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3958e+09
1705739580
1705739581 将是我今生的唯一遗憾
1705739582
1705739583 5月17日夜里,我们就要出发了,向着梦一般的巅峰。
1705739584
1705739585 不管会不会成功,我唯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
1705739586
1705739587 “必须活着回来。”
1705739588
1705739589 5月18日零点,我们出发去C2营地,这是冲顶前最后一趟通过孔布冰瀑。凌晨出发后两个多小时,正通过孔布冰瀑时,我在对讲机中听到这样一句话。
1705739590
1705739591 “感觉自己状态不好,不是来爬山的……”
1705739592
1705739593 这是平日表现自信又强壮的29岁身高1.9米的澳大利亚小伙子Steward,他要求撤回EBC大本营。这意味着他在最后关头主动放弃了登顶机会。无奈,在后面收尾的领队Adrian只好在黑夜里陪他下撤到EBC大本营,领队因此会错过通过孔布冰川的最好时机,只能留在EBC大本营等待明天夜里出发,再与今天已经在C2营地的大队伍汇合同行。
1705739594
1705739595 我想,Steward放弃最后的攀登不是他的体能问题,而是心理原因。这次登山,一路上,他一直在衡量自己登顶的可能性,他曾经问我:“你觉得自己登顶的可能性有多少?”还未等到我回答,他已经说出了那个可能被他自己反复评估了无数次的答案:“我觉得我们俩登顶的可能性都是50%。”
1705739596
1705739597 他为了那50%的“不可能”在最后关头放弃,我却选择为那“50%”的可能坚持。
1705739598
1705739599 今天出发时我走在队伍的中间,后来走到冰塔林时,受到Steward放弃攀登和孔布冰川险峻的威胁,我逐渐加快了速度,走在了队伍的前面。我一直想找到自己的节奏,尤其是从C1到C2的路上。这一段路是很长的大缓坡,没有太大的危险,我已完全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虽然从EBC大本营到C2的整体路线非常长,但今天这一路我还算轻松,用时8小时20分钟,找回了我在Lobuche适应时的那种自信轻快的感觉。可走在最前面的被称为“无敌猫头鹰”的丹麦队员,居然比我还快了一个小时到达C2营地。
1705739600
1705739601 5月19日中午,在C2营地休息时,黄怒波登顶归来。这位称作诗人企业家的登山前辈,黑红的脸上写满了登顶成功后的满足和愉悦。他把自己所有的登山装备都亮出来,只要大家有需求,都会热情地赠送或者出借,恨不得空着手下山。他本来打算马上下撤到EBC营地,这几乎是每个登山者登顶下山后的共同愿望——恨不得一步跨回到大本营。为了安全起见,经验丰富的王石强烈建议他在C2休整一晚,等到第二天一早再下山。
1705739602
1705739603 我这两天状态一直都不错,一路攀登,一路拍摄。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最后的关键时刻,越往上走,挑战越大,攀登越艰辛,隐藏的危险也越大。所有攀登者都恨不得把一切不必备的装备扔在低营地,尽量为攀登减负。为了提高安全系数,我也必须认真考虑在攀登路上减少拍摄的时间。接下来的攀登中,自己不能像在Lobuche那样又带相机又带摄像机,一路交替拍摄,我计划在不同的路段用不同的机器拍摄,这样会比同时使用两台机器拍摄节省体能、减少风险。
1705739604
1705739605 在C2营地,我教过夏尔巴小扎西(Tashi)摄像机的简单使用方法和拍摄技巧,他将负责我去往顶峰路上的最后部分的视频拍摄。我们俩的英文都不好,沟通起来很费劲,连比带划,我也不知道,Tashi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
1705739606
1705739607 Tashi刚23岁,完全没有拍摄经验,攀登经验也不多,这次攀登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在最后一站出发前临时决定协助我负责拍摄视频。我并太不在乎他年龄小和攀登经验少,从他做事热情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上,我判断他应该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去往顶峰的路上,我负责拍摄照片,他负责拍摄视频,这样可以留下一些难得的攀登珠峰的照片和视频资料,我不仅把这看做是一次记录,也希望是一次创作。在登山期间我渐渐对高海拔拍片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眼睛把在城市里无法看到的景致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这也为我的攀登增添了另一份乐趣。
1705739608
1705739609 我们这支队伍,正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继续攀登。
1705739610
1705739611 5月21日,整支队伍顺利到达了7400米的C3营地,我今天的攀登不再像上次适应攀登那么煎熬,状态也轻松了很多。由于C3营地是建在一个很陡的雪坡上,走出帐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非常小心,就在这个地方,曾经有人从帐篷里出来上厕所,不小心踩滑而滑坠,最终连遗体都没有找到。因此,我们很少出帐篷走动。
1705739612
1705739613 夜里一直刮很大的风。阿芳担心地问我:“静静,我们会不会被吹走啊?”我安慰她:“你安心休息吧,我经历过12级风,这么大的风没事儿。”实际上,我心里多少也有些担心,怕帐篷被狂风撕破,把迷糊睡梦中的我们卷下山去。但是与其杞人忧天,不如镇定面对。 
1705739614
1705739615 昨夜的风并未使帐篷受到任何损坏,由于已经到达7400米的高度,我们开始小剂量用氧,吸氧后感到自己的状态很不错。
1705739616
1705739617 早上,我听见帐篷外面依然狂风呼啸,正在想今天是否能按计划继续往上攀登,突然听到向导喊大家起来,准备向去往顶峰的最后一个C4营地出发。
1705739618
1705739619 从C3到C4的攀登路线,首先是向上攀登一段洛子面,然后再斜上横切。在洛子面横切相对安全的位置,我拿出摄像机拍前面排成一排行走的队友,正好赶上一阵大风刮过,自己还得意地庆幸赶上了这样一个镜头,然后还把摄像机反过来自拍记录。接近南坳路线是需要攀爬一段陡峭的岩石区,然后再延着岩石区斜切到珠峰与洛子峰中间的平地,也就是C4营地—南坳。
1705739620
1705739621 今天大家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C4,虽然途中有一段比较难于攀登的路段,但是由于大家都已经开始吸氧,所以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异常。
1705739622
1705739623 在珠峰最高海拔的南坳营地,我再次住进了自己研发的探路者的帐篷,心里无比愉悦。
1705739624
1705739625 夜里11点,我们准时在大风中出发冲顶。神奇的是,我们出发不到半小时后,风力越来越小,天气慢慢好了起来,不知道是罗塞尔对天气的神算判断,还是老天对大家的恩赐。
1705739626
1705739627 出发前,因为英语不好,我没能准确理解向导的意图,导致没能很快完成准备工作,所以比前面的队友晚出发了一小会儿。在路上,抬头望去,前面已经有很多星星点点的头灯在漆黑的夜里向上移动。
1705739628
1705739629 刚开始,雪地比较平缓,也不会有路绳,我看前面队友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就开始“超车”。大约走了不到一小时,地形变成越来越陡的雪岩混合地带。因为每个队友的攀登能力和体能不同,前面队员一旦慢下来,就会导致整个队伍攀登速度放慢,在这样陡峭的地形中,既没有多余的上升路绳,也很难“超车”,只能慢慢地跟着前面的人走。
[ 上一页 ]  [ :1.70573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