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2792
1705742793
争论持续了半年,慈禧的天平最终倒向奕訢。由此可见,在不伤及权力的前提下,该妇人还是比较开明的。
1705742794
1705742795
顺利开馆并不能保证顺利运行。士林宗师的地位使得撼山易撼倭仁难,攻击算学馆的奏折如雪片般飞进午门,主题空前一致:论算学馆之罪。
1705742796
1705742797
至于内容,还是比较百花齐放的。有夜观星象型,认为久旱不雨皆因开设算学馆惹怒了老天;有谈古说今型,扒出一条史料说“同文馆”是宋代奸臣蔡京陷害忠良的监狱狱名。
1705742798
1705742799
一边倒的舆论让算学馆的招生比南科大还惨淡,高薪聘请的李善兰等名师也托病不出——出来也会被烂鸡蛋给砸回去。
1705742800
1705742801
湖南籍的京官甚至开会决定,有进同文馆跟洋人学习的,以后不许踏入湖南会馆,各省京官纷纷效尤。奕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1705742802
1705742803
意识形态的惰性是一个时代的群像,闹剧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同文馆美国教员丁韪良(此人通晓中国古籍,最早将《万国公法》译为汉文)和北京西山一个反动农夫的对话上。
1705742804
1705742805
农夫:“你们洋人为什么不灭了清国呢?”
1705742806
1705742807
丁韪良:“你觉得我们能灭得了吗?”
1705742808
1705742809
农夫指着山下的一根电线杆:“当然,发明那电线的人就能。”
1705742810
1705742811
好为帝师的国学家
1705742812
1705742813
1867年7月21日,夜,两江总督署。
1705742814
1705742815
曾国藩忙完一天公务,找来心腹幕僚赵烈文闲谈。
1705742816
1705742817
曾国藩:“今天京里来人,聊起京城气象,说最近抢劫案频发,街上乞丐成群,甚至有妇女衣不蔽体。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如之奈何?”
1705742818
1705742819
赵烈文:“颠覆政权的风气还没开,如果不是抽心一烂,暂时不会土崩瓦解。”
1705742820
1705742821
他顿了顿,又正色道:“然则异日之祸一旦发生,便是连根拔起。时间不会超过五十年。”
1705742822
1705742823
曾国藩皱了皱眉:“是否会南迁?”
1705742824
1705742825
赵烈文摇头道:“绝无像东晋、南宋那样划江而治的可能。”
1705742826
1705742827
曾国藩不死心:“本朝君德较正(跟桀纣比吗),或不至于此。”
1705742828
1705742829
赵烈文:“君德虽正,然国势隆盛时,士大夫报君之恩已经足够。而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又太过机巧(终皇太极一生,不敢想象满人南下而牧马)。天道循环,善恶相抵;后君德泽,未足恃也。”
1705742830
1705742831
曾国藩半晌无语,忽道:“你不是开玩笑吧?”
1705742832
1705742833
赵烈文:“当着老师的面,我不敢以此为戏。”
1705742834
1705742835
曾国藩叹了口气,道:“吾日夜望死,忧见宗庙之陨落。”
1705742836
1705742837
一年后的直隶总督署,曾国藩终于见到阔别已久的容闳。同时到访的还有王闿(kǎi)运和袁氏父子。
1705742838
1705742839
这是袁世凯初逢王闿运(1833—1916),第一感觉是:个子好矮啊!
1705742840
1705742841
然而,身材上的矮子有时是思想上的巨人,身兼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数职的王闿运不仅培养了杨度(1875—1931)、杨锐、刘光第和齐白石等众多牛人,由他撰写的《湘军志》更是研究湘军的重要史料。因其董狐直笔,大曝黑幕,还惹得曾国荃等一干湘军将领大为光火。
[
上一页 ]
[ :1.705742792e+09 ]
[
下一页 ]