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1964
1705741965
张彪见势不妙,一口气跑回了家。
1705741966
1705741967
前脚刚进门,后脚辎重营的士兵便到了。张彪只道自己的人生即将落幕,不想这帮士兵竟是来接应他逃跑的。
1705741968
1705741969
一行人逃到刘家庙一带,张彪的日本顾问寺西秀武赶到。
1705741970
1705741971
寺西秀武提出一个直捣黄龙的翻盘计划:由张彪亲率残军,潜行至楚望台,佯称向革命军投降。再借机把党人高层骗到一起杀掉,一举捣毁起义指挥中心。此行如果得胜,自可上奏北京,将功抵过,并把失职之罪都推到黎元洪身上。即使失败,不过一死而已,还能青史留名在。
1705741972
1705741973
张彪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寺西秀武,摇头不从。
1705741974
1705741975
到11日上午,武汉三镇的大小官员,都争先恐后地离开自己的岗位,拖家带口,专心逃命。
1705741976
1705741977
历代王朝倾覆前,总有些殉节的忠臣孝子,用自杀告诉世人,这个朝代还不赖。可惜,清朝实在不得人心,实在无道可殉。
1705741978
1705741979
好不容易出了个湖北按察使(分管司法的副省长)马吉樟,还把殉节演成了闹剧。
1705741980
1705741981
起义发生时,马大人听说总督跑了,很淡定。又听说巡抚和布政使都跑了,还是很淡定。
1705741982
1705741983
问题是家人和下人没他觉悟高,开始不淡定了。
1705741984
1705741985
马大人一面鄙视他们的觉悟,一面做出表率。他穿好朝服,抱起大印,径直走到臬司衙门大堂,端坐正中,说是等革命党一到,他就自杀。
1705741986
1705741987
马大人正气浩然地望着远方,相信那一刻,他心潮澎湃。
1705741988
1705741989
开始还有若干衙役陪着,后来一个个全溜了。革命党没等来,倒来了许多围观的民众,大家像看猴一样看着马大人。
1705741990
1705741991
马大人不自在了——难道革命党忘了这里,一个也不来?
1705741992
1705741993
又过了会儿,马夫人领着众小妾来大堂探视,见马大人正襟危坐,一个个笑得人仰马翻,一拥而上,把臬司老爷拉扯了出去。
1705741994
1705741995
至此,武昌已完全落入革命军手中,铁血十八星旗冉冉升起。距离程正瀛的第一声枪响,仅仅过去十二个小时。
1705741996
1705741997
熊秉坤、蔡济民和吴兆麟传接力棒般,挨个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下一步怎么走,吴兆麟不清楚。
1705741998
1705741999
他唯一清楚的是,作为一个队官,指挥上千人马攻克都督府早已超出能力范围,接下来的摊子,以自己的威望震慑不住。
1705742000
1705742001
可惜,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砍头的砍头,跑路的跑路,在革命最需要他们的时刻,齐齐失踪。如果没有一个镇得住场子的主心骨把舵,革命的小舟随时可能在大风大浪里翻船,届时,大伙一块玩儿完。
1705742002
1705742003
蔡济民给大家分析了一下形势:当务之急是组织一个领导机构,否则,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内讧传统不难想象,群龙无首会迅速导致革命军陷入内乱。其次,推出一个深孚众望的人,以其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各地响应起义。只有这样,武昌起义才不会被解读为寻常的士兵哗变。
1705742004
1705742005
众人想来想去,有资格担当起义形象代言人的,武昌就俩人,一个黎元洪,一个汤化龙(1874—1918)。
1705742006
1705742007
汤化龙出身富商家庭,天资极高,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进士,后留洋日本,进政法大学学习法律。
1705742008
1705742009
1909年,汤化龙回国,正赶上清廷在各地开设咨议局。
1705742010
1705742011
咨议局是历史的产物。1907年,湖南乡绅熊范舆公然上书朝廷,请求速开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众谋求宪政改革的呼声,由乡野村舍席卷开来,涌入王朝权力的中心北京,构成了数千年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请愿活动。
1705742012
1705742013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正式公布了以九年为期的预备立宪方案。
[
上一页 ]
[ :1.7057419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