍跋最多。春夏间先生屏弃百事,专致力于通史之作,数月间成十余万言。至八九月间以著述过勤,致患呕血病甚久,而通史之作也因以搁笔。十月国内和平统一运动起,南北名流有和平促进会之组织。十二月酝酿一年之欧游计划成功,二十八日先生偕蒋百里方震、刘子楷崇杰、丁在君文江、张君劢嘉森、徐振飞新六、杨鼎甫维新等由沪乘日本邮船会社之横滨丸放洋,是为先生此后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起点。
1705721423
1705721424
正月,有发起松社的计划。是时先生已有出游之意,一月十二日张君劢致先生一书,论发起松社的目的和功用说:
1705721425
1705721426
“别又数日,良念。晨间唐规严来谈松社发起事,以读书、养性、敦品、励行为宗旨。规严之意,欲以此社为讲学之业,而以罗罗山、曾文正之业责先生也。闻百里前在津曾亦为先生道及此举,今日提倡风气舍吾党外,更有何人?盖政治固不可为,社会事业亦谓为不可为,可也?苟疑吾自身亦为不可为,则吾身已失其存在,复何他事可言。笛卡儿所谓‘我思,故我存’。惟有我思,故有是非。哲学之第一义谛如是,道德之第一义谛亦复如是。规严之意既为方今救世良药,而又为吾党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处于无可逃之地位,故力赞其说,而敢以就正于先生也。望有以教之。至此社办法,一、既为修养团体,无取发表于外。二、人数极少,仅以平日能相信者为限,合军人政客于一堂。三、一星期请先生来京一二次,就人心风俗处讲演一二时。四、标修数事,为身心之修养。五、此外各任就智识科学问研究,如有所得,可与公众相交换。此皆森感想所及,拉杂书此,其详尚待商订也。乞示覆,俾与百里规严等商之。”(民国七年一月十二日张嘉森《致任公先生书》)
1705721427
1705721428
又张氏一月三十日一书再论发起松社和先生出游的事说:
1705721429
1705721430
“二十七晚赴津时,叔鲁有语属转告先生,云先生致叔鲁函中有游思勃勃之语,必请先生来京一行,再作出游之计。所谓出游者,指欧、美之游耶?赤手空拳,如何行得去。青岛屋高丽人愿以二万出售,以十分之三报酬小川,此事交涉已办至此等地步,所待决者为先生要不要耳。森以有人要买为前提,商之两方,两方条件既已商定,先生若再犹豫,惟有早日回绝,如何祈速复为幸。松社事为一种精神结合,非日日以精神相磨砺,万无益处,房屋乃其小者,根本方针在先生以何种精神提倡此团体,并如何为之不倦而已。当与规严、百里商之,再行函告,匆匆以夜深不再缕缕,敬复。”(民国七年一月三十日张嘉森《致任公先生书》)
[
上一页 ]
[ :1.7057213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