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22490
1705722491
(一)整理重要古籍校勘训释编订,令尽人能读且乐读。
1705722492
1705722493
(二)将旧籍或新著翻译欧文。
1705722494
1705722495
(三)编定学校用之国史、国文及人生哲学教本。
1705722496
1705722497
(四)以定期出版物公布同人研究所得。
1705722498
1705722499
(五)巡回讲演。
1705722500
1705722501
一、现时所需最低限度之经费:
1705722502
1705722503
(一)建筑院舍费四万元。
1705722504
1705722505
(二)购置图书费二万元。
1705722506
1705722507
(三)头两年经费共四万元。
1705722508
1705722509
启超今以极诚恳的意思,及积极负责任的精神,敬求海内同志予以乐赞,俾得于十二年秋季始业,不胜大愿,梁启超百拜。”(民国十二年一月)
1705722510
1705722511
二月二日,先生致张东荪一书,论对时局态度与文化学院事:
1705722512
1705722513
“致君劢书悉。吾辈本已立战线上,初不因人,都中斗者似无力,或当俟再受绝对的摧残后,方有办法耳。今日之事,须练有劲旅乃能作战。吾辈须以奋斗中坚队自任,但此为数年后事也,公谓何如?文化学院简单之建筑终不可少,即此亦非三、四万不可,故小启内之数目实不能减,现所得者尚不及十之二也。此间有人建议,约二十人,每人认募五千,已函揆初、孝忻[1]属各认一分,望就近约同振飞[2]一鼓厉之。”(民国十三年《与东荪足下书》)
1705722514
1705722515
先生创办文化学院的计划和征求赞助的启事,遍达各处后,名流中复书慨愿捐助者颇不乏人,学生中因仰望而致书愿来受教者也大有人在。至此项计划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大概仍是经费的困难,现在摘录两篇材料于下作为参考。
1705722516
1705722517
二月六日,张正禄致先生书,可见其倾慕先生之殷和仰望此项计划之切:
1705722518
1705722519
“任公先生钧鉴:生不才,窃慕先生之为人久矣。自束发受书,读先生之文章,辄怦然心动,思一瞻丰采为幸。未几在天津、长沙两处,竟得于万声欢呼中亲聆伟论,如慰饥渴,徒以境殊势异,无缘受业,一闻大道,至深怅惘。生不才,窃思民国肇造,大乱频仍,固为改革中必经之阶级,要以无强有力之学说为之主,致人心惶惑无所依归,只骛功利,不尚名节,实乱因之最大者也。忧时之士,鉴于泰西文明,盛倡物质救国之论似矣;然不先正人心,图精神之改进,何异与虎添翼,其乱弥滋。譬之本不固而求叶之茂,源不深而望流之长,无有是处。我国列圣相传之心法,阐明性理之学,至精至微,无远弗届,无物不赅,大莫能载,小莫能破,得之则蔬食饮水无以改其乐,颠沛造次无以易其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久可大,能用能藏,诚世界之明星,人类之救主,不仅为国粹已也。生今之世,欲救今之俗,舍就固有之国学而发辉光大之,其道莫由。生之怀此想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顷阅报载先生欲鸠集同志,创设文化学院,以整理国故,培植青年,沟通东西之文明,慰解人类之沉闷,开物成务,继往兴来。读竟不觉如火如沸之热潮,突涌而起,遂忘其疏愚,谨缕陈所怀于次,伏乞垂察,而曲成之,实深感祷。
1705722520
1705722521
(1)觉人生在世,当确有树立,以造福社会,不然碌碌与草木同腐,又何贵有此生哉。
1705722522
1705722523
(2)觉人生最荣耀之冠冕,莫如具优美之学识,高尚之情操,可传于天下,可法于后世。而世俗之高官厚禄,无殊朝露,实卑卑不足道。
1705722524
1705722525
(3)觉人生最愉快之事,莫如与当代贤豪朝夕相从,积深研几,以扩心胸,而广闻见,虽南面王乐无以易此。
1705722526
1705722527
(4)觉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为不我欺,只要有良师益友,提撕警觉,又何业不可成,何功不可就哉。
1705722528
1705722529
(5)西哲有言,人能每日一时专究一种科学,不十年即为博士。中庸亦曰:人一已百,人十已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故人之能否造就,当以有无决心毅力为断,不关秉性之智拙也。
1705722530
1705722531
(6)现时之学校制度,徒为贵族及资产阶级之子弟而设,以致有志上达者,苦于无力,而有力者,又不肯苦读。此人才之所以日乏,而国事之所以益不堪问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贤豪出自穷巷桑户者为多,盖其操心危,虑患深,故所成就者亦大。确信先生创设文化学院,必能调剂斯弊,对于坚志向学苦于无力之青年,当有以处之也。生不才,自幼颇知振奋,嗣以经济关系遂改习军医专门于天津,毕业以还,不数年得遍历秦、陇、燕、赵、齐、鲁,东北至满、蒙,凭吊遗迹,益增神往。徒以人事日纷,遂致大好韶光,半多虚度,良用慨然。亦尝与环境奋斗,力自振拔,奈盲人瞎马,卒鲜有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此生将永坠千仞之渊,无复扬眉吐气得闻大道之一日矣。每于中宵起舞,望月兴悲,而孰知幼时所渴慕梦想之任公先生创立学院之声达于耳鼓,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今而后始,获受业之机会,或者能遂平昔之壮志,不虚生于人世乎。孟子曰:‘五谷不熟,不如荑稗。’又曰:‘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夫子设科虽有函授一门,然以学无底蕴,事多乱意,不用猛火煮,断然有成,故决计舍去一切职务,专心肆志受业于先生之门,以终生从事。第不知入院手续如何?院中规程如何?伏乞即日择要赐示,以便早作准备。不胜拜祷企盼之至。”(民国十二年二月六日张正禄《致任公先生书》)
1705722532
1705722533
三月二十六日,张季直致先生书,除言捐助千金外,并论提倡教育方法与先生不同:
1705722534
1705722535
“奉书敬悉。讲学之益,稍具知识者能言之,惟谋费于今之政府,则知公必有今日耳。公之谋教育无所谓根据地,故业广而博;走以村落为本,故力专而狭,亦惟有所根据,乃有不能济人人之病。南通地方教育慈善公益事业,常费岁有所增,顷为明年自治报告会筹备计,亦已负债二十万矣。知其不可而强为之,志盖与我公同也。兹与叔兄谨合助千圆,固知戋戋之数,诚无所补,但亦寸缕粒粟之愿耳。”(民国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张謇《致任公先生书》)
1705722536
1705722537
二月十日,先生著《陶渊明年谱》成,其自序中述著该书之经过甚详,兹录如下:
1705722538
1705722539
“秋冬间讲学白下,积劬婴疾,医者力戒静摄,宁家后便屏百虑,读陶集自娱。偶钩稽其作品年月,而前人所说,皆不能惬吾意。盖以吾所推定,陶公卒年仅五十六,而旧史旧谱皆云六十三,缘此一误,他皆误矣。遂发愤自撰此谱,三日而成。成后检箧中故书,得旧谱数种,复以两日校改之为斯本,号称养病,亦颇以锼刻愁肝肾矣。
[
上一页 ]
[ :1.705722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